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前后桂东南地区的资本主义手工业

2016-11-26 07:50凌崇征凌宏斌
文史春秋 2016年12期
关键词:染坊烧炭银矿

● 凌崇征 凌宏斌

鸦片战争前后桂东南地区的资本主义手工业

● 凌崇征 凌宏斌

桂东南地区的资本主义手工业,发端于清朝初年。地方史志资料记载,清康熙、乾隆年间,广西的手工业生产继续得到发展,而在桂东南地区一些家庭手工业作坊中,已有雇工现象出现。坊主及其家人仍然直接参与生产劳动,同时又从社会上雇用帮工,以提高生产能力,适应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

到了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前后,桂东南地区手工业的发展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和水平。尽管生产手段仍然是落后的原始手工操作,但业主广泛雇用工人进行生产劳动,雇工的人数少则几人,多的成百上千。生产的产品主要不是为了供业主本身享用,而是为了在市场上销售,从中获取利润。生产的商品化,最终形成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

戎圩面条加工业的传奇故事

苍梧县城戎圩(今梧州市龙圩区)的面条加工业,是桂东南地区商品经济逐渐形成的一个缩影。

南方人以大米为主食,北方人则喜欢吃面。清初,满人络绎南下,受其影响,两广人也渐渐喜欢上了面食。早在乾隆、嘉庆年间,戎圩便有人以面条加工为业。到了道光、咸丰年间,戎圩的面条加工业日趋旺盛,较大的面条加工作坊有10多间,如邝同记、李森记、黄德昌、利泰昌、李裕兴、李源和、瑞泰、古今记、冯天兴等,都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大商号。这些面条作坊的老板大多是广东人,本地人经营的比较少。也有本地人和广东人合股经营的,一般是广东老板出资本,本地老板负责管理。

戎圩的面条加工作坊,初时一般只有几个工人,规模较大的有十几个甚至二三十个工人。全部手工操作,一般是一个人磨麦子,每天可以磨麦子近30公斤;一个人负责打面,每天可以将20多公斤面粉做成面条。较大的面店,每天可以出产面条三五百公斤。

面店的工人大多是来自附近乡村的农民,少量是圩镇居民。工资按日计算,当天付给。碰上原料供应不上不开工的日子,老板只管工人两餐,没有工资发。尽管工资比较微簿,但是比起农忙时候给地主家帮工的收入略高一些,所以一般来说,面店老板是不愁雇请不到工人的。

苍梧及其附近各县均属水稻地区,不产麦子。戎圩面条业所需的大量麦子,均从桂林、柳州、湖南等地运来。出产的面条,除供应桂东南本地,还远销南宁、桂林、柳州及广州、香港等地。据一些老街坊回忆,清末民初的三四十年间,是戎圩面条加工业的鼎盛时期,圩上的面条加工店数达120多家,日产面条约2.5万公斤,年产量达900多万公斤。当时在广西全省和广东西部的广大地区,市场上供应的面条,几乎清一色全是戎圩出产的。

贵县龙山的银矿开采业

贵县龙山山区银矿藏量丰富,清嘉庆、道光年间,当地官绅觉得有利可图,曾雇工开采,还吸引了一些广东商人前来投资开矿。据民国重修《贵县志》记载:“北山(此山一名平天山,绵亘县北龙头、六班、三岔诸支山焉)之银矿,蕴藏特厚,为全国巨擘。开采最早,名亦最著。”“嘉庆二十四年,贵县知县蒋庆锡雇工开采龙头、六班诸山银矿,耗资数千,所获甚微。道光年间,知县黄济复招商开采三岔矿山,未几折阅停办,而矿工云集,无法遣散,遂踞山以私采为业。”

志书记载过于简略。1962年出版的《太平天国革命广西调查资料汇编》记录的大量口碑材料,则比较详细而又更为真实地反映了贵县银矿开采业的历史及其重大影响。

1950年代末期,时已70多岁的覃塘老人卢明光曾回忆说:清朝时,有人在平天山、三岔顶开银矿。初时只有几十个工人,后来挖得的矿多了,老板就增加投资,多招工人。一个矿区10多个矿窿,往往招几百上千工人,多的时候达到4000人。听说石达开也开过矿,在平天山、三岔两个矿区招了1000多工人。

