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法玉
恢复高考制度的文学表达——读周清长篇小说《大学梦》
■陈法玉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的确立,是中国现代一个极其重大的历史事件。恢复高考不仅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使中国由此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更为重要的是为我国在新时期及其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仅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对于这样一个关系到我国长远发展、在当时产生巨大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长期以来却被文学束之高阁、视若未见,至多只在某些作品中提及而没有人以此为题材专门去创作一部长篇小说,这不能不说是文学的遗憾和缺失。现在,我们欣喜地看到,以恢复高考为题材的长篇小说终于出现了,而且它写的还是那样的充满激情、文采飞扬、真实可信,这就是周清的长篇小说《大学梦》(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2015年)。这部小说以恢复高考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了江南农村一帮青年为实现大学梦而进行的拼搏奋斗,在今天看来不仅仍具有积极的励志作用,而且具有一定的社会学意义,它以文学的形式,给我们描绘了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以及人们的生存状态和思想情感。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中国的高考制度中断了整整十年时间。文革早期,各个大学停止招生。1970年初,全中国的新闻媒体开始回顾起毛泽东主席1968年7月21日所作的指示,“大学还是要办的,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要从有实践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于是,作为文明与野蛮在那个特殊时期斗争与妥协的产物,“工农兵学员”应运而生。这一年,全国首批招收工农兵学员4万余人。肩负着“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①神圣使命的工农兵学员,成了时代的宠儿。在这样的情况下,根正苗红、表现较好的青年还有一线上大学的希望,而那些“黑五类”的子女连做梦也不会有上大学的机会。
《大学梦》就是围绕着这样的两类典型人物来叙述故事的。毕业后当上大队团支书且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的李朝辉十拿九稳地要在1977这一年被推荐上大学,地主分子的后代朱光宗空怀满肚子知识只能望洋兴叹。问题的关键是,李、朱两家世代有怨,在什么事情上都要较量一番,非要争个高低长短。然而世事多变,正当李朝辉踌躇满志只等着推荐上大学的时候,国家恢复了停止十年的高考制度。就这样,朱光宗咸鱼翻身,一举考上名牌大学,而李朝辉却以几分之差名落孙山。第二年李朝辉发奋苦读再考,又不敌朱光宗的弟弟朱耀祖,重尝落榜的心酸苦味。风水轮流转,朱家喜上加喜,春风得意;李家颜面扫地,悲从中来。
国家停止了十年的大学考试招生,有多少平民子弟为此失去了美好的前途。一旦恢复高考,哪一个不都是满怀希望、满怀激情、拼尽全力地要为此一搏?这次招生面向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据资料显示,1977年冬和1978年夏的中国,迎来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考试,报考总人数达到2000万人,而录取率仅为1%。与当今(以2015年数据为据)考生人数940万、录取人数700万、率取率75%相比,恢复高考初期的竞争是何等的艰难和惨烈!
