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传统中国社会中拟亲属关系之性别特征

2016-11-26 08:01:23李逸冰
长江丛刊 2016年28期
关键词:血缘姐妹兄弟

李逸冰

浅析传统中国社会中拟亲属关系之性别特征

李逸冰

拟亲属关系是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的课题。论文探讨在传统中国社会中拟亲属关系的性别特征。通过研究发现,在传统中国社会下,非血缘姐妹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社会稳定,然而非血缘兄弟关系却是社会不稳定的诱因;非血缘姐妹关系对于婚姻和教育产生有利的影响,而非血缘兄弟关系对科考和社会变革有一定的影响。

拟亲属关系 性别 传统中国社会

一、问题的提出

亲属关系是一种文化定义,它是在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基础上形成的。而民间社会中还存在一种与血缘和姻缘无关的亲属关系,被称之为拟亲属关系。①“拟亲属关系”(fictive kinship)一词是由梅恩(Maine)提出的,他用拟亲属关系作为论证亲属关系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而不是“生物性”和“自然性”的重要依据。②20世纪60年代,在反思传统亲属关系研究范式的背景下,英国人类学家尼达姆指出,人类学亲属研究不能局限于自然或生物意义上的亲属关系上,社会文化意义上的亲属关系同样重要。③

拟亲属关系现象在中国传统社会很早就出现了,但是,却没有发现对其研究较早的文献。在近期研究中,国内拟亲属关系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从人类学或民族学的视角,具体研究其类型、特征、功能及演变等。国内外的研究聚焦在当代拟亲属关系的问题上,较少关注历史上拟亲属关系的特质,以及拟亲属关系中的性别因素。

在中国历史上,随着儒家礼教不断地影响世人男女观念,“男女授受不亲”(《孟子·离娄上》),异性间交流互动减少,与此同时,同性别人群关系更加紧密。在众多文学或是历史著作中,我们都可以了解到古时候《礼记》中所提到的 “七岁不同席”等说法。大户人家的小姐在成婚之前往往被养在深闺,常年与家庭成员和闺阁女伴相处,基本没有机会离开她们的闺阁,遑论认识除家庭成员以外的男性;这些女性在成婚之后往往成为管理内宅的主母,她们的职责在于帮助自己的丈夫管理家庭内部事务,即使偶尔被丈夫带到社交场合中,她们也不便与家族外部异性有太多交流。与此同时,男性的交际圈子多在深宅之外。在宋朝之后,科举考试等只供男性参与的活动的盛行,为男性发展出各自的交际圈奠定了基础。在这种文化下,异性间的关系相对薄弱,使得同性别人群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所以,作为传统中国文化下的拟亲属关系多数为非血缘关系的兄弟关系与姐妹关系,很少有跨性别的兄妹关系或是姐弟关系。本文将论证宋朝之后到民国之前的传统中国社会中的拟亲属关系的性别特征,即非血缘姐妹关系和非血缘兄弟关系对个人及社会的影响。

二、正式的非血缘姐妹关系:走出包办婚姻的经济支持和精神慰藉

在新儒学影响下的封建社会,由于年轻女性基本没有机会结识除亲属以外的男性,所以婚姻大事一般只能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种包办婚姻有诸多弊端,使女性陷入窘境。因此,在古时候,婚姻往往并不是青年男女爱情的结合,更多的是男女双方所在两个家庭的协商与联合。在大多数包办婚姻中,男女双方在婚前不会见面,在婚前新人们不知道自己将要嫁娶的对象是谁,因此,封建包办婚姻也俗称“盲婚”。因为包办婚姻中的新人在婚前对彼此没有了解,所以盲婚会导致夫妻关系不紧密,甚至是不和睦。在古代社会,一个男子可以娶一个明媒正娶的妻子和无数的妾室,在妻子死后也可以续弦;然而,一个女人却要遵从传统的三从四德,一生只能嫁给一个男人,即使她的丈夫死了,她也必须为丈夫守节。在妻子失去丈夫的同时,除了承受精神孤独和痛苦,她也失去了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往往会遇到经济问题。

