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委书记王昱正:激发活力 提高效能 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近年来,保亭始终坚持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重大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打造“雨林温泉谧境,国际养生家园”为目标,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经济工作主线,在提高旅游供给质量、房地产去库存、促农增收、降成本补短板等方面狠下功夫,有力推动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16年上半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2%,增速全省第一;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4.7%,增速排名全省第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1%,增速排名全省第二;城镇常住居民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分别为9.2%和11%,增速均排名全省第二。
近年来,保亭增强旅游驱动发展的引擎作用,主动融入“大三亚”旅游经济圈,依托民族民俗文化和自然生态资源,努力构建以黎苗文化、雨林温泉、健康养生、休闲农业为特色的旅游体系。
(一)全力打造精品旅游景点。成功创建了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5A级)、槟榔谷原生态黎苗文化旅游区(5A级)、七仙岭温泉国家森林公园、布隆赛乡村文化旅游区、神玉岛、茶溪谷茶文化旅游区等旅游景区,其中,国家5A级旅游景区2个,国家五星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7个,等等,以优质资源和高质开发形成了一批拉动保亭旅游发展的强力增长点。
(二)不断开发、完善、优化旅游产品和路线。大力推进神玉文化园、大本旅游咨询服务中心、主要通道提质添彩工程等一批旅游项目,围绕景区景点建成高端度假酒店13家,切实有效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实行“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营销策略,以主题旅游季活动为载体,举办温泉养生季活动、红毛丹采摘季活动、旅游婚庆季活动、高尔夫邀请赛等主题活动,推广保亭雨林、温泉、民俗、南药、乡村旅游等资源,相继打造推出雨林静修养生之旅、山地高球挥杆之旅、黎苗山野文化体验之旅、山盟海誓蜜月之旅、乡村旅游之旅等多条旅游线路。同时出台旅行社开发客源市场奖励办法,开通槟榔谷至七仙岭景区线上线下自助游交通线,为广大游客实现由工作生活地到旅游目的地的“旅游直线”。
(三)不断拓宽全域旅游“覆盖面”。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和文明生态村建设,积极在优化旅游软环境上下功夫,积极打造一批宜居宜游美丽乡村,不断拓展全域旅游“覆盖面”,有力促进了旅游发展模式由景区、景点、宾馆饭店向全域旅游转变。开发打造了接待标准较高的农家乐56家和果园农庄41家,基本建成三道番庭村“黎客家园”乡村旅游点,三道甘什美丽乡村项目动工建设,什栋村美丽乡村、仙安石林美丽乡村、绿水八村画廊等一批美丽乡村项目已完成项目初步规划设计工作,有效延伸了保亭的旅游链条,丰富了保亭的旅游供给。
(四)不断增强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和品牌力。紧紧围绕旅游中心工作,做好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各项事业,不断提高保亭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保亭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和“全国文明县城”等称号,被媒体和社会评为“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殊荣,进一步增强了保亭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和品牌力。2016年1-9月,全县共接待旅游人数346.9万人次,同比增长10.7%,其中接待过夜人数49.35万人,同比增长24.2%。增幅居全省第二名、中部市县第一名。
在旅游产业的支撑带动下,保亭第三产业在GDP中的占比由2010年的43%上升到2015年的45.7%,成功超越第一产业成为全县主导产业,经济结构得到较好优化,经济效益得到较大提升。
坚持“雨林温泉谧境,国际养生家园”的定位,主动适应房地产业调整和发展新常态,积极推动保亭房地产业高端化发展,确保土地效益达到最大化。
(一)着力优化房地产供给结构。认真落实好“两个暂停”去房地产库存政策,严格把关引进、新建项目,统筹优化房地产空间布局,全面提升房地产品质。严格控制低品质、小户型、纯住宅产品,鼓励发展高端住宅、旅游地产、商业地产,推动房地产业与文体、教育、健康、医疗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提高稀缺土地资源亩产效益,实现资源价值和附加值最大化。加强县域建筑物风貌设计的引导管控,开发建设融入黎苗元素和风格的特色产品。完善住宅小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加快城市道路、给排水、供电、供气、通信等基础设施以及中小学、幼儿园、医疗卫生、养老服务、集贸市场、社区管理、金融服务网点、文体活动场所等配套设施建设,确保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有效提高房产供给质量。
(二)积极拓宽房地产去库存渠道。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支持本地城镇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以及岛外居民度假养生为主的享受型住房需求。加大棚改货币化安置力度,把棚改全货币化安置作为“去库存”重要举措。停止新建公租房,推进公租房保障货币化,打通商品房和保障房通道。培育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支持房地产企业将存量商品住宅改造为公共服务用房、商务居住复合式地产、电商用房、创业基地等,将未开发的商品住宅用地转型利用。通过展会、媒体推介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大岛内外营销力度,刺激房产市场,增加房产销售。2016年1-8月份,全县房地产销售面积17.92万平方米,增长248%,销售金额14.04亿元,增长231%;尤其是上半年保亭房地产“去库存”效果明显,全县房屋销售面积14.8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62.7%,增速排名全省第一。
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发展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为抓手,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切实提升了保亭农业现代化水平,全力实现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业及农村经济稳步增长,为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加快农业提质增效转型。编制了《保亭县“十三五”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保亭县品牌农业发展规划(2016-2020)》等发展规划,规划创建优质热带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5600亩;红毛丹改良换冠2639亩,重点打造“红毛丹”“山竹”“黄秋葵”“什玲鸡”“六弓鹅”“五脚猪”等特色优质种养品牌,探索发展红藤子、槟榔、茶叶、椰子油等加工项目及南药、黎药等生物制药加工业,“保亭红毛丹”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商标认证。加强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快畜禽养殖标准化建设。建成规模化养殖场45家,规模化养殖污染治理率达100%,重大动物疫病零发生。加大农产品促销力度。大力发展农超对接、农餐对接、农企对接等农产品流通新业态,组团参加农博会、冬交会等促销活动,近三年累计签约订单7.87亿元,实现农业平稳健康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县实现农业增加值8.75亿元,增长5%,增速继续位居全省前列。
