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金兰
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乡土叙事表现探讨
夏金兰
在新文化运动发生之后,各种各样的文学思潮开始涌入中国。乡土文学也成了其中的一部分,许多文人墨客开始从乡土的视角进行文学创作,开创了乡土文学的新时代。乡土文学作品用一种非历史书写的方式参与了历史记忆的建构,从乡土文学的文本中慢慢由模糊混沌到清晰凸显,文学乡土成为主流历史叙事的重要见证者。本文对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乡土叙事表现进行分析,力图展现一个完整的乡土叙事风貌。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就是乡土文学的发展过程。在现代文学中,许多作家将创造视角转向了乡土文学,并且对乡土之景、乡土之人以及乡土之事进行了细致化地描写,力求展现最真实的乡土风貌。对于乡土文学的概念,目前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仅分为以鲁迅为代表的启蒙乡土文学、以沈从文为代表的审美或浪漫主义乡土文学和以革命作家为主的激进乡土文学等三个流派。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之下,笔者主要从多重视角下乡土叙事表现探讨的意义、乡土叙事的具体表现及影响三个部分展开分析。
进行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乡土叙事表现的探讨,可以使人们对乡土文学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来说,乡土文学是一部丰富的中国近现代史,通过乡土文学的人物、事物以及风俗文化,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近现代时期的乡村风貌以及具体状况。进行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乡土叙事表现研究,就是对中国近现代乡村社会的发展变迁进行一个基本的叙述和探索,有利于引发人们的历史感悟和思考;另外,进行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乡土叙事表现探讨,可以更好地促进对当今乡土文学的发展,更好地展现当前乡村发展的现状,推动写实文学的发展。在研究中,对乡土文学的一些基本描写手法和叙事方法进行分析,可以为今天的文学发展提供更多的借鉴,推进文学思路的创新。因此,进行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乡土叙事表现的探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从乡景的视角进行乡土叙事
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乡土叙事分析,要先从乡景的视角进行乡土叙事研究。在乡土文学的发展中,经历了中国和平、动荡、分裂的时期,所以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对启蒙主义视角下凋敝乡景的研究、对阶级革命视角下黑暗乡景的研究以及对自由主义视角下田园乡景的研究。
首先,启蒙主义者的视角,认为中国的乡土叙事体现在一份凋敝的乡景之中,乡村风景无一例外地充满了无法救治的荒凉与颓废。但是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近代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国家的大门被打开,主权沦丧,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尤其是与西方城市文化进行对比,中国的乡村破败景象显露无疑。在启蒙主义者的眼中,对乡村进行思想启蒙性的宣传是非常困难的,是没有效果的。
其次,对阶级革命视角下黑暗乡村景象的研究。例如在鲁迅的《狂人日记》中,对中国乡村景象有这样一段描写:“风景是由患有被迫害症的狂人为感知主体呈现出来的,在他的眼里,整个狼子村时刻都处于恐怖的夜晚之中,月光也时隐时现,好像在配合着吃人计划的进行”通过这段描写,可以看出革命阶级眼中的乡村风景,就是黑暗的、无助的。
最后,对自由主义视角下田园乡村景象的研究。这样的乡村景象描写体现在鲁迅的另一篇著作《社戏》里,“白篷的船在水中航行,只见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短短二十年,乡村不会有那么大的变化,变化的只是作者的内心。在外游历多年,作者开始向往家乡的宁静生活,因此在作品中才对乡村的风景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和体会。通过乡村景象的视角来分析,可以明显看出文学家眼中的景物就是心境的载体,那么乡村景象正是对文人眼中社会现实的反映。
(二)从乡俗的视角进行乡土叙事
乡俗视角的乡土叙事,同样从启蒙主义视角下乡俗的研究、阶级革命视角下乡俗的研究以及自由主义视角下乡俗的研究等三个方面展开。
首先,启蒙主义视角下的乡俗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也就使它成了旧文化的代表,这也是启蒙主义者认为乡俗愚昧百姓的原因。而且,乡俗和风俗是有一定区别的,乡俗往往更侧重于一个地方的习惯和特殊之处,而风俗则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生活发展而来的,范围比乡俗大。在启蒙主义乡土文学的理念中,乡俗就是束缚人思想的旧礼教,是一种驯服百姓的工具。而在中国社会中,最典型的乡俗就是对孔子的尊崇,因此当时的启蒙思想家就对孔教展开了批判,例如,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就提到“孔教问题,方喧呶于国中,此伦理道德革命之先声也。”由此可见,启蒙思想者对乡俗更多地是改变和革新。