没有经历过当年高考的人们,是想象不到那时候的心情和所付出的努力的。笔者也曾参加过1978、1979、1980三次高考,最终因数学偏科、成绩太差而屡试不第。记得那时候深夜学习时,实在坚持不住了才不甘地小睡一会儿,怕睡过头了,还要用细绳子把手腕系在床沿上,为的是在翻身的时候能够因为疼痛而叫醒自己。别人买杏子专拣熟的买,而我偏要拣生的买、青的买,为的是在打盹的时候咬一口把自己酸醒。因此,在读《大学梦》的时候,我能够完全把自己置于其中,好像又回到当年参加高考的情境。所以,对书中那些关于李朝辉他们怎样苦学的描写,我感同身受,尤为亲切。遗憾的是,这样一个在我们这代人中产生如此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却长久地被文学漠视,一直没有被人以长篇小说的形式去表现,即使有的作家在作品中提及,也只是把它作为一个情节、一个故事,至多是一个章节,根本没有重点去记述、去书写。现在,周清做到了这一点,他以40万字的文字量,专门以恢复高考为背景创作了《大学梦》这样的一部长篇小说,为我们讲述了当年高考岁月发生的那一个个生动、鲜活的精彩故事。我们真的要感谢他!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梦》也有一定的文学史意义,因为它是第一个以恢复高考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青年为上大学的理想而奋斗的人生历程。周清经历了那场高考,高考的体验让他终生难忘。如果从创作手法上去考量,可以说《大学梦》既是虚构的,又是非虚构的。说它是虚构的,因为里边的人物在现实不可能具体到哪一个人;说它是非虚构的,因为它确实真实地记录了当年的现实,甚至有周清自己的影子。就是在这虚构与非虚构之间,《大学梦》完成了对中国文学、尤其是对长篇小说创作题材填补的空白。
《大学梦》虽然写的是在恢复高考这一宏大历史背景下发生的故事,但是切入点却很小很小,小到从江南某地后塍公社学政大队某个生产队的两个考生是如何应考来展开。——这看起来又是非虚构的真实记录。
上大学对于李朝辉、朱光宗这两个年轻人来说,真是太需要、太需要了,他们都想藉此改变自己的命运。虽然李朝辉在周围老百姓的心目中已经算是个人物,两年前就当上大队团支书,有可能还能向前任一样升任大队党支部副支书以致支书,但这些都不是他的最终目的,他的最终的梦想是能够上大学,掌握知识,学好本领,成为人才,今后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如果从有点思想觉悟上说,就是为了更好地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然而,命运跟他开了一个大玩笑,眼看被推荐上大学的机会即将到来时,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恢复高考对大多数莘莘学子是个天大的好事,对李朝辉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虽然他的文化基础尚好,但边工作边复习还是考不过那些“老三届”和应届生,更考不过一直信奉读书总能派上用场、一有时间就捧着书本的朱光宗。第二年复习再考,更是压力重如泰山,风险危如累卵。因为这场考试对他来说是背水一战,成则一切好说,不成,那就是楚霸王难见江东父老,唯有拔剑自刎的份了。所以,当数学考试遇到拦路虎的时候,他一下就急得脑子里一片空白,豆大汗珠不停地滚落。他越想集中精力考试,那些乱七八糟的想法越无法抗拒:如果这次再考不上,别人会怎么看我?为复习考试辞掉团支书,那些大队干部们会怎样看我?乡邻们对我抱有希望,会怎样看我?各任课老师对我也比较看好,会怎样看我?见风使舵、抛弃旧爱的沈琳琳会怎样看我?朱光宗父子会怎样讥笑我?以前的恋人乔春燕虽然和朱光宗订婚了,但对我能考上大学还一直抱有信心,她又会怎样看我?如果再考不上,父母亲在人前怎么抬得起头来?家里的鸡蛋连四岁的侄子都很少舍得给吃,而母亲为了给自己学习增加营养便每天一个煮给自己吃,为此嫂嫂还动怒闹着分家,再考不上嫂嫂会怎样看我?还有,还有死去的爷爷的临终嘱咐……想到这些,李朝辉只觉得眼前一黑,一下子晕倒在考场里。这样的局面,考试的结果自然是不言而喻。
而朱光宗呢?他是地主分子的后代,过去上大学对他来说如同天方夜谭。但是,他心气高,求知欲望强,学习一直没有落下。恢复高考,让他这块墙瓦也见到了阳光。精神放松,成绩又好,果然是一举得中,考取了名牌大学。对村里的既聪明贤惠、又貌美如花的乔春燕,朱光宗虽然是明追暗恋,怎奈出身不好,好事难成。高考得中,门庭添彩,这下他再也不把同样爱恋乔春燕的李朝辉放在眼里,几施小计,就达到了与乔春燕订婚的目的。好事成双,春风得意,朱光宗尽享成功的甜蜜。但是,朱光宗是个比较阴暗、自私的人,学识、学位改变不了他为人的猥琐和不怎么厚道的人品,上了研究生以后,他就无情地抛弃了乔春燕,做了导师的乘龙快婿。
