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志
博雅好古,意在山水也——赏析荆浩山水画《匡庐图》
李书志
【摘 要】《匡庐图》不仅是一幅表现自然界万物之美的山水画,更是一幅表现文人书斋的山水画。本文主要从取法自然,赋予山水生命力;虚实相间,天然浑成;形神兼备、水墨平分秋色三个方面对《匡庐图》进行赏析。
【关键词】荆浩 山水画 《匡庐图》 赏析
《匡庐图》这幅画在作者是北方山水派的代表人物——荆浩,他不仅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画家,同时在画坛领域他也是杰出的理论家,《匡庐图》这幅作品突出描绘我国北方地区的山水特色。为了能够真实地再现北方山水的壮丽,荆浩吸纳自然界万千景象,采用全景山水的立轴构图画面,整个画面以纵向布局为主,先从下向上,层层绘出山麓风景、树木、房舍、悠悠石径、飘飘小船、赶驴行人等;然后再向上把山峰之间的瀑布、树林、山中的霓虹雾岚一一流淌于笔端,整体画面意境恢宏阔大,风格气势雄伟[1]。且全幅《匡庐图》采用用水墨画出,充分发挥了水墨画的淡远缥缈的优势,画面的近处采用水墨渲染云烟,远处利用群峰起伏之势来为全画构局,再现了自然山川的壮丽,给人们的心灵以深深的震撼。
荆浩的《匡庐图》虚借庐山之名,真实地展现了荆浩生活周围的北方山川风光,且他画的石头石质坚硬,具有雄伟的气势,可谓:“云中山顶,四面伟厚,威峰重叠,山脉陡峭”。荆浩将画面中的近景:河流、茅舍、石阶、寺院、丛林、矮峰以及两山间的飞瀑均以绘画的形式真实展现,加之采用浓淡相宜的笔墨把山势水流自然描绘出来,整个画面产生一种飘逸、流动的美感,使人观之顿觉生机盎然,富有生命力,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匡庐图》把山水环境的布局以及神韵气派进行真实地展现,其中采用水墨描绘的群峰崖岩与山间飞瀑不仅有飞流之势,还有瞬间静止之美,荆浩藏动态于静态中,让人产生一种真实的错觉。对古松怪石的水墨描绘更加具有雄姿的气势,把松柏的傲然骨气和高山的精妙灵韵淋漓尽致地表现在画面中,用笔力道均匀,不浓不淡,浑然天成。
欣赏荆浩的《匡庐图》,我们可以看出画中大山大水虚实相间,天然浑成的全景布局,荆浩不仅将真实自然山川的磅礴气势跃然纸上,还以独特的审美眼光和精湛的绘画技巧,把山水之间虚无的灵气和山间气势融合在绘画中,创立了“开图千里”的新格局。他对大自然美景的理性认知,已经细化到对自然界不同的细微部位的认知,深刻领会到自然界山山水水的规律,以远近、虚实、上下以及景物的宾主等各个角度都进行了全方位的审视,形成水墨山水画创作中的虚实相间的整体观念。《匡庐图》将危峰突兀以及重岩叠嶂以水墨描绘,更是在近景之中将林泉掩映的平易之感真实体现,不仅使得整幅绘画作品气韵雄壮,更是有着浑然天成的全局之势,将北方山水的俊美、壮阔展现在世人眼前。整个画面以纵向布局为主,先从下向上,层层绘出山麓风景、郁郁树木、草草房舍、悠悠石径、飘飘小船、赶驴行人等;然后在向上把山峰之间的瀑布、树林、山中的霓虹雾岚一一流淌出笔端。在高高的挺拔的山峦上面,其中最高的一座山峰傲然指向苍穹,既彰显了山体造型的结构立体感、厚重感,同时有表现出了水墨技艺的特殊风韵。荆浩把高远的耸立的峰峦和平远的开阔的山野幽深谷彼此衬托,且古老的松柏巨石和重叠的峰峦互相辉映,营造出更加幽深缥缈的意境。在画中的水面上,有一个人在撑着船,沿着石坡缓缓而上,而在山脚和山腰的地方分别都有一所茅舍,在茅舍的后面深深浅浅的石径盘旋深入到山深处,在山路上有一个人一边赶着毛驴走路,一边欣赏沿途的风景。而在画面的中央位置是高耸入天的一座座山峰,松树和柏树疏密有致,山中有万丈瀑布飞流直下,风景奇伟壮丽,整幅画面浑然一体。
荆浩的《匡庐图》是目前世上最早的采用“皴法”的绘画作品。为了表现出北方山水中独特的审美质感,荆浩先用鲜明突出的轮廓线和结构线进行勾勒,主峰是垂直片状的山体,而山石的轮廓则是由尖锐转折的笔法所勾勒的,从图中可以看出不仅边缘整齐,而且对笔墨的渲染更是像山体自己散发出的一般,画面特别注重留白。
再次使用水墨,等沿着山上石头的轮廓线进行灵活转变,最后用浅浅淡淡的水墨一层层渲染,表现出了山石的凹凸有致,让人产生一种浓重的笔锋健朗的感觉。同时,荆浩的山水画中的景物完整细致,整幅画中散发着一股气势雄浑的气息,起到了形神兼备、水墨平分秋色的艺术审美效果。
总而言之,荆浩的《匡庐图》在注重在描画自然风景的基础上展现出自然界山水的内在生命气韵,进而创造出具有灵气的山水意象。在这幅图画中,荆浩巧借水墨把自然世界中的山水的神韵勾画了出来,让观赏着再次领略到了自然界万千事物的瑰丽。
参考文献:
[1]蒋鑫.试析荆浩在山水画艺术表现语言上的开创性[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5~6.
[2]贾大一.如何客观、历史地走近荆浩[J].新美域.2006,(02):6~7.
(作者单位:攀枝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