其次,阶级革命视角下的乡俗研究,在对待乡俗的问题上,革命阶级采取了全面的分析方法,对于那些对革命形势发展有利的风俗习惯坚持,对于阻碍革命进程的落后的旧风俗,采取批判的做法。张天翼在小说《脊背与奶子》中嘲弄与批判了族权、夫权这一乡俗,目的就是号召革命,反对封建地主背景下的族权。因为在当时的乡村背景下,族权就是封建地主的代表,而这些封建地主又是革命的对象,因此,阶级革命视角下乡俗是对封建势力的批判。
最后,对自由主义视角下乡俗的分析,乡俗作为一种文化,影响了一个地区人们的祖祖辈辈,它是不容易改变的,因此对乡俗的描写正反映了文学家对自由的向往和渴求。例如,对1927年官民一起求雨的事件,周作人特地写了两篇文章《求雨》和《再求雨》,在文章中,先生对官民求雨的现象进行了描述,并批判了封建思想对人们思想的束缚。这就体现了当时乡土文学对自由主义的追求。
(三)从乡民的视角进行乡土叙事
从乡民的叙事视角来说,主要是对乡民的精神状态进行了叙述,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人们不仅仅要面对饥饿、贫穷和死亡,还要面对战争的残酷,这就使传统的乡民产生了一种自私、抗拒革命、害怕改变的心理。当然,在这些乡民中,虽然有一部分人认识到了乡村落后的根本原因,但却没有积极地去改变,反而继续随波逐流;而其它乡民就在传统思想压迫下继续生存。乡民们会为了一些小事争吵;会为了一些小利益争得你死我活等等,文学作品中对类似乡民的形象塑造非常丰满。例如,路遥《平凡的世界》中就写道:“孙少安因为烧砖而致富,村民们便以各种理由纷纷到孙家借钱,孙少安碍于乡亲的情面每应必答。”这一细节就充分体现了乡民的国民特性,那就是人云亦云,盲目跟随。但是不能否认,在乡民中还有一部分这样的代表:他们勇敢地追求爱情、勇敢地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勇敢地和封建地主作斗争,他们是文学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都是新力量的体现。通过对这些乡民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乡土文学的价值所在,深入地了解现代文学的叙事特征。因此,从乡民的视角进行叙事,就是对乡土文化的最真实的体现。
(四)从乡绅的视角进行乡土叙事
乡绅,在启蒙主义者看来,乡土文学叙事中当权者的代表,甚至是残暴的代名词,他们欺压百姓,无恶不作,依仗在地方上的势力,掠夺百姓的资财。因此启蒙主义者将乡绅看作伪善的形象。康有为在文章中称:“时有巨绅盘踞武断之弊,而小民尚蒙压制愚抑之害而不得伸”,正是乡绅的存在使民权难以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启蒙主义学派对乡绅持贬义的看法;而在阶级革命视角下乡绅形象是凶狠和残暴的象征,他们积极地维护着封建旧传统,对新兴革命运动造成极大的破坏,并大量捕杀革命者。这对革命阶级来说,打击是巨大的,乡绅是革命阶级在乡村中面对的最大敌人,因此阶级革命视角的文学乡土叙事将乡绅描写成破坏革命、阻碍进步的对象;但在自由主义视角下的乡绅却是重德和守义的,自由主义视角下的乡土叙事认为,乡绅具有先人后己、道德优先、构合天人之分、精于为人之道、化人平天下的特质,他们是乡村自由的发起人,正是由于他们对新生活的追求,才促使乡村生活发生了极大改变,使乡村出现了新的事物和新的思想。由此可以看出,从不同的视角切入,对乡土文学进行分析,就会得出不同的结果。所以在进行相关阅读时,一定要注意阅读的背景和分类角度。
因为叙事视角不同,每位作家笔下的乡村风景、乡村之民、乡村风俗以及乡村之绅描写不同,可以说作家观察的不同角度以及内心感受不同,造就出了不同的乡村风貌。所以,现代文学的多重视角对乡土叙事的描写、评价都产生着不同影响。例如,自由主义作家笔下的乡村风景是自由的;而革命阶级作家笔下的乡村风景是黑暗的。这就说明,在现代文学流派中,每一位作家都会根据自身感受来描绘属于他的乡土文学和乡村风貌,他们用最真实的笔墨来展示眼中的乡村世界。这也造成了乡土叙事的结果和景象往往因人而异,这就是现代文学多重视角对乡土叙事造成的最大影响。通过多重视角下乡土叙事分析,可以明显地看出不同文学角度可以产生不一样的表达结果。也许每个人描绘的角度不同,但是却是最真实的感受,用一种平实的笔调娓娓道来。这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文学是一种假象,但却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的一个假象。现代文学的产生,和当时社会背景有一定的联系,清亡所带来的权力分散,在某种程度上造就了较为自由的文化与思想空间;战争造成了失败落后挨打的局面,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文化,现代文学就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产生和发展。
通过本文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多重视角下的乡村叙事,既是一种重要的文学表达,又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记事。无论是文学还是历史,大部分都是选择性叙述,这种选择直接决定了历史意象与记忆的内容。可以这样理解: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乡土叙事是文学和历史相结合的一个产物,它贯穿着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又体现了乡村文学的发展历程。
夏金兰(1979—),女,四川遂宁人,四川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文学硕士,西南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629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