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波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 济南 250300)
美国对拉美政策的演变
——从门罗宣言到大棒政策
宋江波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 济南 250300)
自新大陆发现以来,拉丁美洲就成了新老殖民主义者争夺的热点和显示实力的场所。1823年美国发表门罗宣言,便以此构成了拉美政策的基础。之后美国的统治阶层始终一贯地以门罗主义所阐释的原则制定对拉美的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原则也被赋予新的含义,给予新的解释而被美国的统治阶层所遵守。本文试图通过对门罗主义到大棒政策时期美国对拉丁美洲政策转变的探析,以阐述政策转变的原因。
美国外交政策;门罗主义;大棒政策
美国自建国以来便非常重视拉美地区在国家利益与国家安全方面的地位与作用,从门罗宣言的发表到大棒政策的提出,都表明在美国的安全战略视角中,拉美是美国本土安全的一道屏障,决不允许别人染指。1823年门罗主义的发表,则奠定了美国拉美政策的基础。
1823年,一个主要由国务卿约翰·昆西·亚当斯起草的对外政策声明,被门罗总统以年终报告的形式发表,即著名的门罗宣言。门罗宣言的内核主要包括三个基本的内容:第一,不准殖民原则。主要针对俄国试图在美洲获取新的领地,也预防之后欧洲势力在美洲大陆重新殖民的企图;第二,互不干涉原则。主要内容包括美国不干涉欧洲国家的事务以及欧洲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殖民地,同样反对欧洲列强干涉美洲的事务;第三,美洲体系原则。反对欧洲列强将他们的政治制度输入美洲。美国对拉美政策的这三项原则互相关联,相辅相成,构成后来称为门罗主义的政策体系。
门罗宣言发表后,受到了拉美国家的普遍欢迎。此时的拉美新晋独立的国家都很弱小,随时都有重新被欧洲列强入侵的危险,因此门罗宣言的发表,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这些弱小的国家。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拉美国家逐渐认识到这个宣言也可以被美国用来当作干涉美洲大陆内部事务的借口。实际上,在门罗宣言发表后的一百余年里,在拉丁美洲占领统治势力的仍然是英国而并非美国。主要是因为美国当时的国力较弱,反对欧洲列强的干涉和重新统治在当时及其后的几十年中如同一纸空文。
门罗宣言是美国建国之初,国力尚弱的现实下,力图保持美洲大陆特别是拉美新生而弱小的共和制度免遭欧洲旧制度的颠覆而做的尝试。试图以不干涉欧洲列强事务来换取美洲大陆的新的民主共和制度的休养生息。门罗宣言在发表后实际上所取得的作用十分有限。但是,1823年门罗主义的发表,奠定了美国拉美政策的基础。在此后的历史中,门罗主义基于政策与观念的转变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与含义,但是无论怎样变化都没有脱离美国的战略目标。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垄断资本实力迅速膨胀。因此,进一步向海外扩张便成为美国外交的不可逆转的潮流。1898年的美西战争是美国对外扩张史上的一个转折点,突破了美国多年来奉行的孤立外交政策的种种束缚。拉丁美洲首当其冲,成为美国加紧侵略的重点。美国获得古巴、波多黎各等地,加强了它对加勒比海地区的控制。随着在这一地区的经济和战略利益的增长,美国借欧洲列强对拉美国家武力索债之机,大肆进行武装干涉,竭力谋取在这一地区的优势地位。大棒政策应运而生。
大棒政策是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提出和实行武力威胁和战争讹诈的外交政策。实际上,大棒政策是罗斯福对门罗主义作了新的解释,以运用于帝国主义时期。大棒主义的核心是实力威慑,手段主要是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粗暴干涉他国内政,包括领土夺占,目的是营造美国控制的垄断封闭型的美洲体系。1904年底,英德等国以武力威胁向多米尼加索债,罗斯福借机发表了对门罗主义的著名“推论”:西半球国家的恶行可能要求某个文明国家出面干涉,这个文明国家只能是美国,在美洲,美国依据门罗主义原则将行驶国际警察的权力。罗斯福推论是门罗主义的一次重要延伸,他使门罗主义安上了“军事利爪”。可以说,世纪之交美国在拉美地区奉行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是对拉美国家进行直接干涉和经济侵略。
在大棒政策出台后,美国在拉丁美洲通过策动政变、扶植傀儡、军事占领、以及在武力胁迫下以贷款、经济吞并等手段,先后控制了古巴,占领了巴拿马运河;在多米尼加、古巴、海地与尼加拉瓜诸国驻扎军队等。对于拉美各国人民来说被美国控制与被西欧其他列强控制上是没有什么不同的,因此美国的武力干涉政策也激发了拉丁美洲人民的反美情绪。
从门罗宣言的发表到大棒政策的实施这近八十年终,无论是国际背景还是美国的国内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也直接影响了美国对拉美政策的转变过程。
3.1 美国国力的增强。门罗主义的出台是有其深刻复杂的国内背景的。从美国国内状况来看,首先 19世纪初期,美国虽然已经经历了独立战争,形成了统一的国家市场,但是其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是比较低的,经济仍然以农业为主。对原料市场的需求并不是特别大,因而无须对海外进行扩张掠夺。其次,19世纪上半叶,美国的“西进运动”正如火如荼,广阔的西部既能吸收美国东北部地区的剩余资本和劳动力,同时又能提供足够的原料是市场,对美国的经济起着一个“安全阀”的调节作用。其三,这一时期美国还没有形成牢固的国家身份认同感。作为一个历史短暂的移民国家,美国的历史资源相当缺乏,它只能依靠其所谓的“美国理想”、“美国梦”的意识形态,来强化国民的民族认同感,并支撑它的外交体系。