虽然,非血缘的姐妹关系不能将所有女性从包办婚姻中解救出来,但是这种关系可以在精神和物质上支持在包办婚姻环境下不如意的女性。比如,十九世纪末广东地区出现的不婚姐妹会,正是一种提供给那些有意脱离包办婚姻的女性的一种非血缘姐妹聚居的生活模式。不婚姐妹关系(spinster sisterhoods)会提供给女性们经济支持,使得参与的女性获得经济独立,继而在封建环境下得到尽可能多的自由。在不婚姐妹会中,女性们互称彼此称为姐妹,她们也会像姐妹一样生活、工作在一起。不婚姐妹会的理念来自于佛教,所以会中姐妹大都过着修行一样的生活,并且宣誓不嫁。这些女性离开她们自己的血缘家庭,失去来自家庭的经济资助和来自家庭的人生规划,然而她们的非血缘姐妹们会帮助她们谋生——当工厂的手工业者或者加入服务行业。从此,这些“姐妹们”一起通过劳动养活自己,达到经济独立。

美国韦恩州立大学人类学教授安德里亚·散卡(Andrea Sankar)研究了一名叫做Sifu的未婚姐妹的生活。广东女子Sifu向散卡讲述了她被家庭包办婚姻以及加入不婚姐妹之后的人生。Sifu拒绝父母包办婚姻,也拒绝婚姻,但是,其长辈们并不支持她不结婚的行为。但是,在其强烈抗议下,以她能够“规矩地生活”为条件,其父母支持了她不结婚的想法。④

散卡的研究表明,在Sifu的母亲知道女儿想加入不婚姐妹会时,她参与了女儿的“苏喜宣誓仪式”(sou hei vow ceremony)⑤,并且从精神上支持女儿的选择。Sifu母亲在得知女儿将加入未婚姐妹会后转为支持的态度,证明了当时社会对于不婚姐妹会的肯定;从侧面印证了成为不婚姐妹是一种被世人认可的可以不需要结婚且符合“规矩的生活”的标准。Sifu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十九世纪末在广东的不婚姐妹在当时有相对良好的社会风评,而且有较为完整的运作体系;这种姐妹关系提供了血亲家庭之外的管理体系,也提供了对不想接受封建包办婚姻女性的精神支持。

在清朝时期的广东,如果女儿在自己家中过世会被看作不吉,所以不婚姐妹们需要搬离自己家族的范围,然后建立属于她们共同的生活场所,并以异于自己姓氏的名字命名。⑥一个不婚姐妹之家往往是由很多不婚姐妹们一起出资建立,被用作姐妹们共同居住、使用的场所。一方面,未婚姐妹之家给所有居住在内的姐妹们提供了像家庭一样的舒适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因为加入未婚姐妹会的女性已经不再属于任何家庭,未婚姐妹之家为政府管理控制这些脱离广义家庭体系的女性做出了贡献。

非亲属的姐妹关系在婚姻生活和日常生活中帮助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女性,使她们能在紧张的社会坏境中得到物质支持和精神慰藉。虽然这种非亲属关系无法使得所有女性都能摆脱封建礼教对于女性的束缚与压迫,但是它确实安抚一部分女性,从而帮助社会维持稳定。

三、非正式的非血缘姐妹关系:提供教育的机会与精神生活

除了像不婚姐妹会等需要举行仪式的、正式的非血缘拟亲属关系外,也有许多非正式的女性拟亲属关系。无论地位或出身,这种非正式的女性非血缘姐妹关系可以发生在任意女性之间,且不需要由仪式来确定。这种非血缘关系类似朋友关系,但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型社会的影响,在封建社会,关系亲密的同龄友人多根据年龄长幼被称为“姐妹”或者“兄弟”。这种非正式的非血缘的姐妹关系为封建社会下深宅中的女子教育做出了贡献。

以经典名著《红楼梦》为例,清朝作家曹雪芹以贾府为背景,呈现了在封建大家庭里出现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与故事,其中不乏一些异姓姐妹的互动。例如贾府诗社中,丫鬟香菱向表小姐林黛玉学诗的故事就被传为佳话。黛玉和香菱虽然身份不同,出身各异,但是年纪相仿,平日里也不乏姐妹相称。香菱作为一个社会地位较低的丫鬟(后成为薛蟠的妾侍),在没有女子学校的封建社会,受过的教育显然远不及请过先生教书的林黛玉,但她与黛玉的情谊使得她有机会受到教育。这个故事因为黛玉的智慧与香菱的勤奋被传为佳话,岂不是一个异姓姐妹在深宅大院中得到教育的典范?

