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畴县汤谷村民族文化建设的经验

2016-11-26 14:18中共西畴县委副书记尚元超
今日民族 2016年5期
关键词:民族群众文化

□ 文 / 中共西畴县委副书记 尚元超



西畴县汤谷村民族文化建设的经验

□ 文 / 中共西畴县委副书记 尚元超

近年来,西畴县委、县人民政府始终坚信民族文化就是资源和优势,通过加大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健全民族文化传承补贴补助制度,组建民族学会、传习班(组),开展民族文化展演,举办民族文化节庆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交流研讨等方式,在树立民族文化自信、传承保护民族文化、创作传播民族艺术、培育民族文化产业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快,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奠定了良好基础。

汤谷村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实践,就区位而言,汤谷与众多的壮族村寨一样,位于河谷地带,海拔800多米,距离县城13公里,土锅洞至城脚公路从寨中穿过。就生活习俗而言,有壮家对自然、森林的崇拜,有壮族共有的传统民风习俗,也有自身独特的“女子太阳山祭祀”。就基础条件而言,全村75户337人,耕地550亩,2013年人均纯收入约4500元,当时砖混结构住房仅有12户,其经济条件与众多壮族村寨差别不大。经过近两年的打造,汤谷村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具有以下特点和成效。

注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让地区人气“聚”起来。在规划建设上,注重体现壮族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观,利用与森林共存、依山傍水的优势,全面设计打造女子太阳山祭祀线路、最具特色壮家民居、最美民族村庄,使民俗人文与自然生态相融合,让传说有由头、景点有看头、故事有话头,为全县旅游产业发展集聚了人气。将民族文化体验与生态旅游、乡村旅游产业充分结合,突出功能分区,深入挖掘旅游资源、推进文旅融合,引导和推动“一三”产业互动发展,在全县起到了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效果。

注重特色产业培育,让群众腰包“鼓”起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推进以冬早蔬菜、甘蔗、杨梅、土鸡、生猪等传统种养业,积极发展特色经济林果种植、水产品养殖等,引导农户发展农业观光、开办农家乐、自助烧烤、漂流等新兴服务业,群众持续增收能力明显提升,为加快脱贫致富、全面实现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

注重最特民居建设,让民族村庄“靓”起来。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先后整合国家高检院挂钩帮扶、上海援建、美丽乡村、五小水利工程、扶贫等项目资金770余万元,群众自筹500余万元,深入推进具有民族元素符号的道路交通、民居住房、排污沟渠、入户管网、风雨桥、祭祀广场、传习馆、太阳能路灯、垃圾处理站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破解发展制约瓶颈,村庄实现绿化、亮化、美化,村庄人居环境有效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注重保护与传承,让民族文化“活”起来。深入挖掘整理传统民俗史料,2014年11月11日“女子太阳山祭祀”成功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民俗文化现象备受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关注,并迅速传递,民俗文化传承传扬得到加强,“太阳文化”影响不断深化。连续成功举办两届“中国·西畴女子太阳节”,《太阳鸟母》歌舞剧成功首演,为推动民族文化繁荣和发展打下基础。

注重融洽关系,让各民族“和”起来。以挂钩帮扶为载体,制定帮扶方案,先后70余家单位组织干部职工1000余人次深入农户家中,倾听群众所需所盼,为其生产发展、生活改善出主意、想办法,引导群众统一规划、抱团发展,量力而行,积极主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提升了当地民族群众对党委、政府的认同感,有效融洽了民族关系。充分利用“女子太阳节”,邀请其他民间文艺队联合展演,邀请其他民族群众代表参与活动,使其了解这项独特的民风民俗,形成了各民族“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

注重学术研究,让民族理论“实”起来。及时组建成立壮学会,以“中国古越人太阳崇拜暨日出汤谷”理论研究为载体,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相关部门领导等进行集中学术研讨,广泛动员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形成了一批有价值、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和报告,为壮学研究提供了详实的参考。

在推进汤谷民俗文化村建设中,变普通为特点,变特点为优势,变优势为神奇,干部群众付出了大量的智慧和汗水,也取得了可喜成绩。总体来看,汤谷村面貌焕然一新,群众得到实惠,社会反响很好,西畴影响力不断扩大,后期效益不断显现。

猜你喜欢
民族群众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多让群众咧嘴笑
MINORITY REPORT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谁远谁近?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传承 民族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