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燕
对产出导向法引入日语课堂的几点思考
刘海燕
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简称POA)是应用语言学家文秋芳创立的一套适用于中高级外语学习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理论。它强调课堂首先要关注的是学生学到了什么,提倡“有效学习”以及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将产出导向法引入日语教学课堂,教师需要注意对教科书的取舍和重新编排,还有对教学流程精细的把控。将Can-do理论与产出导向法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对POA理论的认同度,推进日语课堂建设。
产出导向法 学习中心说 Can-do理论
完整的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以“学用一体说”“学习中心说”“全人教育说”为主体的理论体系,以“输出驱动假设”、“输入促成假设”、“选择性学习假设”为主的教学假设,还有以“驱动”“促成”“评价”为主体的、充分发挥教师脚手架作用的教学流程(文秋芳,2015)。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脚手架的作用:驱动环节中要能设计出能迫切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场景,并明确产出任务;促成环节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水平制定不同的具有连贯性的任务;评价环节对学生进行引导反馈。
截至2016年10月31日,知网上研究产出导向法的相关论文为22篇左右,其中关于实践内容的论文大约6篇,无一篇日语相关论文。其中张文娟老师在英语教学实验中请两位同行分别从学生视角和教师视角来对实验来进行观察评价,为POA理论今后在日语中的实践应用提供了宝贵的思路。
若想在日语课堂上实践该理论,笔者认为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与教科书的冲突
传统教学是以传统教科书为基础,围绕课文进行单词、语法、内容等知识点进行讲解,再辅以练习进行知识巩固。而产出导向法的诞生却是源自于对基于以课本内容讲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法的不完全认同,它希望通过一种新的模式做到“有效学习”并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把学习与现实更为密切结合起来,做到以用促学,学以致用,从而达到减少“哑巴外语”的目的。故而,在教授教科书时,它势必会与传统的教学流程产生冲突。如何做好对教科书内容的取舍和重新编排是一项非常考验教师能力的尝试。
(二)教师需对教学流程进行精细把控
为了追求更好的教学效果,产出导向法的每个环节都需要教师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比如驱动环节的场景设计,既要直击学生需求营造“饥饿学习”的氛围,又要富有意义性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再比如促成环节大量的输入性材料准备和评价环节的时间投入等,都需要比较成熟的计划和多次预演。因为精力有限,因此初始阶段或是只能同张文娟老师一样以某个单元为例做实验,积累一定经验后不断拓展到其他单元或课程,或是采取团队合作,在彻底学习理解产出导向法后共同完成学期计划。
(三)是否能获得学生的认可
作为一种会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新教学法,产出导向法会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对作为课堂受众者的学生产生影响。为尽快获得学生的认同,笔者认为关键就在于教师要寻找到一个教与学上的平衡点,比如,师生双方共同认可的一种标准。
2010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参考欧洲语言共同框架(CEFR)开发出了一套日语教育、学习、评估的参考标准(简称JF标准)以及基于这套标准的Can-do日语实践评价体系。Can-do这套评价体系,简而言之就是“利用所掌握的日语在日常生活中做什么样的活动”(孙秀云,2012),它可以为不同日语学习环境下日语学习者提供一套有关语言熟练度的参考标准,侧重日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实际运用,强调语言的社会功能。这正与产出导向法不谋而合。只是,产出导向法是基于教师教授的角度进行的教学法研究,而Can-do理论则是从日语学习者自身的角度来构建的。若将这两者结合起来,相信可以对日语课堂的改革产生很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将产出导向法引入日本课堂需要从教授方的教师和受众方的学生两方面来进行思考,才能制定出一套周全的教学方案。期间,对教科书的取舍和重新编排、对教学流程精细的把控无一不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日语教学来说,产出导向法同Can-do理论能将教授方与受众方结合起来,两相互补,相信会大大提升课堂“有效学习”的可能性。关于这个问题,笔者打算将其作为下一个研究课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1]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
[2]张文娟.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6(2).
[3]孙秀云.”Can-do”体系在日语基础阶段教学的可行性论证[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2.
(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