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角度下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的理想问题

2016-11-26 11:08:24桑文宁
小品文选刊 2016年23期
关键词:能动性自然界视域

桑文宁

(西藏大学 西藏 拉萨 850000)

基于历史角度下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的理想问题

桑文宁

(西藏大学 西藏 拉萨 850000)

项目号:西藏自治区教育厅2016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 大序号4 小序号4

理想是人们前行的动力,指引着其行动的道路,但是目前国内对理想的论述基本集中在具体的理想问题上,将理想看做为具体的一门学科,这种理解未免不够客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有效提升人们的思想,能帮助人对理想有更全面的认识,能对存在于人主观世界里的理想进行重新审视。

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理想

1 理想的产生条件

1.1 人脑是理想产生的物质条件

马克思认为,“人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但是人又不同于其他动物,其中最大的区别便在于,人能通过自身的头脑创造与使用工具,并将其用于各种生产劳动中,进而从自然界中获取自身所需的物品。人脑对人本身的各种行为起到引导作用,这源于其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与反映,是一种意识的体现,而意识既使人的活动具备主动与超前等特性,还使自然界的其他物质成为了人意识的一份子,是人需事前加工,以便用于享用与消化的精神食粮。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此过程开始时,便已存在于劳动者的表象中,即已经成为观念的一种存在。”于是,存在意识中进行了加工的客体具有未来趋向性,按照客观世界的“实然”状态,对世界“应然”的规划与追求,将其反映为观念便被成为理想[2]。因此,作为意识赖以生存的场地,若是缺少人脑,便没有产生理想最基础的物质条件。

1.2 实践是理想产生的根本条件

人赖以生存的各种物质资料并未生来就有,而是通过不断的实践得以产生,整个人类的发展史可相当于人实践活动发展的历史[1]。在马克思看来,“整个所谓世界历史都是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的生成过程,由于人与自然的实在性,也就是人对人来说,代表了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来说作为人的存在,已成为实践的、可通过感觉直观的。”人在实践过程中,能认识、思考、判断客观的事物,能使客观世界为自身进行服务,而这些皆是人意识活动的表现,正如,马克思所说,“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时人的能动生活,在这种生产下,自然界才表现为其作品与现实。”因此,可以说是人的实践活动导致了人意识活动的产生,并进一步产生了理想。

1.3 需要时产生理想的动力条件

不同于动物的本能需要,人的需要具有自觉能动性,并能依靠实践满足自身所需。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活动,而进行这些实践活动的前提便是对对象的需要[4]。推动人类实践活动的需要时人对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一种自觉反映,因此,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便提出,“他们的需要也就是他们的本性。”人需要对象通常能为自己带来一定的价值,并且原先并不被人拥有,而正由于人对对象的需要,激发了人的行为,可以说正因需要,使人对需要的对象进行了主观加工并形成理想,而理想也是对人需要的一种反映,由此可认为,需要是理想形成的内部推动力。

2 理想的本质体现

2.1 人的自觉能动性

在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中,充分反映了人的自觉能动性,其贯穿于人的认识、实践、价值等活动中,可以帮助人进行良好的自我发展。而理想作为人的主观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源泉与动力,是人最独特的一种属性体现,整个世界皆是在人理想下的组建。人在认清并结合自身需要构建理想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自身自觉能动性,有效把握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并通过人脑主观加工形成有关未来需要对象的模型,而这种模型便是结合现有的实际情况再造的想象。由此可认为,人自觉能动的在头脑中加工未来事物模型的过程缔造了理想,理想实质是对人自觉能动性的体现。

2.2 人的价值性

马克思对人价值的分析基本来源于对人本质的研究,基本可将马克思对人本质的论述分成社会关系总和、劳动以及需要等三方面,由此可认为,在劳动下形成的所有社会关系总和即是人的本质。其中,人最为核心的本质是劳动,而劳动的本质是创造,因此人的创造性体现了人的价值。在不停的实践过程中,人也在不断的进行着创造,创造需要人堆即将创造的对象能在头脑中做出事先的规划,即是指在还未能通过实践活动创造出对象时,此对象便应存于人的意识中,并经过对其的加工处理,最终形成人所追求的美好对象蓝图,即被称为理想,因此,可以说理想是人创造性的体现。马克思所认为的劳动是人的本质,其实是指创造性的劳动,而创造性劳动的主观体现便是指理想,因此,理想体现了人的创造性。

3 理想的现实意义

3.1 个体现实意义

当人的个体理想很坚定时,若是行为偏离了理想的目标,其个体便会在内部产生认知失衡状态。同时,作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理想的产生是基于目前生活状态上,是人想最大可能实现自我的一种需要。通过这种需要的不断引导与鼓激励,会促使个体的行为活动向着理想目标前行,从而尽最大努力的实现自我。

3.2 社会现实意义

个体的发展史社会发展的前提,社会的进步需要以个人全面发展为基准。理想能体现人的价值,并激励与引导人的行为,通过理想促使人们实践并创造新的产品对象时,这种对象便使现存世界内容变得更为丰富,无疑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且无论是在何种情形下,个人往往会从自身出发,但其彼此之间无需发生任何联系的意义上而言,他们并非唯一存在的,正是因其需要及其获得满足的方式,使他们获得联系,因此,他们之间必然会发生相互的关系[3]。因此,对于促进社会进步与其可持续发展来说,理想,特别是人的社会性理想,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1] 曲波.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社会秩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2] 原晓艳.基于价值哲学视域下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14.

[3] 杨云.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选择问题研究[D].燕山大学,2014.

[4] 韩庆祥,张艳涛.马克思哲学的三种形态及其历史命运[J].中国社会科学,2010,04:21-31+220.

桑文宁(1993—),女,汉族,河南安阳人,法学硕士,西藏大学思政部2015级马克思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硕士生,研究方向: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与实践。

B0-0

A

1672-5832(2016)11-0217-01

猜你喜欢
能动性自然界视域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军事文摘(2021年20期)2021-11-10 01:58:44
自然界的一秒钟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冰雪运动(2020年1期)2020-08-24 08:10:58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武术研究(2020年2期)2020-04-21 10:32:56
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写作水平
例说“自然界的水”
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自然界的奥运狂欢
学生天地(2016年24期)2016-05-17 05:47:30
三维视域下的微电影透视
声屏世界(2014年8期)2014-02-28 15: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