(二)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将4427户17891名建档立卡精准贫困户纳入三年攻坚计划,统筹安排扶贫资金约1亿元,并整合相关部门涉农资金约5000多万元,因地制宜实施农业特色产业脱贫、乡村旅游脱贫等十大专项脱贫措施,将全县1411名党政机关干部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结对子帮扶机制,成立由县委常委和县政府副县长任组长的九个督导组加强精准扶贫工作指导与检查、考核。2016年1-8月,全县落实惠农资金1.58亿元,同比增长8.8%。发放农民小额贷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9557.9万元,为798户农民提供财政贴息542.1万元;目前已锁定脱贫1198户5004人,完成省下达任务的84.6%。
(三)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016年,共投入9025.51万元改造农村危房1189户,截至8月已开工1092户,完成投资3013.06万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已开工776户,开工率98.97%。投入802万元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18宗,惠及贫困人口2841人。投入746万元修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工程16宗,改善灌溉面积6060亩,惠及贫困人口5770人。
以推动机制体制创新为抓手,不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商事制度改革,切实提升行政效能,力求最大限度激发发展活力。
(一)强力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主动承接并严格执行上级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45项,取消行政审批事项34项,在县政务服务中心设立审批窗口22个,集中行政审批事项136项。全面梳理并公布政府行政审批部门权力清单39个、责任清单45个,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行为。简化审批程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属于县本级审批权限的,按照项目审批原则上提速50%以上的要求,综合采取提高审批效率、同步前置、服务前移、并联审批、奖罚并举五大举措,建立审批绿色通道,提高审批效率。同时,修订出台《保亭县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规范简化政府项目审批管理程序,切实提升行政效能。
(二)继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进“多证合一”改革,落实“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任务;推行“两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深化工商登记便利化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目前,已落实“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实现了“一表申请、一窗受理、信息共享”工作目标。
(三)积极招商引资促开放。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热带高效特色农业和旅游业等重点产业、基础设施“五网”建设、全域旅游、美丽乡村建设、“大三亚”旅游经济圈等加快项目策划,多渠道鼓励社会资本进入。通过优化审批服务、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清理降低涉企收费和各类保证金等措施提高服务水平,优化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大招商选资力度,组团参加海南·北京招商会,成功签约神玉文化旅游区项目,协议投资50亿元。同时,大力支持县内企业打造特色品牌,鼓励发展出口贸易,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会公共服务供给、城镇下岗职工生活就业等这些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紧迫的民生短板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立足点,每年拿出地方公共财政支出总额的70%以上集中投向民生事业,创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示范县。一是解决好农民增收问题。大力引进种桑养蚕、和牛、山猪等“拳头”产业助力农民增收,2015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615元,同比增长11.0%,连续四年增速高出全省平均水平。着力夯实农村“五网”基础配套,为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创造先决条件。二是解决好贫困户脱贫问题。昌江贫困人口大多文化程度低、底子薄、基础差,生产生活条件相对滞后,脱贫攻坚任务非常艰巨。“十三五”时期,昌江下大力气创新扶贫工作思路,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牢牢把握产业升级、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均衡教育、结对帮扶“五大抓手”精准发力,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扶贫要求,坚决完成建档立卡确认贫困人口2202人,巩固提升人口17594人的脱贫目标。2015年投入资金2267万元,引导36个专业合作社吸收贫困户入股,带动173户贫困户搭上了和牛、山猪产业的发展快车。从2006年实施教育扶贫移民工程迄今,昌江已投入近8600万元,共移民学生4959人。其中,在全省率先实施教育移民的王下乡已经累计有932名学生走出大山,108名学生走进大学,目前已经毕业36人,年收入最高的可达5万元,这些家庭彻底拔除了“穷根”。三是解决好特困户托底问题。从2014年起每年投入不少于2000万元设立昌江城乡特殊困难家庭特别救助专项资金,健全特殊困难群众托底救助制度,目前投入6055万元救助1149户特困群众,其中帮助492户特困家庭改造危房,牢牢托住特困群体生存底线。四是解决好社会公共服务供给不足问题。在教育方面,5年来累计投入19.58亿元教育资金,推动6所学校达到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54所学校达县级标准,率先在全省少数民族市县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实现“3+9+ 3”[即学前三年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含职业教育)]免费教育全覆盖。在医疗方面,深化和中国西部研究与发展促进会在医疗帮扶方面的合作,投入2.69亿元全面提升昌江医疗卫生服务整体水平,努力实现县城公立医院由二级甲等医院向三级甲等医院跃进,争创全国社会扶贫创新示范县。在社会保障方面,进一步完善城镇从业人员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养老保险制度,强化生育与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推动城乡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整合。五是解决好城镇下岗职工就业创业问题。昌江目前38家国有企业中,下岗职工人数有880人,解决好他们生活就业问题迫在眉睫。从今年开始,昌江有计划、有步骤、分节点解决这项民生问题,一方面大力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尽快改善下岗职工住房环境。一方面尽快带动国有企业转型发展,通过推进企业资产重组,发挥土地资源效益,鼓励企业带动下岗职工成立合作社,积极参与到山猪、和牛等产业中来,促进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