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 坤
(青岛大学 山东 青岛 266000)
从《急救篇》中的姓名看汉代的社会面貌及价值取向
焦 坤
(青岛大学 山东 青岛 266000)
《急救篇》是汉代的蒙学读物,姓名被放在《急救篇》的开头部分,全文有132个姓名,每个姓名都是三个字,共396个字。这些姓名不一定真实存在,颜师古说:“姓者并是古来所有,非妄造之。名字或是旧人已经称用,或是新构义理。然非实相配属,真有其人”。但一定是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或用到的姓名。其中的姓应该都是当时的大姓,名也应该是当时取名的常用字。从这一角度,我们分析《急救篇》中姓名的形式、来源和意义可以窥探到当时社会的政治面貌,人们的心理状态、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
《急救篇》;社会面貌;价值取向
《急救篇》中共有132个姓名,每个姓名都由三个字构成,姓在前名在后。《急救篇》中的姓名在构成和来源方面也有其鲜明的特点。
1.1 《急救篇》中姓的形式和来源
1.1.1 《急救篇》中姓的形式
中国的姓氏从原始社会时期就产生了,但是姓和氏是有区别的,中国先有姓后有氏。上古时代,姓用来别婚姻,氏用来别贵贱。秦汉以后,姓和氏逐渐合一。到了汉代,姓和氏已经没有分别了。姓分为单姓和复姓。《急救篇》中有132个名字,但“乐”和“尚”都出现了两次。颜师古在注释“尚自於”时,说道“前已有尚次倩。今又言尚自於。一姓再见也。尚或作掌。盖鲁大夫黨氏之后也。黨亦音掌。”所以,《急救篇》中一共有131个姓。其中单姓占大多数,有128个。复姓只有“令狐”“公孙”“司马”三个。
1.1.2 《急救篇》中姓的来源
姓氏的来源较复杂,每个姓氏都有多种来源。本文按照颜师古的注解,对《急救篇》中姓氏的来源做了如下分类。
(1) 以祖先的名字为姓。如:高、冯、桓、由、乌、朱、孔、石、龙、伊、翟、毕、昭、乐、费、霍、程、许、柏、尹、屈、樊、姚、祝、史、柴、奚、尚、翠、武、兰、宣、充、公孙、虞、孟、敦、晏、邵、宰、侠、陶、童、痛、续、遗。在《急救篇》中,以祖先的字、名或谥号为姓的数量最多,大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戴”姓本与宋同姓,宋国第十一位君王,逝世后,谥号为“戴子武公”,此后,他的子孙就以“戴”为姓。以谥号为姓的还有“桓”。姓“由”的都是“由余”的后人。颜师古注:“戎人由余入秦为相,其后遂称由氏。”姓“乌”的是齐国大夫“乌余”的后人。姓“朱”的是舜臣“朱武”的后人。姓“许”的都是“许由”的后人。以祖先的名字为姓的大多是公族大夫的后代。《通志》载:“公孙氏,春秋时诸侯之孙,亦以为氏者,曰公孙氏,皆贵族之称。”在春秋时期,诸侯的孙子单分出去一支,就把“公孙”作为姓氏,以此表明是某某诸侯的孙子。如商鞅又名公孙鞅,是卫国国君的后裔。
(2) 以古国名、封地、采邑为姓。来源于古国名的有:宋、郑、卫、邓、秦、鲁、观、贾、萧、燕、过、苗、谢、雍、毛、夏、邢、向、竺。如:“鲁”姓,颜氏注“伯禽之后,有悼公者,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贾”姓,颜氏注“贾,本姬姓国,晋吞灭之,后称贾氏。”来源于地名、乡邑的有:周、赵、爰(袁)、郝、令狐、湻于、柘、吴、陈、韩、曹、崔、薛、聂、求、范、宁、邴、桥、慈、郭、蔡、谭、葛、耿、焦、解。如“吴”姓,颜氏注“周大王之子太伯,始封于吴,吴氏即其后也。”“韩”姓,颜氏注“周武王之子,封于韩。其后为晋所灭,因称韩氏。”来源于采邑的有:景、荣、柳、成、温、阴、代。如:“温”姓,颜氏注“温氏之先,出自己姓。又晋之卻至。食邑河内之温。号曰温季。其后亦为温氏。”“阴”姓,颜氏注“阴,亦周之采地。周大夫阴忌、阴不佞、阴里。其后遂为姓焉”。
(3) 以官爵名或职业为姓。来源于官名的有:偏、禇、原、宪、左、申屠。来源于职业的有:师、审、田、泠。种田的人后来以“田”为姓氏,古代唱歌、作乐、演戏的人称为泠人,后来他们把“泠”作为自己的姓氏。西周时期,把驻扎在边远地方的小爵或行政长官称为“偏伯”,他的子孙于是就以“偏”为姓。“原”姓,颜师古注“周文王之子封为原伯,其地今在河内,后为晋所灭,迁之于冀,因称原氏。”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本来姓丘,名明。因为他的父亲是左史官,后来他又继承了父亲的官职。所以把“左”当做自己的姓氏。宪氏的祖先,本来是周国的布宪。后来就把“宪”当做姓氏。
(4) 以居住地的特点为姓。如:庞、阎、苟、闳、丘。庞指居住在高屋里。阎指里中门。苟本是草名,指居住的地方被草围绕。闳指里巷里的公共大门。
1.2 《急救篇》中名的构成与来源
1.2.1 汉代人名在形式上以双名为主
《急救篇》中的人名除复姓外都是双名,这从侧面反应出到了汉代中期双名在社会中已经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先秦时代,人们多用单名。诸子百家中的代表人物,如孔丘(孔子)、孟轲(孟子)、荀况(荀子)、李耳(老子)、庄周(庄子)、墨翟(墨子)、韩非、李斯、孙膑等,都是用的单名。汉代以后,由于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人口大量增多,单名会造成众多的重名现象。例如,在同一时代、同一时期,有两个韩信,一个是垓下之战中立下战功的淮阴侯韩信,另一个是韩国贵族,西汉初年被刘邦封为韩王,后来投降匈奴,为了与淮阴侯韩信相区别,史书上多称其为韩王信。双名可以减少重名现象。此外,双名表意更加精确,内容更加丰富,更能体现出人们的人生追求和个性特征。从审美的角度来讲,双名在协调字音、搭配字形方面有更多的优势。所以,到了汉代,双名成为社会的主流。