这类非血缘女性关系不仅使得更多的闺中女性受到教育,而且为封建社会中的女性提供了丰富的精神生活,启发她们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四、非血缘兄弟关系:科举与政治帮派

自隋朝以来,中国的平民男性有机会参与科举考试并成为朝廷官员。在此之前,朝廷的官员多选自贵族或是氏族家庭中,科举制度打破了血缘世袭的用人制度,使得寒门学子有机会致仕。在封建末期,迎合科举制度而办的公学和私塾都非常受人欢迎,因为“在科举 获得功名是在政府部门中获得职位的先决条件,在政府中做事是青年才俊最负盛名的职业生涯。”⑦科举制度使得更多受教育的男性相互结识,也为他们日后各自加入官僚帮派打下了基础。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家庭教师贾雨村在考上功名之后成为了一方父母官。在一次人命官司中,他偏袒了贾政妻子的外甥,使他结识了贾政。虽然贾雨村同为贾姓,但他与贾政并没有血缘关系。他之所以在明知贾政外甥犯下杀人罪时还要偏袒他,不仅因为他收了杀人犯家中的贿赂,还因为他想通过此事结识贾政,利用贾政的政治帮派来庇护他的仕途。在封建社会,这种非血缘男性间的拟亲属关系加剧了政治上官官相护的风气,发展成为社会不稳定的一个诱因。

五、非血缘兄弟关系:“结拜兄弟”与社会混乱

在封建时期的中国,因为女性常年在家中治家,男性之间的关系是社会经济方面的主导关系。女性多在内宅持家,保持家庭稳定,而男性多在外打拼,考取功名,甚至于引起社会变革。在封建中国,“兄弟”这个词多出现在乱世,而“兄弟”也往往是反抗政府势力的中坚力量。这一方面是因为在乱世时期,家庭离散,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多不在身边,所以男性可以通过结拜异姓兄弟以相互扶持。当异姓兄弟发展到一定势力时,往往会尝试搅动风云,从秦朝的大泽乡起义,到清末期的太平天国运动,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有无数 这样的非血缘关系组成的“兄弟”试图颠覆其朝廷。

在传统的中国家庭体系中,父母最重要的义务就是生下男孩传宗接代,使得姓氏延续下去,所以重男轻女使得男女比例失调,例如,在清朝男性比女性要多出六个百分点。⑧对于当权者来说,年轻、贫穷、飘无定所的未婚男性是有潜在危险的。因为这些年轻的贫穷男子,游离在家庭结构之外,被俗称为光棍。他们没有固定工作,没有固定居所,没有家庭,所以也没有抚养家小的责任。这些居无定所的男性多混迹于城市之间,为生计而奔波,不便于政府管制监控,所以被各代朝廷视为潜在的犯罪者、起义分子。苏叁·曼恩(Susan Mann)曾指出:“因此,必须强调,伴随着紧张和不稳定的男性结拜而形成的争斗,是由于中国普通家庭系统及其功能而不断产生的。”⑨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由非血缘关系组成的“兄弟”,其中最著名的是《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刘、关、张”结拜兄弟是为了匡扶汉室,荡平黄巾军;然而在汉朝统治被推翻前,他们作为一方势力与魏蜀两方势力三分了中原。虽然在小说中最终他们的志向未能达成,而且也没有做到誓言中“同年同月同日死”,但是他们结拜的典故被人广为流传,他们的结拜誓词也被广为运用,甚至在当今的结拜仪式中,也会听到同样的誓词。

同样以“兄弟”闻名的历史事件还有《水浒传》中的水泊梁山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一百零八个好汉结为异姓兄弟(只有三位女性)。他们自称绿林好汉,反对贪污腐败、碌碌无能的政府,曾多次与朝廷派来的军队打仗,水泊梁山一度被认为是宋朝国内最大的动荡隐患。其中宋江作为好汉的首领,被众好汉称为“哥哥”;在水泊梁山这个组织中,就是由非血缘亲属关系作组成的体系,以宋江为大哥,组织中人人皆是兄弟。

