王宇婷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00)
大学生极端心理的分析
王宇婷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00)
《自杀论》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杜尔凯姆的著作之一。本文通过《自杀论》中杜尔凯姆有关自杀的观点,结合我国目前大学生自杀事件备受关注的问题,分析大学生自杀现象背后的问题,旨在更好地了解大学生教育、生存现状,从而结合社会各界力量来预防大学生自杀行为。
大学生自杀;自杀论;原因;预防
1.1 背景分析及现状
社会学家杜尔凯姆的《自杀论》的角度分析,自杀的主要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因素导致的。个人是无法脱离社会而生存的,人是具有群居和社会属性的,可以认为,个人的行为产生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社会因素、环境因素的影响,故而,自杀行为也是如此。自杀是世界范围内危害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目前是大学生主要死亡原因之一。通过在中国知网上的搜索可以得出,以“大学生自杀”为搜索主题的文章从2001 年到 2009 年间关于大学生自杀的文章比过去20多年的都多,众多的现实依据也充分说明大学生自杀应当引起社会各界足够的重视。
1.2 自杀的定义及类型
社会学家迪尔凯姆的《自杀论》中,将自杀定义为人们把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叫做自杀。迪尔凯姆把自杀分为三种类型: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失范或反常型自杀。利己型自杀行为;个人的自杀行为了为了某一个他所认可的小集体或者群体的利益价值而产生的自杀为两方面:恋爱关系不平等,通过自杀的方式期想能让自己解脱;家庭条件制约在校读书的生活水准,压力难以适应。当大学生无法适应压力时,会很容易产生轻生的念头。失范或反常的自杀行为;主要针对社会转型期时出现的一种状态,个人一旦幻想被打破或者原本处于稳定状态但由于转型期而出现的动荡和意外状况时,失范型自杀行为便会产生。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时代的更替让部分无法跟上时代步伐的人倍感压力和挑战,当实际得到的并没有满足他们的预期欲望时,他们选择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2.1 社会原因;自杀榜样行为是指由于易感个体对自杀行为的模仿,一个单独的自杀行为导致之后更多的自杀行为发生的现象。近年来,我国大学生自杀现象频发,且呈现榜样行为特点,即短期内邻近几所或同一所大学多名学生以相同的方式完成自杀。近几年热播的穿越剧中跳楼等方式穿越的热播剧依然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原本在学校、家长眼中的佼佼者在步入社会时却难以一时适应现实的社会情况,而书本所学知识又难以第一时间运用于工作实践中,心里产生极度的不适应感和非常强的挫折感,这是导致大学生自杀行为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2.2 家庭原因;家庭是每个人的初始环境,对于大学生而言,在还未步入社会时,家庭和学校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起到了关键作用,孩子常常因为无法满足父母的心意和要求而被责怪,从而产生自我否定的心理,进一步与父母疏离,产生冷漠关系。于是有的人选择离家出走,有的选择自杀的方式来逃避压力和自责。
2.3 个人原因;部分大学生在中学时代都是成绩拔尖的优秀生,但在经过了层层筛选过的高校里就变的再平凡不过了,过去的自豪感一去不返,期末考试包含了成绩之外的许多综合表现,多方的应对要求增加了大学生的压力。在大学又是集体住宿,生活习惯、文化教育的不同必然对个人的行为方式有很大影响,许多学生第一次离家生活,生活的不适应和与他人的生活磨合对于部分学生而言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适应。
3.1 社会方面
对于毕业生而言,过渡期的相对平安度过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各界公司、企业应该积极配合高校,给予大学生实习锻炼的机会,能让学生们有效的将课本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一个平台让大学生在寒暑假期间有机会能够到一些组织机构实践,帮助他们在毕业前了解社会。这样就能让大学生在毕业前了解到一些求职信息并有机会做相关的准备,同时对于企业而言可以提前培养优秀人才,能让大学生在工作时快速上手并适应自己的角色。
3.2 学校方面
学校作为大学生重要的活动场所,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要实际的为大学生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将自杀的念头遏制在摇篮里,避免出现“想求助但无处可去”的情况;学校的培养工作应该注重个性化、综合化,不能单一成绩或者单方面的技能就评定学生的好坏与优劣,应该多激发大学生的特长和个人优势,培养多方面的人才,指导批评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学生个人的尊严和面子;学校应注重实践与课本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减少因为课本与实际脱节后产生的强烈心理落差感和不适应感。
3.3 个人方面
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校园活动,拓宽自己的人脉圈和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还可以积极加入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工作,锻炼自己,通过服务他人来达到自我的锻炼和能力的培养,通过挫折、困难可以达到意志力的提升和乐观心态的养成,对于以后适应社会增加自身的砝码。大学生能在群体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可以感受到群体的温暖,以此提高自己的自信心,找到自己在群体中的归属感和存在感。综上而言,大学生群体的自杀行为不容小觑,而作为高素质、高知识水平的群体,这种偏激的行为必然是由社会、个人等多方原因的影响。为了能有效的预防大学生自杀行为,应该联合多方力量,共同关注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健康,营造一个稳定、安全、低压的社会环境。
[1] 尚玉秀,董桂清,刘婷.银川市大学生自杀意念及抑郁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 8):934 - 936.
[2] 埃米尔.涂尔干.自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 李欢欢,涂敏,王湘,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年第21卷第 1期
[4] 石中英.有杀问翅的教育哲学省思[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王宇婷(1993.10-),女,汉族,甘肃兰州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2年级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益慈善。
B846
A
1672-5832(2016)11-022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