1.2.2 《急救篇》中名的来源
姓代表宗族的延续,是不能改变的,名代表的则是个人符号,是由长辈取的。《急救篇》中名字的来源有以下几种。
(1) 按排行取名
古代经常根据一个人在家族中的排行和长幼顺序给孩子命名。《急救篇》中也有大量的名字来源于排行。其中有直接用排行命名的。如:稚季、小兄、仲皇、元始、细儿。还有用排行字再缀上一字的。如:骄叔、次倩、伯徐。
(2) 用古代圣者、贤人的名字命名
中国古人向来敬慕圣者贤人,让自己的子女成为圣贤之人或拥有圣贤人的道德修养是人们的共同心愿。这种对祖先或圣贤的崇拜心理也体现在取名上。《急救篇》中用古圣贤命名的有尧舜、禹汤、友仓、楚莊、干将、回池、夷吾。
(3) 以儒家道德观念命名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因此人们在起名时,常常渗透着儒家的传统道德品格: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样的名字在《急救篇》中的数量最多。如:子方、妙房、君明、丰德、贤良、惠常、忠信、孝让、恭敬、博好、可忘、贞夫、直衡、弘敞、则刚、仁他、守实、焉于等等。
(4) 以自然界的树木、鸟兽、河流为名
这些能充当名字的自然界事物往往代表着美好的寓意。如:杜杨、李桑、桂林、若芳、鸳鸯、潘扈。“若芳”是如杜若之芬芳的意思。潘是水名,扈是广大的意思。“潘扈”指得是“生此水土而广大也”。
《急救篇》中的姓名渗透着当时人们的理想追求、价值选择和审美观,还折射出当时的社会风貌。
2.1 人名取向体现的社会思想
2.1.1 延年益寿的人名取向与黄老之学
西汉初年由于经过多年战争,黄老之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汉初黄老之学的核心是“长生久视”。在姓名中的集中体现就是力求延长寿命,长生不老、得到成仙。《急救篇》中“延年”“益寿”“增纪”表达了人们希望延长寿命的美好愿望,“千秋”“万岁”“彭祖”则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长生不死,得道成仙的追求。延年益寿的思想还包括人们对减少苦难和疾病的渴望。如“母妨”就是不受侵害的意思。
2.1.2 “追贤、慕古”、“道德规范”的人名取向与儒家思想
随着社会的发展,黄老之学不再适应社会的需要。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统治思想。《急救篇》中有很多“追贤、慕古”或体现儒家道德规范的人名。这充分说明了当时儒家思想对社会的深远影响。儒家思想作为社会的统治思想,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思想深处。
2.2 人名取向与个人的价值观念
名字是标志个人的符号,必定体现了个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急救篇》中的姓名折射出了当时人们的个人追求。
2.2.1 高雅的审美意识
不同于秦代朴素的命名方式,汉代在取名时更加注重运用优美的字词,在名字中往往浸透了人们对美的感受。如:次倩、鸳鸯、丽奢、温舒、欢欣、欣谐等。
2.2.2 开拓进取精神
从《急救篇》的人名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人名都蕴含者人们的政治追求、道德准则或人生目标。很少有来源于朴素自然的名字。即使来演于自然的也是用的事物的引申义。如:“桂林”代表着终生不凋、永远繁盛的意思。
2.2.3 追求功名利禄
儒家的“治国平天下”思想,使人们更加渴望出仕做官,有所成就。如:孺卿、护郡、仲郎、登都是以官职作为自己的名字。还有得赐、赏赣、贺喜、富贵这样的名字。这些都体现了长辈希望自己的子孙能够取得功名,一生大富大贵。
姓名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背景,是某一时代传统思想和文化的浓缩。通过分析《急救篇》中姓名的形式和来源,我们发现汉代受儒家思想影响严重,崇尚儒家道德规范,尚武重义,个人有较强的进取精神和审美意识。同时由于黄老之学在汉初的盛行,人们信奉长寿、成仙的神仙思想。
[1] 史游.急救篇[M].长沙:岳麓书社,1989.
[2] 陈黎明.《急救篇》用字初探[J].中国语文,1966(6).
[3] 萧遥天.中国人名研究[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
[4] 郑宝倩.华夏人名与中国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焦坤,青岛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在读研究生。
C913
A
1672-5832(2016)08-00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