在高考刚恢复的时候,像李朝辉、朱光宗这样一帮为高考而拼搏的年轻人,说到底还是身处社会底层的人(李朝辉辞掉团支书后就是一个货真价实、完完全全的农民)。《大学梦》倾注深情地描写这些底层人的生存状态,描写他们在现实中的郁闷和纠结,描写他们与命运的较量和抗争,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问题不仅如此,小说不仅讲述了他们的命运走向,更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揭示了他们的命运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内在成因。还是以这两个主要人物为例:朱光宗高考胜利、命运改变。从外在原因分析,是来自于国家大学招生政策的改变,从内在原因分析,来自于他家庭重视知识的教育,来自于他一贯好胜好强的性格;而李朝辉高考失败,则主要是来自于精神压力太大,社会舆论太大,因为他本来就是一个社会关注度很高的人,在高考问题上,他的高考不仅是为自己,更多的是为他人,为那些他要面对的所有人。当然,殊途同归,李朝辉后来自修了大专课程,成为高级工程师和优秀的企业家,这也是他不甘示弱的性格使然。作者也善于从人性的视角,触及人物的内心深处。李朝辉并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高大全”形象,他也有自己人性上的弱点,例如在任职团支书问题上,他想以此为跳板得到推荐上大学的机会;在对待和乔春燕的爱情问题上,他又经不起沈琳琳的诱惑。而朱光宗这个人物形象,他也不是从骨子里就坏到不可救药,他的好学、聪明,以及对爱情的追求,作者都予以充分的肯定。
围绕着李朝辉、朱光宗这两个主要人物,《大学梦》还重点讲述了两人的父亲李建树、朱元郎之间长期以来的明争暗斗以及更为久远的宿怨旧仇。两个家庭的竞争、较量没完没了,啥事都要拿过来进行分析比较,以寻求心理上的平衡点。比如朱元郎听说李建树的父亲因孙媳妇闹分家气死了,就幸灾乐祸地想,我父亲被批斗气死了,你父亲也气死了。这个就算扯了个平。你李家上辈出了个大学生李建林,我朱家这辈子也出个大学生朱光宗,这又扯平了;这回你家李朝辉和我家二儿子朱耀祖都参加高考,看情况还是耀祖更有希望,我这又胜了一筹,还有,你家也想娶乔春燕做媳妇,而她和我儿子订了婚,我这又再胜了一筹。如此这般,真是难分难解。小说通过对这两个家庭以及对他们产生联系的更多人物的描写,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存状况以及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过程,从而提升了作品的文学价值。
《大学梦》借助恢复高考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也给我们描绘出了当时江南农村的广阔社会生活。从作品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到从1977年到1984年间江南农村的社会风貌。
(一)大集体时期的江南农村。透过作品我们看到,江南农村在大集体时代与全国大部分地区相比,是一个执行政策比较灵活和生产力比较先进的一个地方。说执行政策比较灵活,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证明:一是他们对所谓的地富反坏右的“黑五类”的管理和控制,不像其他一些地方那样严酷。朱元郎虽然是个地主分子,但是他们的家人和地方的其他人也能够很好地交流相处,就拿凡事和李建树家较量这件事来说,也说明他们还是有可以互相攀比的可能性的。朱元郎和大家一起出工干活能在一起开玩笑,说明文革后期他们的政治待遇已经改善了不少。再之,当时全国各地都在铲除资本主义的苗,除了集体劳动不容其他任何“非法”经营,而李朝阳却能正常在外边做起木工手艺活。再说农业机械化程度比较高。作品多次提到了机耕路,有了机耕路,就说明当地最起码使用了手扶拖拉机、插秧机之类。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当时全国读书无用论到处泛滥的情况下,这个地方的老百姓还非常重视读书,比如李朝辉的家庭虽然还比较困难,但是家里还是让几个孩子都上学读书。对高考如此看重,也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二)大包干初期的江南农村。江苏省泗洪县上塘镇虽然是全国农业大包干的一个发源地,从1978年就开始摸索着推行,但是从总体上看,江苏全省的大包干甚至比全国的其他地区还要滞后,直到1983年左右才基本上完成。苏南地区生产力水平较高,老百姓的贫困程度较低,因而推行大包干比全省还要晚些。我们从作品中看到,江南地区在大包干初期镇办企业就已经发展得很快,就拿李朝辉后来当厂长的那家服装厂来说,已是现代化生产线,花园式工厂,摆设阔气的厂长办公室,而且出入有小车接送。