到了世纪之交,美国国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一,美国经济突飞猛进,工农业生产都加速了生产的积聚和资本的集中过程,美国也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到1913年,作为重工业发展水平标志的钢、铁、煤的产量,已等同于英、法、德三个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的总和。第二,政治上,经过内战的美国实现了高度的统一,国家身份认同最终形成,即对普世自由主义和人类自由的捍卫者形象,它成为美国人心目中自己国家身份的标志。第三,军事实力大为增强,到19世纪末美国则已拥有了完全依靠自己的经济和技术力量建立起来的,可与英国相匹敌的强大舰队。总之,与18世纪初相比,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进一步向海外尤其是向孱弱的邻居拉丁美洲扩张,成为水到渠成的理由。
3.2 国际环境的变化。19世纪初是在世界范围内新兴的资本主义与没落的封建主义进行殊死搏斗的时代,但此时正值拿破仑战争结束,欧洲各国又出现了封建主义的复辟。另外,19世纪初拉丁美洲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独立解放运动,衰弱已久的西班牙殖民帝国面临解体,欧洲列强便想乘机扩张。沙俄帝国继续由北南下,势力已南伸到加利福尼亚地区。同时英国既要防止美国势力在拉丁美洲的扩张损害英国的既得利益,又要阻止神圣同盟对拉丁美洲的武装干涉。面对沙俄的南下,神圣同盟的武装干涉和英国向拉美渗透的逼人气势,美国出台了门罗主义。
而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地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进一步加大了对原料和市场的需求,于是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瓜分殖民地的狂潮,美国自然也不能置身事外。而且此时的美国在美西战后,国际地位大为提高,成为新兴世界强国,为与欧洲列强加强竞争,美国先后出台了针对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和针对拉美地区的“大棒政策”。
门罗主义作为美国外交政策的基石,在其发表后的时间里美国的外交政策中总是能看到它的影子。无论是大棒政策、金元外交,还是威尔逊理想主义以及富兰克林·罗斯福的睦邻政策,都是对门罗主义的重新解释和定义。时代的变迁、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导致了政策的转变,却没有完全摒弃门罗主义的内核。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大棒政策继承了门罗主义的核心,也添加了色彩鲜明的个人印记。拉美作为美国的后院,始终是美国加紧侵略和控制的首要目标。无论历任美国总统采取何种措辞和政策,都不会舍弃在拉美地区的利益与地位。拉丁美洲也许曾经抱有过对美国的希望或者期待,却始终是美国外交政策的实验场和试金石。无论美国对拉美政策如何转变,拉美始终会马首是瞻。
[1] 王玮,戴超武.美国外交思想史,1775-2005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4
[2] 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29
[3] 王晓德.梦想与现实:威尔逊“理想主义”外交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44
[4] 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第3卷)[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83
[5] James D .Richardson,ed.,Complication of the Message and Papers of the Presidents,New York,1911,Vol .16,p.7053.
[6] 王晓德.试析美国对拉丁美洲政策的实质[J].拉丁美洲研究,1990,(5):54.
[7] 王立新.美国国家认同的形成及其对美国外交的影响[J].历史研究,2003,(4).
[8] 黄绍湘.美国通史简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64-369
[9] 陈海燕.19世纪美国对拉丁美洲政策的历史演变[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6):92.
[10] 刘绪贻,杨生茂.美国通史(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12
宋江波(1992—),男,汉族,陕西西安人,世界史硕士,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世界史专业,研究方向:国际关系史。
D83/87
A
1672-5832(2016)12-02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