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海啸
(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重庆 400000)
浅谈国产小成本电影的胜出策略
孔海啸
(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重庆 400000)
在大片主导市场的形式下,国产小成本电影作为新生的主力军,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国产小成本电影的发展壮大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从国产小成本电影的生存现状出发分析其具有的特点和面临的困境,以期找到国产小成本电影的突围之路。
国产小成本电影;明星效应;营销定位
历年来,“大片”主导市场是中国电影市场、电影产业化的一大趋势,但在众多大制作、大投入的夹击下,国产小成本电影异军突起,逐渐成为打破“大片”一统天下局面的重要力量。但是,与大制作、大场面的电影相比,国产小成本电影仍处于边缘区域,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是本文讨论的主要问题。
一部影片想要取得高票房收入,明星的加盟是必不可少的。以国内影片为例,成龙、周润发、梁朝伟、刘德华等明星已经成了票房的保证。明星能使影片在未开拍前就能获得极高的关注度,也使电影获得稳定的受众。国产小成本电影因为资金的局限,虽请不起大牌明星的加入,但可以把眼光聚焦到人气新星的身上。例如在国内外大片云集的2012年暑期档里同样有几部国产小成本电影脱颖而出,投资仅500万元的悬疑片《孤岛惊魂》收获了近7000万的票房,其中杨幂的粉丝组织包场观影,为票房贡献了不少力量。同样的9月14日公映的《伤心童话》未播先火,也是因为有两位人气王胡夏和刘诗诗,明星效应使得影片得到炒作推广,双方粉丝自发组织宣传,歌迷影迷消费力不可小觑。
这是一个营销的年代,无论成本多少,无一不是注重营销并定位准确,许多在国际电影节上得到好口碑的国产小成本电影就是没有注重营销而折翼沉寂,以制片作为市场导向的年代已经渐去渐远,电影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成功的营销来引导市场。因此,国产小成本电影要充分利用现有媒介资源和自身的优势资源有针对性的进行营销策划,《失恋33天》就利用时下最流行的微博与观众进行互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国国产动画片电影一直受到冷遇,但《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影片及近期上映的《赛尔号》的成功给我们许多启示,它们立足电视和网游这一块,找准定位人群和上映时间,进行了系列的营销和铺垫计划。而近期主打情怀在电影院线遭遇排片难问题的《岁月无声》,就打出包上海体育场万人观影的大旗,观众反响强烈,也给其他国产小成本片方打开思路。
小成本电影在概念和题材上并不能与艺术电影相提并论,追求高票房就要融入一定的商业元素,选好电影题材。现阶段许多大制作影片把眼光放到给观众提供一场“视听盛宴”,力求拥有大魔幻、大战争等宏大场面,画面逼真、特效精良,以视觉冲击来体现投资的巨大。但这些电影题材大都重复、剧情漏洞百出、人物苍白无力、台词空洞无味,亮点无处可寻观众对此有诸多质疑。我们需要的是有情怀的作品,而不是被各种特技大片洗脑。与以大场面、高科技支撑、商业元素的拼凑的影片相比小成本电影更能触动观众的心灵。没有了鸿篇巨制,只讲述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更加贴近百姓的生活,引起观众的共鸣。小成本电影《疯狂的石头》《人在囧途》等都是充满都市风情又不失黑色幽默,描述时下人们生活的喜剧电影。老年题材的《桃姐》把目光聚焦到老年人身上,年纪比较大的老年观众观影后表示自己深受启发,同时也触动了年轻人的心扉。近年怀旧类电影逐渐成为一种潮流,《海角七号》、《七十二家租客》等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除此以外悬疑片、儿童题材的电影在近两年来也相当有市场。
电影票房成功离不开准确的受众定位,《岁月神偷》凭借本土的香港味道、六七十年代的香港往事、真实动人的故事情节把观众定位在30岁以上的香港观众,在香港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海角七号》结合拥有日本三十多年殖民统治的台湾原住民受到日本文化的深度影响的实际情况,把目标受众定位于台湾本土群众,最终取得了3亿多新台币的票房。而《失恋33天》结合了当下年轻人对待感情、爱情的态度和方式,把观众定位于80、90后的年轻人,而主演文章、白百合也在80、90后中拥有超高的人气共同推动了票房奇迹的诞生。电影只能针对一部分人,不可能是覆盖所有人群的,找准市场定位,围绕此定位进行调研、拍摄、营销策划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现阶段中国电影的收入九成以上要靠电影票房,海外市场发行渠道狭窄,成本收入渠道过于单一,票房的失败等于电影的失败使小成本电影生存困难重重。如何拓宽电影的收入渠道,对小成本电影具有非凡的意义。植入广告的营销策略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可使电影收回部分成本,降低投资风险。国内外电影对广告的植入都有成功的先例,例如《变形金刚》系列备受汽车厂家的青睐,在《变3》中伊利牛奶的广告植入为影片也带来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国内电影植入广告从冯小刚的电影开始,小成本电影由于广告费用低对此更有优势,投资才百万元的《夜店》靠巧妙的广告植入在上映前就已收回成本,而《孤岛惊魂》电影内容也从头到尾充斥着索尼品牌。除此之外,拓宽电影衍生产品也可作为收入来源。
[1] 李启军.《中国影视明星的符号学研究》2005年,四川大学出版社
[2] 李友平.《香港电影影响研究》2007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 杨璐.《试论当下电影观众的审美趣味》.《西部广播电视》2014年18期
孔海啸(1987-),女,汉族,河南焦作人,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J943
A
1672-5832(2016)11-008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