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倩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19)
《平凡的世界》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
王 倩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19)
《平凡的世界》创作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超越时代和地域,受到各阶层读者的热烈追捧,说明研究该作品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路遥以孙少平为主人公,以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真善美”的为指导,完成了对“人生美”、“人性美”、“爱情美”的书写。
《平凡的世界》;孙少平;真;善;美
真善美是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崇高、扬善、赞美是所有艺术创造哲学义理指向的最高审美原则的概括”。文学创造是作家运用多种艺术手段诠释生活真实中的社会内涵,以高尚的情感态度对社会生活进行“诗意的裁判”,使读者获得精神上的启发和愉悦,文学创造作为认识活动,本质在于叙述真事,反映真理;作为实践活动,集中体现为“人文关怀”,启迪人们对于高尚情操的守望;作为审美活动,要遵循美的规律,不仅要追求美的形式,还要发掘情感中的人性美。
“真”是一切经典之作共同的内在价值品格,归根结底在于符合审美逻辑,反映事物本质,揭示生活内涵,路遥坚守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真实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平凡的世界》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社会变革为时代氛围,以典型农村——双水村为大舞台,以“城乡交叉地带”为人物成长发展空间,描绘了当时各个阶层人们的生活变迁、生存状态和理想追求。
1.1 真实时空
1975——1985年,共和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城市农村发生了剧烈变化,城市凭借先天优势率先走在时代前列,农村在变革的潮流中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旧的社会结构和传统观念被迫崩塌和重新组合”,城市和农村之间经济往来不断扩大,同时城市文明和农村文明之间的矛盾也随之升级,《平凡的世界》再现了“城乡交叉地带”的真实图景,“城乡交叉地带”作为地理空间,指的是以双水村为代表的落后农村,双方在生产方式、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上迥然不同;作为文化空间,指的是农村传统文明与城市现代文明的碰撞对于一代人心灵和人格的影响。“城乡交叉地带”作为人物活动的舞台,不仅蕴含了路遥真实的人生体验,而且投射出时代的典型特征。
1.2 真实的人生
《平凡的世界》沟通大时空和小人物,成为七八十年代“城乡叉地带”人们生活和精神的存照。雅斯贝尔斯说“过渡阶段是一个悲剧地带”,《平凡的世界》中人物的苦难与“城乡交叉地带”这一文化地理环境相暗合,既非农村人又非城市人的混合状态是造成苦难的根源。物质条件的匮乏和精神世界的矛盾伴随孙少平的一生。高中时代过着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贫困生活,甚至因为贫困流下了失恋的泪水。告别少年时代,他只能带着内心的煎熬与苦涩,回到故土做一个本本分分的农民。黄原闯荡时,揽工汉的生活颠沛流离。来到了大亚湾煤矿,睡光板床,遭受工友们居高临下的眼光,还要面对不可思议的工作环境。可以说,《平凡的世界》就是在“城乡交叉”这样一个悲剧地带真实地塑造了孙少平这一典型人物。
文学创造追求艺术真实,与此同时,创造主体将内在的主观态度、伦理评价灌注其中,以完成善恶的探索。文学正是以“善”的属性给人前进的力量、向上的希望和正确的价值观。路遥倡导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命运和幸福的人文关怀精神,赞美了以无私奉献的孙少平为代表的陕北农民亲人、朋友以及陌生人之间友善相处、团结互助的美德,表现了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善的基因。
2.1 亲人间的无私付出
天一样的父亲为将孙少平培养成参天大树,无声无息地将自己化为泥土奉献给子女,自愿放弃前程的哥哥用永不停息的劳动供孙少平读书,成为弟弟前进的铺路石。孙少平无论何时,身处何地都眷恋着家中的老小。出于不想给家里人增添负担,孙少平曾一度想退学,他能说服自己放弃外面世界回到家中劳动挣工分,也是因为热爱家里的每一个亲人,做了矿工后,他还要为父亲箍两孔最漂亮的窑洞,还父母一个光彩体面的晚年。
2.2 朋友间的体谅关照
如果说亲人间的温情是血缘和骨肉在起纽带作用,那朋友间的关心照顾则是人心向善的体现。“再也没有比金波更可爱的人了”,他是少平最忠诚的朋友,在关键的时刻给予他最周到的帮助。自家的窑洞门随时为少平敞开,毫不吝啬地将自行车与少平分享,给少平塞白面票,因为少平失恋而私下找顾养民打抱不平。如果没有少平,金波那消逝在草原而又刻骨铭心的往事更与何人说?
