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涩懵懂而非干净纯洁的爱情悲剧
——评电影《山楂树之恋》

2016-11-26 17:22向林林
小品文选刊 2016年20期
关键词:山楂树之恋张艺谋

向林林

(暨南大学 广东 广州 510000)

青涩懵懂而非干净纯洁的爱情悲剧
——评电影《山楂树之恋》

向林林

(暨南大学 广东 广州 510000)

电影《山楂树之恋》由于受到导演张艺谋主控思想(“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不掺杂太多的物质利益,不涉及性关系的爱情就是最干净、最纯洁的爱情。”)的影响,呈现出说教的倾向,爱情价值观念与故事情节设计相矛盾,显得扭曲、不合理,其艺术价值受到极大的斲伤。透过女主人公的性格、行为我们看到的是一部青涩懵懂而非干净纯洁的爱情悲剧。

主控思想;说教倾向;干净纯洁;青涩懵懂;爱情悲剧

电影《山楂树之恋》改编自美国作家艾米的同名网络小说,该小说在互联网连载后,受到了网友的好评,小说中描写的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感情被称为史上最干净、最纯洁的爱情。导演张艺谋为了拍出这样一部最干净、最纯洁的影片,在演员选择、色彩对比等方面煞费苦心。然而,对于这种改编,艾米本人在看了影片之后,发了一条长长的博文,标题为:“这哪是静秋,分明是魏敏芝”。由此可见,张艺谋只是利用了艾米的故事框架,对《山楂树之恋》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编。仔细观看影片,笔者认为由于受到导演张艺谋先在爱情观念:即“最干净、最纯洁”的影响,导致影片呈现出说教的倾向,故事情节设计不合理与爱情价值观念相互龃龉,存在扭曲、不合理,其的艺术价值大打折扣,透过女主人公的性格、行为特点展示出来的是一部青涩懵懂而非干净纯洁的爱情悲剧。

自影片上映以来,得到了诸多评论,大多数评论者将影片中发生在1975年前后的“故事”,放置到今天这一后革命的消费主义时代中来阐述,对影片的意义价值进行了充分肯定。如浙江传媒学院学报上的一篇文章说:“恰恰是在这种情感功利色彩较浓的时代中,这样一个故事无疑给当下浮躁的时代空气注入了一味清新剂,弥补了相当一部分人在现实中缺失,却在小说和电影的虚拟化空间中意外得到补偿的心理”。①另一篇文章也认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该故事凭借其唯美浪漫的爱情故事和典型生动的人物形象收到广大读者的热捧”。②从两个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出,论者情不自禁地将发生于60、70年代的爱情故事,错置到当下放荡不羁、物欲横流的背景中去阐述,难免夸大其词。相反,笔者以为:与其说普通观众的“真爱缺失心理”在影片中获得了补偿,不如说正是因为张艺谋的主控思想(即: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不掺杂太多的物质利益,不涉及性关系的爱情可称之为最干净、最纯洁的爱情)迎合了普通观众情感价值需求,才使影片获得了高票房。

观众的情感价值观念是否正确,我们暂且不论。然而,张导在这一主控思想的影响下,极力压榨“性”成分,对该影片艺术价值的造成的损伤却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据编剧顾小白透露:“电影希望能把这种戏份‘压榨’到最低限度,小说写了三次接吻,电影里只留一次。”③由此可见,这是张导有意“压榨”的结果。与此同时,为了找到了一个能拍出“干净、纯洁”效果的女主角,他也是费尽周折,最后才找到学生演员周冬雨,正如顾小白在接受采访时所说:“这个女子的形象倒是挺符合张艺谋的要求的”。④然而,虽然张导苦心经营,但谁也无法否认“食色性也”的世界公理,无论是我国古代的《西厢记》,还是英国现代的大片《泰坦尼克号》以及美国的《人鬼情未了》都对“性”进行了充分展示,但谁也没能否认其艺术价值。《山楂树之恋》的故事背景虽然是在性禁忌严重的“文革”时代,但那个时代的“男女之大防”并不会比《西厢记》的封建时代更为严重。因此笔者以为:正如美国著名编剧麦基所说:“当你的前提是一个你感到必须向世人证明的思想,而你把故事设计成一种对那一思想不可否认的论证之时,你便已把自己推上了一条说教之路”。⑤张艺谋从这一主控思想出发设计故事情节,必然会使《山楂树之恋》流露说教的倾向,导致爱情价值观念扭曲的后果。

正如前文所说,许多论者是将影片措置到当下的背景中才得到“最干净、最纯洁”的评价。的确,影片中设计的诸多细节:诸如孙建新为静秋买钢笔、买新胶鞋、送冰糖核桃等等,在今天看来都是花不了几个钱的事情,没有掺杂太多物质利益,无一处不显示干净、纯洁。但是,若将电影还原到当时的环境和背景中去理解,我们会发现故事情节的设计和张艺谋的主控思想存在严重的龃龉,由此也会得到截然不同的观点。

