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静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0)
浅谈投射测验的贡献与局限
李 静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0)
投射测验是当前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它的产生弥补了心理测验中其他测量方法的很多不足。与此同时,投射测验也引来很多争议。本文就投射测验的贡献及其存在的局限性进行探讨。
投射;投射测验;局限
投射是指个人对客观事物特征的想象式解释。佛洛伊德最早提出“投射”一词,是对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的命名。投射是指个人把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特格等心理特征无意识地反映在对事物的解释之中的心理倾向。投射技术就是利用个体对事物的主观解释,以了解其人格特征的方法。
与其他心理测验方法相比,投射测验有如下特点:
第一,采用没有明确结构和确切含义的刺激材料。材料的性质是含糊不清的,对来访者的回答也不设限,因此给受测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第二,测验目的具有隐蔽性。来访者事先并不知道主试会对其反应做何种解释,因此减少了伪装行为和防卫机制的产生。第三,主试基于受测者的反应获得对其人格特质的整体性了解,而非某几个单个的人格特质。大部分人格问卷只能测量人格的某一些方面,而投射测验除可测量人格特质外,还可探寻其内部动力结构、心理活动与状态。
投射测验的重点在于对受测者的无意识心理进行解读,与精神分析理论密切相关。投射测验假定:人们对于外部刺激的所有解释性的反应都有其心理原因,也可以给予预测和说明;人们对外部事物的反应虽取决于所呈现的刺激材料的某些特征,但是反应者个体已经形成的人格特征、受测时的心理状态和对未来的期许等因素也会对其反应过程和结果带来影响;因为个体的人格特征会无意识反映在受测者的解释性反应之中,因此通过解读受测者的解释性反应,就可以了解其人格特征。
按照不同的维度,投射测验有不同的分类:
4.1 联想法:为受测者呈现一些刺激材料如单词、墨迹等,要求被试对刺激材料产生联想,然后报告出其联想到的东西。属于此类的有著名的罗夏墨迹测验和文字联想测验等。
4.2 构造法:为被试呈现图画,要求被试根据所看到的图画编造一套包含过去、现在、将来等发展过程的故事。比较著名的主题统觉测验(TAT)就属于此类。
4.3 完成法:提供一些不完整的句子、故事、辩论材料等。要求受测者自由补充完整。被试完成的倾向可以反映其人格特征,例如句子完成测验等。
4.4 排选法:要求受测者根据一定的规则(如意义,重要性等)对刺激项目进行选择和排列。
4.5 表露法:要求受测者通过某种媒介(例如绘画,心理剧等)自由表露其内心状态,如房树人测验、画人测验等。主试根据受测者的绘画作品解读其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
4.6 意象对话法: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朱建军教授根据自己多年深入的理论研究和丰富的实践经历,创立了意象对话技术。
投射测验虽具有争议,但并没有阻碍其在心理学领域的大量运用。这与其自身特有的优势是分不开的。首先,由于测试本身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投射测验可以避免像其他测验技术那样因为社会赞许效应而产生的虚假反应。其次,投射测验可以进行跨文化测验,对被试的语言要求比较少,应用的范围因此更广泛。第三,投射测验注重对人格的整体特征进行解读,可以得到全方位、真实的信息。最后,投射测验更适合测试内敛的中国人,可以使被试在较轻松的状态下表现其真实的内部特质。
但投射测验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对于测验结果的解读是基于主试的主观判断,其科学性不具有说服力。其次,在计分和分数的解释过程中,有很大的人为性,而且不同人对同一测验结果的解读会不一样。最后,投射测验大多为个体测验,测验需要花费很长时间。
6.1 与其他现代化技术结合应用
为了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一些研究学者在征得受测者同意的条件下已开始在治疗室内安装监控设备,全面捕捉受测者的各个细节。这为测验的解释提供了更全面的线索,同时也使测验结果更加的客观。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黄希庭等,也有运用厕圆测验和句子完成测验,配合时间标定作业,对大学生的时间透视特点作研究的先例。
6.2 非传统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投射测验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对临床病人进行诊断的治疗工具 ,其目的在于促进病人成长及人格完善。而近年来,已有心理测验专家开始着手对投射测验进行整合,以便能应用于正常人群。这扩大了投射测验的应用范围。
6.3 中国人的人格特征将进一步促进投射测验的发展
很多人不善于情感表达源于中国人含蓄内敛的人格特征。投射测验的使用很好的使人们在较少防御的情况下表露其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因此投射测验在中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尽管投射测验目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我们都不能否认投射测验在心理学发展史上的重要贡献和地位。投射测验未来还会继续推动心理学的发展。
[1] 戴海崎,等.心理与教育测量[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269-270
[2] 葛明贵、柳友荣主编.心理学经典测验[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148-150
[3] 杜林致主编.心理测量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253-255
[4] 孔祥娜. 投射测验的研究与应用现状[J].心理学报,2007.
[5] 格雷戈里.心理测量:历史、概论与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 豆桂平.投射测验的发展及前景展望[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4)
[7] 郭庆科.罗夏墨迹测验在西方的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J].网络心理科学进展,2003(3).
李静(1987-),女,汉族,河南商丘人,心理学硕士,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B841
A
1672-5832(2016)08-027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