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人物姓名研究

2016-11-26 11:08:24董雪晴
小品文选刊 2016年23期
关键词:曹雪芹名称红楼梦

董雪晴

(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22)

《红楼梦》人物姓名研究

董雪晴

(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22)

古人认为,名为人的灵魂,字适礼法规章,名字互应,以显其意。是以不论从起名者,抑或是解读者的角度来观察研究,名称中总是蕴有无限的意义。这个特征在《红楼梦》中尤为明显。依据美国当代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所提出的“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综合作者、读者、作品三方面来论述红楼梦人物名称的作用。

《红楼梦》;人名分析;文学理论

根据近年徐恭时所做的统计,《红楼梦》全书共提及男性四百九十五人,女性四百八十人,合计九百七十五人。其中有姓名称谓的七百三十二人,无姓名称谓的二百四十三人。

1 从作者角度分析《红楼梦》人物名称用意

作为文学创作主体的作者,在文学创作之初即文学创作的发生与构思阶段,经过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以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

1.1 人物名称暗含作者情感倾向

作者将人世间可谓最美好的意象,用于女性之名的塑造。然,意向虽美,却“珠玉易碎,飞鸟难留,水无常清,霁月难逢,彩云易散,伤春悲秋,花谢自有时”。而通过对贾雨村(即是假语存),贾化(即是假话);贾政(即是假正、假正经)等的人物命名,结合他们的为人处世态度,便暗暗地显现出作者内心对他们的不满与鄙视。

1.2 以命名来塑造文学形象

文学形象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语言系统的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是主观与客观、假定与真实、个别与一般、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文章运用了互文的手法,将人物的姓名多用诗句作解释,亦或是在诗句中找出名姓的依据,如此既为人物命名增添了文化底蕴,又能丰富人物形象,有助于典型的塑造。如“若但掩关劳独梦,宝钗无日不生尘。”便是借由李商隐的《残花》一诗,由香菱道出了宝钗名字的由来。试想,珠钗之类,必定是雍容华贵集光彩于一身的象征,会很容易引起众人的关注与贪恋,然而仔细想来,珠钗宝物除却装饰之用外却也并无其他实用价值,是以最终难免会落得个“生尘”的结局。

1.3 体现作者的人生追求

作家在艺术构思中的那些相对成熟的形象、意念等,最终毕竟要借助于语言、文字来落实到纸张上,因此最考验作者对于语言文字的熟练运用、操作技巧的掌握都体现在语词提炼上。作者从中国上古神话中寻觅可塑之材料以进行创作,加之自身生长环境的影响,以至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封建时代贵族子弟养尊处优的富贵闲愁。正是曹雪芹十四岁前优越的生活经历,让他有创作贾宝玉的资本,小说中的贾宝玉,人世间的曹雪芹。

2 从读者角度分析《红楼梦》人物命名作用

作者的创作动机会决定文本中隐含的读者的存在,而《红楼梦》不论从动机还是选材都对主题的把握十分明确,可《红楼梦》所涉及的范围太广,且现实性较强,以至于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本《红楼梦》。但这并不影响《红楼梦》中人物名称对读者接受所起的作用。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还原的过程,在特定的语词序列的导引下,还原作家心目中的形象、情感体验、和思想见解。

满足读者阅读期待,加强交流。

《红楼梦》中的人物名称,作为人物形象的高度概括,是作者旁征博引,悉心甄选出来的具有丰富内涵和深刻文化底蕴的结晶。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文学作品完成之后、读者发生阅读之前,并不算作是真正的作品,只能被称为“第一文本”,只有在经由阅读后,才能作为审美对象的“第二文本”而存在,是经由读者二次创造之后的结果。毫无疑问,《红楼梦》中对话的切入点之一,便是人物名称。书中人物命名可分为三类:源于诗词;取自事件;谐音取意。只因诗句本含情,故而人名沾染诗性,从侧面便可以使读者感受到人物的基调。凭借文本中出现的人物名称追思诗句,并结合诗歌内涵反思人物形象,从而加深体会到人名所蕴含的情感,加强了读者的阅读还原效果。

读者在阅读人名时,便能主动参与到对下文情节的思考当中去,并且作者的起名技巧使得读者在阅读享受时,多了一份“猜谜”与“解谜”的乐趣,实属难得。因作者为人物起名皆独具匠心、合理贴切,是以有助于读者在阅读接受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想象与联想,更大程度地还原作品,相应地减少异变的可能性。

3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红楼梦》人物名称作用

3.1 人名预示人物的本性,有助于典型的塑造

“玉,石之美者。”在中国人心中象征坚贞、瑰丽与高洁,符合国人的审美需求和道德评判标准,多用以明示身份、显露气概、侧面表现性格等,是以中华名族对玉的喜爱尤见一斑,呈现出人人爱玉、敬玉的文化。且白居易的《喜小楼西新柳抽条》中,亦有一句“须教碧玉羞眉黛,莫与红桃作曲尘”,如此将“碧玉”同“眉黛”相合,是为黛玉。而“林”则为“灵”之谐音。

3.2 暗示人物关系,理清故事脉络

《红楼梦》以四大家族为框架,生动细致地按照现实主义的手法描绘出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人物。作者为人物命名的玲珑巧思不仅仅体现在名与字的双关或提炼上,并且体现在对人物姓氏的深思熟虑中。

曹雪芹特意选用谐音,既深寓着作者一再瞒蔽的历史真实和他自身的真实情感,同时又巧妙地运用语言文字技巧,为全文的情节脉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对四大家族进行了划分,却又在文本中多处体现出四大家族密不可分,揭示出了贵族联姻,官官相护的社会情状。作者对人物命名的细致入微,以至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条理清晰并受其指引,更易理解文章内容。

3.3 预示人物命运结局和故事结局

第五回,宝玉所见诗歌暗含众人之名,解释于诗歌中。如元春,诗中“初春”即是“元春”,如小说解释,是因她正生在农历正月初一,便为元春,这样便给后面几个妹妹的名字里都带上了春字,分别是迎春、探春、惜春。根据索引派的研究,将这四个字连起来读,谐音即“原应叹息”。是对人物命运的暗示,也是作者内心隐藏情感的小心流露;是对这些妙龄女子生命中的那些美好却稍纵即逝的惋惜,也是对文章结局的预示,大家将终要落得个“茫茫一片大雪真干净”般的结局。

总之,《红楼梦》中人物的称谓,皆是作者曹雪芹精心构思出来,用意深远。既是他内心情感的侧面表露,亦是为文章内容所作的补充,也是使读者更加深刻体味到文本内涵的渠道之一。人物称谓显玲珑,作者巧思寓其中。若我们用心钻研,必定能在细节上取得更多出乎意料的成果。

[1]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37.

[2] (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上,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62页.

董雪晴(1993—),女,汉族,四川成都人,文艺学硕士,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I207

A

1672-5832(2016)11-0035-01

猜你喜欢
曹雪芹名称红楼梦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红楼梦学刊(2020年4期)2020-11-20 05:52:38
从《红楼梦》看养生
海峡姐妹(2020年7期)2020-08-13 07:49:32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红楼梦学刊(2020年3期)2020-02-06 06:16:54
曹雪芹南游金陵说再考辨
红楼梦学刊(2020年3期)2020-02-06 06:15:50
敦诚的西园与曹雪芹
红楼梦学刊(2018年5期)2018-11-23 06:27:52
别样解读《红楼梦》
海峡姐妹(2018年5期)2018-05-14 07:37:10
“这个地方难站”——曹雪芹对聚散离合的叙事与思考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