就男主人公孙建新这方面来看,他是省城高干子弟,出身好;其次,他收入不菲,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野外作业工资高”,他们的爱情就是建立在丰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影片中孙建新不断地接济静秋:当她的钢笔漏水时,聪明的老三以“为革命节约墨水”的名义,送了她一支崭新的;当她在学校打排球买不起运动衣时,老三又以“不要影响球队整体形象”为理由给她买球衣的钱;当她赤脚在水泥、石灰中修补学校的篮球场时,老三给她送来了一双优质胶鞋……如果说这只是小恩小惠,还不足以说明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丰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那么还有三个细节可以补充说明问题:一是静秋的弟弟描述老三的外貌时的表情和台词,弟弟眼睛里满是羡慕的神情说:“他脚上还穿着大头鞋呢”!穷苦人家的孩子连白球鞋都买不起,何况是大头鞋呢?二是自行车上男、女主人公的浪漫镜头,不可否认,自行车到现在已经落伍,然而在“文革”时代它却是“老三件”中的奢侈品,第三是孙建新手腕上还有一块手表。70年代的人称为“老三件”的物品,建新已拥有两件,这何尝不是丰厚物质的象征?进一步,如果将这些反映物质帮扶的情节抽离,试问整部影片还有多少打动人心的镜头?这样一来,我们还敢给这部影片戴上“最干净、最纯洁”的桂冠吗?相反我们看到的是,该影片主控思想与故事情节设计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

爱情价值观念扭曲的另一个表现是不平等,男主人公付出的远远超出了女主人公。回顾整个影片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关怀俯拾皆是,除了上文提及的3个,孙建新还亲自为静秋包裹受伤的脚,托长芳送钱给她,托长林送冰糖和山楂果、核桃到她家,为带她上医院划破自己的手臂。但是,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的关怀的情节只有一个:静秋为建新编了一只小金鱼。鉴于男女主人公双方的家境以及身份,我们似乎有理由为静秋付出少辩护。然而当静秋从长芳那儿得知老三住院的消息时,她去看他。在医院陪护的三天时间里,影片展现的竟然还是病人孙建新给静秋打水洗脚,为她跑去小卖部买山楂树脸盆,她展现在观众面前的还是一个爱的享受者的面貌,却不十分合理。因为,整个情节中,静秋没有为孙建新做过一件事,反而,她的种种表现来看,她似乎根本没有意识到白血病的严重性,她到医院去好像只是为了证实他的病情,而不是去照顾他。甚至是在高潮部分也没能充分展示静秋对建新的深爱。在省城的重症监护室里,虽然她流着泪,但是她却一直在告诉孙建新:“我是静秋,我是静秋,你不是说一听到我的名字就会回来吗?”直到建新弥留之际,静秋还是呈现出一种爱的索求者姿态。然而,真正的爱情不是一方无条件地付出,另一方无止境地接受,而应该是对等的,双方应是患难与共的。爱情没有捷径,只有等量的付出才会有相同的回报。而影片中展示的不平等爱情,正是爱情价值观念扭曲的另一表现。

那么,到底该如何定义影片中男女主人公呈现的情感呢?笔者以为,影片中女主角的行为特点展现的更多的是少女的羞涩拘谨、无知任性的不成熟状态,他们所演绎的这场爱情只能称之为青涩懵懂而非干净纯洁的悲剧。

影片开头,老三出场后给了欢欢一颗大白兔奶糖,接着又给静秋一颗,并且赋予她的手部动作一个特写镜头:她捏着糖,极力避免自己的手指与老三的手掌接触。她从老三手中接过那支钢笔时,也是从他手中捏着笔抽离出来。这两个特写镜头将静秋的羞涩和拘谨表现得淋漓尽致。然而,这一举动是每一个深受“男女授受不亲”思想影响的中国少女共同的表现,并非静秋所特有的纯洁。与同龄少女卫红相比,静秋所特有的性格特点是懵懂无知。当她初次得知老三住院的消息时,她跑去看他,两人躺在招待所的一张小床上,静秋冷不丁冒出一句:“书上说,男人和女人躺在一起就会怀孕”,直到卫红让她陪着去县城做人流时,她还在担心着自己是不是也怀孕了。最后,卫红一个刚做完手术的病人扮演了“医生”的角色,告诉她什么叫“得手”,给她诊治“无知”病。

