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云
论曹禺戏剧中女性的悲剧命运
李艳云
曹禺以他男性特有的眼光塑造了一批真实感人的女性形象,描绘出了处在社会底层女性的生存状况,展示了曹禺独特的审美价值判断。在国事和家事的双重影响下,曹禺用他敏锐的目光和锋利的笔触描写了男权专制下女性的生存环境,以及女性无路可走或逃离,或自杀的悲惨境遇,体现了曹禺特定时代下独特的创作观,价值取向和文化立场。
曹禺 戏剧 女性形象
在中国戏剧史上,曹禺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曹禺对于命运悲惨的女性表现出了更多的理解和同情。这些女性形象丰满立体,她们有的温柔善良,有的敢爱敢恨、性格鲜明,有着独特的文学魅力。曹禺笔下的女性形象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像蘩漪、陈白露、花金子等具有抗争精神的女性,她们有着原始的生命力,有着冲破一切追寻自我价值的斗争精神;另一类是像侍萍、四风、愫方等具有牺牲精神的女性,她们有着善良的品质,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却又只能沦为牺牲品。具有抗争精神的女性,她们爱恨分明,有朝气和激情,在新思想的感召下,她们开始冲破封建束缚,追寻新生活。然而,在整个腐朽、摇摇欲坠的社会时代之前,按照她们各自的性格逻辑,她们的命运却又注定走向悲剧,或疯癫,或堕落;而如侍萍、四凤、愫方这样具有传统牺牲精神的女性,善良、贤淑,却亦不能在各自的生活中寻到理想的生存境遇,或者死亡或者逃向未知。对于这些女性形象的及其命运的安排体现了曹禺对整个时代的思考与批判。
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封建道德的三纲五常早已经根深蒂固,自然而然的使其成为那个时代几乎所有女性身上的枷锁,女性是作为男子的附属品而存在的,这种思想在无形中钳制着女性。任何有自主意识的女性,在显示出与其所处根深蒂固的文化不合作的态度来即被称作异类。但这种女性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女性在漫长的封建思想的桎梏下早已丧失女性主体意识,这是最可悲的。她们以为自己生来就该如此,不去反抗,做一个男性眼中的顺民。在男权专制的年代里无数女性丧失了自主意识卑微地活着。曹禺戏剧中的蘩漪,陈白露等女性都是五四思想影响的女性,她们果敢坚毅,敢作敢为,她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开始追寻自身的价值。但在当时,她们的主体意识并未全面建构,她们实现自身价值的第一步往往从爱情开始,在男权思想居于社会主流思想时代语境之下,她们最终又注定沦为男子的附属品。蘩漪将周萍看作生活的全部价值,陈白露在追求物质利益的过程中失去了精神家园。她们主体意识的残缺在于心理、意识上的不健全。她们的孤注一掷必然导致失败,她们思想上的偏执和局限是悲剧的起源。在一个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她们必然沦为时代的殉葬品。
曹禺所处的时代是中国社会变革期,当时的女性思想意识开始觉醒,但新的社会意识形态并未完全建立起来。女性觉醒后,无法找到自己新的价值点以及安身立命之所在。蘩漪被囚禁18年,内心的欲望之火越烧越旺,乃至火山爆发,但她并不明白自己的人生价值,将周萍作为追求目标,最终走向了疯癫;陈白露为了追逐物质利益精神世界一片空虚,回不到本真的童年世界,只好选择自杀;花金子内心对爱情深刻的渴望而迫使她相信世间有黄金铺满地的理想城;愫方牺牲一切去照顾曾家的老老少少,是不合理的男权文化被驯化的产物。曹禺的戏剧展示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底层民众包括不同阶层女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新旧交替的社会文化体系中,旧的道德文化体系即使受到冲击,但其原有的对人性的压抑并没有随即改变。像侍萍、四凤等没有强烈自主意识的女性,只能被命运一步步推向死亡,而哪些萌生出一定女性自主意识的繁漪、陈白露们因为找不到合理的解救自己的方式,又注定了自毁式的灭亡。
曹禺生活的时代,女性解放运动已经在国外许多国家取得一定成就,而在中国这样一个持续了几千年的封建国家只能是渐进式的解放。从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当时的中国并没有完全真正意义上的女性解放运动。五四时期出现的女性意识的觉醒,更多的是伴随着文学革命——人的解放而来,女性只是作为人来解放,而不是与男性有绝对区别的女性本身来建构自己。有部分作家倡导女性独立,传播女性主义思想,但却在中国革命的滚滚洪流的席卷下,显不出自己的声音来。五四时期,女性意识虽然开始觉醒,却没有找到生长的独立土壤。曹禺生活的时代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时期,这样的时代,很多人可能获得了思想的启蒙,却无法在社会制度上获得真正的自由,无法真正的追求自己的理想。而女性,作为特殊的群体,更是背负了太多压迫,无法坦然的去接受新思想。即使接受,也找不到出路,才造成了像陈白露,繁漪,愫方等人的悲剧。她们的悲剧是性格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也是特定时代民族的悲剧。
曹禺的戏剧作品真实反映了当时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女性的生存境遇和价值选择,在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与女性的命运探讨中,曹禺显示出其强大的历史理性能力,对女性群体在时代文化中整体的存在样貌做出描绘与思考中,其笔下的女性形象中国现代文学史人物画廊之中至今闪耀着动人的光辉。
[1]孙丽玲.从曹禺戏剧两类女性形象看其创作心态和审美风格的变化[J].学术探索,2003(6).
[2]曹禺.曹禺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
李艳云(1979-),女,山西大同人,硕士,山西大同大学学文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文学理论与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