另外,在清朝末年的太平天国起义中,洪秀全也以“世人皆为姐妹兄弟”为由,招揽来许多支持者。可见,在历史上,非血缘兄弟关系极易促成社会变革与动荡。

六、结语

中国是一个以家为本位的社会,非常重视以血缘和婚姻为纽带的亲属关系。但是,在传统中国,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言“举整个社会各种关系而一概家庭化之”⑩,所以,像干亲、结拜等拟亲属关系不仅是传统中国社会常见的社会现象,而且对传统社会以及个人都产生重要的影响。在传统中国社会,非血缘姐妹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社会稳定,而非血缘兄弟关系可能成为社会不稳定的诱因;非血缘姐妹关系对于其婚姻和教育产生影响,而非血缘兄弟关系对科考和社会变动产生影响。

注释:

①李虎.壮族的拟亲属关系及其功能[J].前沿,2010(11).

②李应芝.彝族拟亲属关系研究——以哀牢山波村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2.

③罗忱.高排苗族的拟制亲属与群体整合[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④Andrea Sankar,”Jing Yih Sifu:Spinster-Domestic-Nun”in Lives: Chinese working women.Edited by Mary Sheridan and Janet W.Salaff.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4,57.

⑤一种宣誓不嫁的自梳仪式.

⑥Andrea Sankar,”Jing Yih Sifu: Spinster-Domestic-Nun”in Lives: Chinese working women.Edited by Mary Sheridan and Janet W.Salaff.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4,59.

⑦Susan Mann,“The Male Bond in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in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Vol.105,No.5.(Dec.2000),pp.1605

⑧Susan Mann,“The Male Bond in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in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Vol.105,No.5.(Dec.2000),pp.1604.

⑨Susan Mann,“The Male Bond in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in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Vol.105,No.5.(Dec.2000),pp.1605.

⑩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79.

[1]Andrea Sankar,”Jing Yih Sifu: Spinster-Domestic-Nun”in Lives:Chinese working women.Edited by Mary Sheridan and Janet W.Salaff.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4.

[2].Susan Mann,”The Male Bond in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in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Vol.105,No.5.(Dec.2000).

[3]黄岩.农村拟亲属关系研究——以河南省J村认干亲为例[D].济南:济南大学硕士论文,2012.

[4]李虎.壮族的拟亲属关系及其功能[J].前沿,2010(11).

[5]李丽媛.民间社会中的拟亲属关系研究[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6]李应芝.彝族拟亲属关系研究——以哀牢山波村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2.

[7]李永萍.浙东农村”弟兄家”拟制亲属现象研究——基于宁海峡湾村的考察[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8]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9]罗忱.高排苗族的拟制亲属与群体整合[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10]罗贯中.三国演义[M].长沙:岳麓书社,1986.

[11]尚会鹏.中原地区的干亲关系研究——以西村为例[J].社会学研究,1997(6).

[12]王林.”走众亲”漓江流域乡土社交民俗的人类学考察[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

[13]王谦,农会生.壮族社会的拟亲属关系及功能——以云南省富宁县林汪村为例[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6).

(作者单位:伍斯特学院)

猜你喜欢
血缘姐妹兄弟
爱与血缘的较量
公民与法治(2022年1期)2022-07-26 05:58:02
八闽姐妹的2020
海峡姐妹(2021年3期)2021-03-30 00:58:14
牛犊错牵难以要回 血缘鉴定确定归属
今日农业(2020年20期)2020-12-15 15:53:19
八闽姐妹的2019
海峡姐妹(2019年2期)2019-03-23 02:54:32
“我想帮更多留守姐妹在家门口就业”
人大建设(2017年3期)2017-07-21 11:01:18
港澳台姐妹的新年畅想
海峡姐妹(2017年1期)2017-02-27 15:22:17
跟你做兄弟是会上瘾的
落难两兄弟
恶搞版《奔跑吧兄弟》
《奔跑吧兄弟》搞笑逗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