作品在重点反映江南农村社会生活的同时,也有意无意地给读者勾勒出当时城市的发展状况。和李朝辉一起参加第二次高考的朱耀祖当年考取了大学理工科,毕业后被分配到县城的一个国有企业做技术员。到了1984年的时候,朱耀祖所在的企业破产了,只好在家待业另谋出路。朱耀祖从小和李朝辉相处甚好,李朝辉在其困难之时伸出援手,将朱耀祖作为人才招进自己的企业负责技术。从这方面看,当时江南地区城市的第一轮企业改革已经开始,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子已经迈开。
读着周清所著的《大学梦》这部小说,总有一种不忍释卷的感觉,这种不忍一方面来自于对书中人物命运的关注和牵挂,另一方面来自于书中所呈现的江南农村风物民俗的美感。江南的风物民俗,自有另一番情趣和味道值得把玩。
江南农村,四季皆景。江南的冬天是美的。“一夜的大雪,使大地、村庄、树木等世间万物,都银装素裹,圣洁妖娆。空中除了还飘些细粉一样的雪花,无一点尘垢。空气潮湿却清纯。屋檐上的冰凌像倒悬的竹笋,竹园子的竹子被雪压得成了弓。”江南的春天是美的。“小河的两岸栽有各种适合生长在南方的树木,有杨树、楝树、槐树、榨树等,也有像枸杞等牵丝爬藤的植物,当然更多的是野花、杂草。河道的两旁种满了茭白。”江南的夏天是美的。“六月的夜晚,凉风习习,气候宜人。深蓝色的苍穹中,残缺的月亮,早已挂在东天,时而有浮云流过,大地就忽明忽暗。村庄显得朦朦胧胧,像水墨画又像剪影,房屋后面的树木与竹园像山一样嶙峋突兀,而秧田里四寸高的秧苗,则被月光染成了墨绿色。”江南的秋天黄金铺地,一派丰收景象,更是美得不可言状。“金秋十月,正是收获的季节。一阵风过,带来了大田中水稻开始成熟的醉人的清香。风起处,互相挤拥的稻穗发出一片窸窸窣窣的声音,这是大自然奏出的最动人的乐曲。”
江南景色如此之美,江南的民风民俗也别有趣味。提亲的两头说合,订婚的张罗彩礼,过生日的蟹黄面,过元宵节的玩火把,一家有喜事、全村来帮忙、人人喝喜酒的热闹和狂欢,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于作者来自基层,具有深厚的生活积累,因而对江南农事的描写也是颇见功夫。李建树钓螃蟹的轻车熟路,朱光宗钓串条鱼的独门绝技,李朝辉罱河泥的劳苦艰辛,社员们一起摘棉花时的谈笑风生……绘声绘色的描写,行家里手般的讲述,鲜活生动,妙趣横生。
《大学梦》写了青年人的拼搏和奋斗,自然要涉及他们的恋爱和婚姻。作品在写青年人的爱情时,也是非常清纯、干净的,这很符合那个时代农村青年人的状态。李朝辉和乔春燕相爱多年,但至多也只是拉了一下对方的手。朱光宗后来虽然和乔春燕订了婚,但相互间依然不越雷池半步。
《大学梦》叙事的展开、人物的塑造,都是在这些四季变化的景色和纷繁多样的农事活动以及色彩斑斓的民风民俗中进行的。这些依附于人物命运走向的各种叙述和描写,给人带来了更多的审美愉悦,客观上也收到了擢升作品审美价值的效果。
可以说,《大学梦》以选材取胜,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小说文本。它的成功,就在于对恢复高考这一在中国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给予了文学表达,填补了长篇小说创作上的一个题材空白。但是,小说也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和需要提高的地方。例如:小说用过多的笔墨,讲诉了李、朱两家世代恩怨,有损小说的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写梦的地方太多,给人以虚妄之感。李朝辉、朱光宗、乔春燕、徐圣宇等人在一件重要的事情发生时,无不先做个与之有关的梦,历史的真实性问题还需精准考证。文中提到在1978年高考中,有个同学考上了南京河海大学,而河海大学当时还叫华东水利学院,1985才更名为河海大学。人物塑造的完整性也需加强。1984年国庆节李朝辉和乔春燕举行婚礼,书中从头至尾出现的大大小小的人物都悉数到场或有了交待,唯独缺少主角之一的朱光宗。其弟朱耀祖在李朝辉的企业工作,两人关系又好,朱耀祖不会不把他们结婚的事告诉哥哥。朱光宗身在外地,即使在家也不便参加李、乔的婚礼,这个读者都能理解。但是,朱光宗对他们成婚是一种什么心态或者有什么言行,笔者认为还是应该交代一番的。就他和乔春燕以前有婚约关系这一事来说,现在她结婚了,朱光宗不可能也不应该什么想法也没有,他可能是负疚的,也可能是有所安慰的,或者是其它。当然,这也是个人的陋见了。
注释:
①谢海涛,《推荐上大学——探访中国最后的工农兵大学生》,《南都周刊》,2009年9月。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社科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