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依宁
(杭州师范大学 浙江 杭州 310000)
大学生村官计划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林依宁
(杭州师范大学 浙江 杭州 310000)
近几年,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然而在成功的同时遇到的问题不容小觑。本文将深入研究“大学生村官”计划并针对其中显著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大学生村官;可持续发展;对策
近年来全国许多地区都已经开展吸引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工作,至今不少大学生村官初露锋芒。然而在这条新开辟的道路上难免有许多磕磕绊绊,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合理、及时的解决,那么将会引发出许多新的矛盾,从而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理性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相应对策。
1.1 概念
大学生村官,顾名思义,就是在通过政府选拔之后,到农村担任村支书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原则上为全日制本科及以上的学生党员或优秀学生干部。如今要成为一个大学生村官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现在在一线城市大学生村官一般为较为优秀的毕业生。
1.2 存在意义
(1)据披露,“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之前,农村干部普遍年龄高,然而文化程度偏低,部分村官工作方式简单,作风粗暴,甚至以权谋私以致越级上访频频。
(2)并且与城市相比,农村的信息交通相对落后,闭塞的约束让农村很难及时了解外界新信息,大学生村官可以带给农村先进的思想和观念,尤其是就业观念。
(3)从大学生角度出发,目前就业形式严峻,尤其是青年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尤其凸显。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让部分大学生找到了人生发展的方向,而农村本身具有的广阔的就业市场和优惠政策的吸引也让他们更愿意到农村来。
(4)农村文化教育程度普遍低下,不少地方封建迷信思想蔓延,大学生作为村官助理来到农村,对全民族普及科学的、民主的、大众的文化思想具有重要意义,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添砖加瓦。
综上种种,向农村输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以及政治背景的大学生村官能有效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基层人民的幸福生活得到切实保障。
2.1 身份尴尬
(1)法律层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也就是说,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只能担任部分职位,其中“主任助理”会引起不少质疑和不理解。
(2)现实层面上说,村民往往缺乏对大学生村官的身份认同,因为在他们眼中大学生村官上任时间短,不会做出有益农村的事情。由此看来,大学生村官很难接触到实权,日常工作也都是一些琐事,这样根本无法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作用。
2.2 动机各异
大学生竞聘“村官”的价值取向也十分值得深究。大学生村官中自愿扎根农村从而实现自身价值确实有不少,但同时也有不少大学生竞聘“村官”纯属一时思想冲动,为了缓解就业压力的无奈之举以及解决城市户口而下乡“镀金”的权宜之计。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份调查显示,对农村怀有感情、想成就一番事业的占到24%,超过57%的毕业生认为担任“村官”是自己在就业压力下的选择。
2.3 宏图难展
大学生“村官”在事业的发展上会受到许多方面的限制。
(1)没有实权。在农村,大学生“村官”很难得到村民以及村干部的认可,对许多事物的最终决定权还是掌握在村支书或者村主任手里,想要展开工作更是难上加难。
(2)农村有农村的特点,农村人际关系复杂,问题矛盾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如果对当地民俗缺乏了解,便会毫无用武之地。
(3)某些地方村干部不想让大学生村官插手本村的事,会本能地排斥大学生“村官”。
2.4 知识欠缺
很多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所学专业与农业联系很小,在专业知识结构上远离农业、农民急需的实用技术和农村工作的实际需要,从而对农村工作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和整体思路,这样在实践中很难取得成效。
3.1 针对“身份尴尬”提出的建议
在挑选大学生“村官”的时候,我认为可以选拔优秀的、专业对口和立志扎根农村的大学生,可以优选本乡本土、自愿回乡创业的大学生。因为本乡本土并且工作能力强的大学生就可以成为农民活动分子,也就具备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可以长期留在农村里成为真正的村官。
3.2 针对“动机各异”提出的建议
为了让大学毕业生积极参加新农村建设,应该高度重视舆论宣传的引导作用,社会各界应该为他们参加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到在农村就业也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其次,高校应该加强大学生的择业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积极倡导他们到农村创业,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成为真正愿意扎根农村的干部,真心带领村民发家致富的带头人。
3.3 针对“知识欠缺”提出的建议
农村生活条件艰苦、工作繁重,我认为要保证“大学生村官计划”顺利进行,在选拔时就应该选拔优秀的、专业对口和立志扎根农村的大学生,尤其是那些本乡本土、自愿回乡创业的大学生。因为本乡本土的大学生对当地的风俗民情更加了解,处理日常事务沟通更加方便。
3.4 针对“宏图难展”提出的建议
村支书和村主任首先要有思想意识,从心底接受大学生“村官”,乐于教他们相应的专业知识,也应让他们有机会大展拳脚。村民也应积极帮助大学生尽快了解本村情况和融入本村实际,给他们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积极为村里的发展出谋划策。
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创业,是具有开创性的工作,具有种种困难再所难免,重要的是总结其中的经验。在好的政策、好的环境以及尊重与帮助之下,大学生才能待得住、干得起来,也才真正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1] 王天敏 《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历史审视》2007年
[2] 刘桥生《“大学生村官”计划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出版源《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3] 林永和《深入研究大学生村官的可持续发展》出版源《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年
[4] 盛洁《大学生村官计划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出版源《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
林依宁(1997-),女,汉族,浙江温州人,本科,杭州师范大学英语专业,研究方向:英语。
D267
A
1672-5832(2016)11-015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