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雅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江苏 南京 211106)
从潘诺夫斯基图像学角度解读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
杨雅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江苏 南京 211106)
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理论是视觉文化中的重要理论,首次将方法的阐释与例证相结合,具有广泛的方法论意义。本文试图从图像学理论的角度去阐释《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隐藏的图像学意义。
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砖画
图像志从字面上可理解为是对图像的研究,图像志学者有时关注人物形象中的特定因素,有时关注整体形象。而图像学是在图像志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从更广泛的文化背景来解释选用的形象,最终完成鉴定工作。潘诺夫斯基在《图像学研究》与《视觉艺术的含意》中将图像学理论界定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最为基础是前图像志分析阶段,观察者首先识别的是视觉上的直观感受,外在因素暂不考虑。第二个阶段是图像志分析阶段,观察者进行深入探究,得知图像中隐藏的故事情节。第三个阶段是图像学分析阐释阶段,观察者深入分析解读图像表达的深层含义。通过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理论,去探究艺术家选择某种形式再现的意义。
当要开始作图像志分析时,借助潘诺夫斯基的三个阶段会对接下来的工作有极大帮助。尤其是对当时魏晋风气不熟悉的话,基本的图像志问题有助于进入对这件作品的研究。逐步深入揭示砖画背后的意义,需对前图像志分析阶段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如这件砖画是以什么样的形式来表现人物的?砖画中刻画了哪些人物,呈现怎样的动态?
由南京西善桥南朝大墓出土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属于阳纹模印的砖画,利用纯线条不施彩绘的形式把人物动态刻画的十分精美,是一件典雅肃穆的大型砖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分为两段,一段各画四人,表现魏晋的名流人士和战国的隐士荣启期的超然生活。整个砖画的构图布局和人物形象在视觉上给人均衡感,符合古人崇尚对称的审美心理。每一段人物用各种不同的同根双枝树木隔离出相对独立的空间,共十株八人。每个人都席地而坐,服饰和神情都各不相同,刻画技法娴熟。砖画中流露着七贤放荡不羁的精神气质和玩世不恭的本性,这些描绘都极为生动传神的体现了人物性格和精神气质。此砖画的人物和景物全用单线构成,线型根据要表达物象不同而粗细均匀、长短、疏密的处理显得有节奏感和装饰性。人物骨骼清新奇特,衣褶的勾画则显得繁琐,正因这繁琐的线条反衬出人物造型的超脱,阳刻线条流畅成熟,极富时代特色,至此完成了前图像志描述阶段。
2.1 图像代表的特定符号
为了阐释工作的顺利进行,这里有必要了解魏晋的时代背景。魏晋时代一方面政治混乱,国家整体衰弱;另一方面思想自由,学术发达,思想家们都热衷于谈玄,三玄指的就是《周易》、《老子》、《庄子》的思想。魏晋南北朝四百多年间,中国思想学术的演进凭借的手段就是清谈,魏晋玄学基本上就是魏晋清谈的学术成果。当竹林七贤不是在传递具体的人物形象,而在表现特定时代崇尚生活态度的这些抽象概念时,这些图像就有了象征意义,就此进入到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研究的图像志分析阶段。
由于人物品藻风尚的盛行,这时期的绘画多以圣贤高士为题材进行创作,竹林七贤就是南朝时期的代表作品。是以具体人物为对象,以庄学思想为指导,在自然中求安顿,对玄学清谈的崇尚。砖画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是艺术创作者推崇的。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不得不隐晦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自己在另一个世界安顿自己的灵魂。随着时光的推移,他们逐渐演化成为中国文化的符号,成为士人精神的象征。以上在分析砖画中的人物形象时可知,七贤们或嗜酒或抚琴或谈玄,而竹林七贤就是玄学清谈的标志性人物,其中嵇康和阮籍最善于清谈,面对险恶的时局,嵇康、阮籍不敢高谈阔论,只能用喝酒来麻痹自己。这里笔者以阮籍为例,来领略这一时期名士的精神世界及其价值取向。阮籍有一女儿,容貌秀丽,司马昭想纳为儿媳,几次登门拜访。阮籍左右为难,若答应则违背了自己的本心,还落得个攀附权贵的坏名声,若不答应则得罪了司马昭,则会有性命之忧。于是为了推辞为子求婚,避免与即将篡位的司马氏联姻,竟沉醉六十日不醒,所以在行为上狂放不羁、嗜酒成性。司马昭奈何不得,联姻之事只好作罢。
2.2 人的觉醒
生逢乱世,面对死亡的恐惧,魏晋人士体味到了生命的珍贵及低微,道家的理想人格和《庄子》一书中所塑造的“真人”、“神人”的人格是魏晋士人的精神支柱,成为他们消除内心痛苦的主要途径。宗老先生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一文中,对魏晋的文学与艺术有高度的评价,他指出: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艺术的发展与君主专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大多士大夫命悬一线,没有言论自由,生活朝不保夕。这时期整个社会都笼罩在恐惧和忧虑之中。文人士大夫不能通过从政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必然另辟蹊径,被动的选择归隐山林来抒发自己的志向,艺术自然成为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的人生追求。在改朝换代中,只要与政治有牵连的往往成为政治的牺牲品。因此如何避免迫害成了人们关心的话题,而这时的老庄思想完全可以帮助他们摆脱困境。竹林七贤是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在讲究相貌风度的魏晋时代,他们是公认的才貌出众、气度非凡的名士。
七贤砖画的这种表现形式,不只在南朝,直至唐代的创作中还被作为范本。南朝这些砖画的出土,正为探讨这一段绘画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依据。七贤砖画虽然受到材质的限制,不能像毛笔在宣纸等其他材料上那般随意勾画。但从砖画上人物的衣褶圆润,线条流畅,造型脱俗,画面栩栩如生十分接近绘画的面貌,成功的传达出了神韵,有着轻松浪漫与成熟的表现形式,标志着绘画艺术的成熟。“竹林七贤”对魏晋风度和名士人格影响颇深。主要表现在他们的立身处世,无不彰显着对自然、自我和自由的不懈追求。画砖背后赋予的是时代的艺术精神,是魏晋艺术的自觉。
[1] 中国绘画通史.[中]王伯敏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 2000年
[3] 中国艺术精神.[中]徐复观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2第一版
[4] 艺术史方法与理论.[美]安达勒瓦 著.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9.2月第一版
杨雅杰(1990-),女,汉族,江苏南京人,硕士在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军路校区,研究方向:美术史论。
J20-05
A
1672-5832(2016)11-01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