除此之外,静秋还显得任性、没有主见。学习快结束时,她无意间听说老三在城里有对象,闷闷不乐。老三去看她,她说出了一番尖酸的话语:“买冰糖的钱,还有钢笔的钱,我会还你的。”“我当然在乎这几个钱,我爸爸又不是省城高干”“我这种人能有什么工作,反正我要走了,以后我们别来往了。”从这几句话中,观众能感受到浓浓的醋意,也能体味到静秋在这场恋爱中,由于家庭出生条件而承受的自卑感。这是他们恋情刚开始的表现,观众不能对她有所苛求。然而,随着他们之间恋情的进一步发展,静秋本应该对老三有所了解、有所信任。然而,由于无知,她还是相信了卫红的判断,跑去医院找老三,寻找无果的情况下,她并没有去打探究竟,还拒绝接受那个象征他们爱情的山楂树脸盆,在护士的劝解下她才勉强接受,拿了脸盘之后,她决绝地在那棵山楂树上涂上了一层厚厚的浆糊。这种任性而为破坏爱情信物的行为,表明她对孙建新不了解、缺乏应有的信任。在爱情里,信任是基石,理解是纽带,情感上的不信任恰恰是纯洁爱情的致命伤。因此,从爱情的本质和构成质素来看,这样的情节设计无疑不但不能展示他们之间心心相惜的真情,甚至让人怀疑这是不是爱情,更谈何“最干净、最纯洁”的爱情呢?这样的情节设计不但不合理,甚至可以说是败笔,它所能表现出的是只是情感上的青涩懵懂,无知任性。

这部影片除了青涩懵懂之外,还具有悲剧性的特点。鲁迅先生曾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这一文章中对悲剧做出过经典的定义: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⑥具体而言,电影《山楂树之恋》,通过色彩的对比,催泪叙事,将孙建新这个生命个体所具有的青春活力、温馨柔情、善良真诚毁灭了给人看,让观众在无声的惋惜中泪如雨下。

男主人公出场时,导演张艺谋采用了静秋的视角,运用不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手法,先让欢欢带静秋穿过一大片金灿灿的油菜花地,接着便传来一阵嘹亮清晰的歌声伴着清越悠扬的手风琴声,从这爽朗的俄罗斯歌曲《山楂树》之中散发出活力的气息。这动听的歌声使静秋驻足,正如《边城》中的翠翠一样,听着美妙的歌声,对那歌者产生了无边的遐想。踏过小溪的石板,老三的身影渐渐清晰,一张带着明媚笑容的脸,呈现在画面中央,与周围生机勃勃的油菜花交相辉映。他们一路欢声笑语走回家去,画面如此明朗。这种充满生机的画面恰恰与电影结局时病房中的画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病房外,老三的弟弟和静秋急匆匆的脚步,似乎在与死神赛跑,病房中亲属的抽泣声,似乎是对死神的控诉。而病床上孙建新苍白的脸色,干枯的嘴唇,紧闭的双眼,手臂上紫黑的血块,病房中苍白的天花板,所有这些都在预示着这个年轻的生命即将陨逝。导演张艺谋用两个特写镜头渲染了这个凄美的场景:孙建新手上的那道疤痕和天花板上的那张双人照。这两件东西牵动着观众记忆的神经:曾经老三为了让静秋上医院,对自己动了刀,鲜血直流,却依然能生龙活虎地踩着自行车上演属于他们的浪漫故事。曾经的他们带着孩童般的天真,在照相馆里扮着鬼脸,展现情侣间共有的那份默契。然而,他们的笑容被定格在那一瞬间,无法延伸。而今,在苍白的天花板上,在死神面前,静秋的泪眼,老三的裂唇与曾经的笑靥明眸构成鲜明的反差,这种年轻生命没能战胜病魔而瞬间陨逝的情境催人泪下,其悲剧性的感染力正在于此。

因此,无论是在展示“干净”上,还是在表现“纯洁”上,《电影山楂树之恋》由于受到导演主控思想的影响,呈现出价值观念和情节设计相互抵牾的情况,艺术价值大打折扣,不能算是一部成功的作品。然而,影片对初恋少女的青涩拘谨、懵懂无知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懵懂的情感因男主人公年轻生命陨落而令人泪如雨下,悲剧氛围油然而生。因此,笔者认为这是一部青涩懵懂的爱情悲剧而非干净、纯洁的影片,其感人之处在于它的催泪技巧,而非爱情故事本身。

注解:

① 周丽英 张丽萍.《色彩传播与心里隐喻——谈电影<山楂树之恋>中的色彩处理与符号意义》[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年4月,第18卷第2期.

② 张颖《论张艺谋电影的改编艺术——以电影<山楂树之恋>为例》[J].剑南文学,2013年第1期.

③ 转自艾米的博客:《这哪是静秋,分明是魏敏芝》,http://blog.sina.com.cn/fxchuanhen.2010年4月18日.

④ 同上

⑤ 麦基[美],周铁东译:《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年9月版第136页.

⑥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203页.

[1]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03.

[2] [美]麦基.周铁东译: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136页.

[3] 张颖.论张艺谋电影的改编艺术——以电影<山楂树之恋>为例[J].剑南文学,2013年第1期.

[4] 周丽英 张丽萍.色彩传播与心里隐喻——谈电影<山楂树之恋>中的色彩处理与符号意义[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年4月,第18卷第2期.

向林林,暨南大学文学院,硕士。

I622

A

1672-5832(2016)08-0077-02

猜你喜欢
山楂树之恋张艺谋
山楂树
山楂树秋冬季管理要点
70岁那年会在干什么
秋天的山楂树
霞之恋
张艺谋:上合之光辉映“中国梦”与“世界梦
错过了张艺谋,她没有错过爱情
菊花之恋(外五首)
海之恋
西部之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