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有用的知识:发展主观自我》的读书报告

2016-11-26 11:08:24黄文春
小品文选刊 2016年23期
关键词:客体主观四川

黄文春

(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00)

《超越有用的知识:发展主观自我》的读书报告

黄文春

(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00)

BeyondUsefulKnowledge:DevelopingtheSubjectiveSelf

——选自:JournalofPhilosophyofEducation,Vol. 49,No. 1, 2015

针对发展主观自我,首先作者对世界本质的批判和反思中浅析教育系统中的知识与技能。跟着使用“添加剂”和“变迁性”作用区分知识、技能和发展主观自我,即人的内在的修正和提升。由此指出教育的使命。接着,从使命中挖掘“自我”概念,最后着重阐述如何改造和发展学习者的自我。根据作者的认知结构,根据文章内容,我主要探讨如下几个内容并进行述评与反思:

1 研究内容重点概括

1.1 知识转向的极限

从Arendt“劳作”与“工作”的观点出发,作者对知识与技能做出正面肯定,即人生存的必要条件,由此延伸指出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人类所创造的。人们运用知识、技能制造各类物品、工具,从而减轻劳动者负担,促进生产力。对此作出两点批判:如果一个生活在条件十分优越的环境中,但从未想过运用这些优势条件来发展自身的能力,这样的生活是不充实和富裕的。由此思考生命的价值在于知识与技能作为优势如何促使自身发展。二是对于现在世界经济的发展状况不是作为生产有用物体的创造意义,而是作为一种神缠着为了生存而进行一系列物品生产的苦差事。

1.2 添加剂和变革性的作用

在肯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作者进一步指出教育的重要使命,即教授深层次自我变得更有意义,而不是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他根据R.S.Peters说明了一点:成功的教育不等同知识与技能。因此再一次证明和强调了教育工作在于去描述自我,充分理解本我,并去发展自身的潜能。

1.3 自我

作者反思知识技能的极限,并与发展主观自我进行对比,强调其重要性。紧接着第三点着重理论讲述“自我”概念。作者并未对自身本质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只是在自我认知方面不同于Wittgenstein/Ryle以及Bonnett的观点。作者认为“自我”不仅是精准的行为和表现,而且肯定了“自我”的存在,认为“自我”是有意识的。另外,作者阐述相关的“主体自我”中的主体作为中介、载体的存在,即通过中介、载体有意识地构建和实现目的和策略。“主体自我”被定义为一个独立体、持续体以及一个有意识、能够反思的存在。最后,作者着重根据海德格尔对意识的客体的理解,相应对意识的客体做出三种划分。即是“客体意识”、“有用实体”和“同类存在”。在探究主体自我和进一步发展之前,作者将自我分为(自主)理性的自我和(社会)文化的自我。

1.4 改造和发展学习者的自我

个人的意识和行为安排虽是属于自身的,但设计与他人合作时,个体意识变会有“界”的出现。知识的增长必然会带来新的实体对象,而人对实体对象的思考范围也会扩大。所以要知识的增加必不可少,这对于发展个人的认知和理性的自我起着基础作用。第二点,是要深化三种理解,即意识的对象,有用的实体以及同类的存在。当然,认识和理解部分可能也取决于个人与他人的交互或是从他人中反思和发展自我。第三点,对于三种类型所处的位置关系要深化理解。这样才有助于发展主观自我的认知。研究客体的结构,他们的内部元素组成和逻辑运作,使其客体进入自我意识,让主观自我也越来越深入的意识到自己的本质。最后,为了发展主观自我,作者对有利的文化和人际环境进行设想,也指出,主观自我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2 对自我的反思与批判

知识与技能在教育教学中起着“添加剂”的作用,而关注学习者的自我却是起着“变革性”的作用。因此从论文里思考三点:

一是不同点,论文中Bonnett提到自我定义与库利“镜中我”的区别?论文中Bonnett通过与他人的关系中,对自我进行认识和定义。库利的“镜中我”在笔者(我)看来,类似一面镜子,通过他人的语言、表情、姿势等符号对自我进行反思。而Bonnett的自我定义是在与他人的关系中确立。这种关系主源于与他人的经验获得实现自我定义,其中经验包括教育的经历和与他人相联系的经历。

二是不足点,本文对“自我”的分析中,提及文化符号互动理论的米德。米德将心灵、语言、社会三者对于自我概念进行思考。自我与社会是不可分离的结构,语言是心灵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而心灵是社会过程的内化。关于“自我”的思考,作者使我从单一的思维圈跳出,从符号互动理论的角度来看待自己与社会的交流与互动。

三是对自我的反思:海德格尔的“此在”之于我。回望自己的经验获取,“得”有两点:第一,术业有专攻。对于自己感兴趣的“点”课上每一位老师和同学都给与悉心指导和交流,使我新的视野和目标。在思想上让我深刻懂得交流才会进步的涵义。第二,教学相长。无论是哲学课的基础讲解,教育史的讨论启发,或是国外学者先进的哲学动态。在学术平等的和谐氛围中,我们都在不断的进步着。

“此在”于我,是正在生成、每时每刻都在超越自己的人,这也让我更清晰认识到,研究者一是需要看书,对于你所述的看书方法,即是提问中自我回答,我想用在以后阅读中;二是需要研究方向的确定,蜘蛛网式的几种探寻自己研究兴趣点;三是需要哲学乃是反思批判,所以不管任何理论除了试着去练习,更希望自己可以反思中走下去。

不想一成不变的人生,所以望自己的内心那股倔强、好奇坚定下去,反思中看书、思考中前行。

文章提出,教育哲学的主要是在于提供一个全新的教育概念,即教育的概念和界定都需要进行变革和革新。这就需要我们思考自我的本质以及具备什么从而实现自我更新层面的发展,并不是一昧的增加各种各样的知识与技能。

黄文春(1990-),女,汉族,四川内江人,研究生,四川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

G643

A

1672-5832(2016)11-0056-01

猜你喜欢
客体主观四川
A gift I treasure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四川:不只辣,还很甜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刑法主观解释论的提倡
法律方法(2018年2期)2018-07-13 03:22:06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
论著作权客体的演变
关税课税客体归属论
“活”源于怦然心动——写生对客体借用中的情感因素
灾后两年新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