2.3 陌生人间的互帮互助
善良像一块磁铁,无形之中拉近了孙少平和陌生人的距离。曹书记夫妇屡次给他关照,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孙少平在工地上专挑最重的活干,收工后给曹家干杂活,无偿帮助菊英补课,赢得曹书记夫妇的钦佩。在远离故乡的黑色世界中,他受到王世才一家亲人般的关照,他们豪爽好客,惠英嫂不顾流言蜚语,以最大的温情抚平他失去爱人的伤口,孙少平在师傅离世后给予孤儿寡母兄弟般的照顾。孙少平在担任二班班长后,继承师风,对矿友体谅关照,挺身抢险,来自四面八方的矿工正是建立了互助友爱的精神才得以在井下生存。
作家要发现美,创造美,给人以美的感受,激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美好理想的追求。而悲剧美是高于现实的美,是行为的超越性和其行为的必然性并存时产生的壮美。路遥在《平凡的世界》倾心于普通人物在七情六欲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美和人性美,并将美具化到最令人幸福的爱情中。孙少平和知心爱人田晓霞重视思想,忽略身世、物质的超脱的爱情,是一种纯洁美,无果而终则是一种悲剧美。
3.1 爱情的纯洁美
孙少平和田晓霞的相识,相知,相恋是建立在言谈默契,趣味相投,人生观相契合基础上的精神之恋。高中时,作为孙少平的益友良师,田晓霞和他一起交流读书心得,嘱咐孙少平“不管怎么样,千万不能放弃读书”。
黄原交往是相知阶段。孙少平的男子汉气质牵动了田晓霞心中的感情的弦索——他具备了对世界的独立思考能力,他主动选择了一条极其艰难的奋斗道路,他对苦难有深邃而独到的见解,古塔山之约是他们爱情萌化的标志。
相恋后,他们的灵魂达到了高度的契合。田晓霞在日记中写到:“真正的爱情不应该是利己的,而应该是利他的,是心甘情愿地和爱人一起奋斗并不断地自我更新的过程;是融合在一起——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奋斗!”。
晓霞牺牲后,孙少平持之以恒的努力是对他们精神之恋最理想的祭奠。
3.2 爱情的悲剧美
一个出生于农民世家,一个是高干子弟;一个煤矿工人,一个省报记者;一个为生存而战,一个为理想而生。孙少平和田晓霞的爱情注定要被现实差距毁灭,这也是作家现实主义创作情结的体现。田晓霞的死是偶然的,爱情悲剧却是必然的,这是当时农村的宿命。在他们纯洁的爱情热浪下涌动的是冷峻的历史真实:时代交替、社会转型拉大了农村和城市的现实差距,产生了“城乡交叉地带”,许多有抱负的农村知识青年努力在城市文明中寻找自我价值,城乡之间的鸿沟吞噬了他们的幸福之路。经济条件、社会地位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距使他们不得不接受现实的安排。悲剧是崇高的,孙少平和田晓霞冲破世俗藩篱的精神之恋是催生新事物诞生的正能量,他们的爱情经历也昭示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刻不容缓。
真善美是每一部传世经典力求达到的最高价值目标,真是骨骼,善是经脉,美是血液,三者相互融合,相互渗透,艺术作品最终要以真和善的集成者“美”呈现于众,实现“保存美,创造美”的审美功能,并将教育功能隐藏其中。路遥是“真善美合一”创作理念的坚定实践者,《平凡的世界》以真善美“三位一体”的艺术魅力“给历史一个深厚交代”,在真实的历史叙述中还原了一代人的爱恨人生,成为“人生美”、“人性美”、“爱情美”的结晶。
[1] 郑国铨,周文柏,陈传才.文学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
[2] 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M].北京:北京文艺十月出版社.
[3] 路遥.关于《人生》和阎纲的通信.路遥文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4] 郭玉生.悲剧美学:历史考察与当代阐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 石欢欢.《平凡的世界》:平凡人物的“平凡世界”[J].名作欣赏2013(9).
[6] 王正.论《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和田晓霞的爱情[J].浙江社会科学2010(6).
[7] 罗明东,何元.真善美的统一:“三生教育”内涵新解读[J].昆明学院学报2009(4).
王倩(1992—),女,山西临汾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I206
A
1672-5832(2016)11-00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