开矿工人有的是缺吃少穿的本地人,有的是无依无靠的外来人(客家人)。开矿工人多使用锹或锄头,全是手工操作。

2.1.3 二维相关光谱 将人参、红参、西洋参3种配方颗粒压片后,在室温状态下放置,间隔10~30 min测定红外光谱并进行基线校正,将获得的数量足够的红外光谱导入清华大学的TD4.2二维分析软件,即可获得二维相关红外光谱图,并可根据需要选取不同波数范围进行分析。

另据一位覃塘老人梁大文回忆说,光绪年间,他的伯父入矿山先做零工,后来做固定工。老板按照每天挖矿量付给工人工资,多挖多得,有的人一天最多可得6钱银子,他伯父一般每天只得3钱银子。当时矿窿分竖窿和平窿两种,平窿十几二十丈,竖窿有的一百几十丈深。矿窿出水时,工人便用桂林产的大竹筒一级一级抽水。但矿窿崩塌砸死人的事还是经常会发生。因此有人称矿工是“死了未埋”之人。

炼银的方法十分简单,先挖好地炉,烧木炭,用大风箱鼓风。风箱有水桶般大,一丈长,有专人拉风箱。炉温逐渐升高,含有几种金属成份的溶液便从炉底流进炉窝,冷却凝固后最底层是少量的金,中间是一层厚厚的银,上层是少量的铜和铁。银的含量最多,所以习惯叫银矿。

贵县龙山老人杨蔚伯回忆说,他家祖孙三代经营矿业,做矿老板,祖父道光年间开矿,父亲光绪年间开矿,他本人是民国初年才开的,一直开到民国十五六年。平天山与三岔口矿有金银、铜、铝、锡五种。起初,矿山可以随便开采,自开自得,不用交税,也没有什么头目和经纪人,管理上比较随意。到了光绪年间,外地老板来开矿渐渐多了,特别是广东人来贵县开办兴华公司以后,大量招工开矿,甚至招收女工和童工。民国初年,有的老板还利用经理、工头管理矿山。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贵县龙山盛极一时的采矿业,在历史上还发挥过“为丛驱雀,为渊驱鱼”的独特作用。平天山银矿的1000多矿工,按照洪秀全发布的团营令,于1850年七八月间奔赴桂平参加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天国金田起义》(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一书和民国《贵县志》记述了这件重大史事:贵县龙山矿区的1000多工人接到团营令后,立即整装出发。这些矿工“尽系游民,人壮力强,孑无家室”。在金田起义之前,已经“结盟拜会”,开展了激烈的反封建斗争,使“差壮(官兵、团练)不敢入而问焉”。团营路上,他们冲破地主武装团练的重重阻拦,奔赴金田村,成为太平天军中一支骨干力量。

除了开采银矿,贵县其它方面的资本主义手工业也相当发达。清朝道光年间,广东商人林庭宣在贵县县城开设正泰行,一方面做平码行的生意,大宗贩运谷米、黄豆、花生油下广东,一方面又从广东大批采购布匹、洋杂、水火油等洋货运回贵县卖。同时派人到宾阳、黎塘开了3间榨坊,就地采购花生,榨出来的油运回贵县,少量在本地销售,大部分用船运往梧州、广州卖。3间榨坊,每间有十条八条油榨,1条油榨雇佣8个工人:头榨、二榨各1人,帮工2人,晒花生、炒花生各2人。榨坊雇工人数总数达到二三百人,这在当时是个惊人的数字。

桂平紫荆山的烧炭种蓝业

著名太平天国史专家罗尔纲在他的《太平天国广西首义志》一书中说:“(冯云山)离开赐谷村后,至桂平县城居留友人张永绣家月余。人有谈县北紫荆山者,言其地山深路僻,人入不知处,而烧炭种山穷人聚居其间。云山闻而窃喜曰:‘此吾人创业地也,’乃潜往其地。其志固欲密访发展大业之基础,既知有此理想境地,遂不惮劳苦而决心入此活动。时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间事也。”

据地方史志资料记载,明代广西手工业发展很快,桂东南地区生产的“桂管布”好看耐穿,一度成为时尚畅销两广,到了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又有“洋布”通过香港、广州输入。这些布匹,大多未经染色。于是乎在两广一些地方,用手工操作的染坊便应运而生。染坊所需的主要原料是蓝靛,种蓝沤制成蓝靛卖给染坊,成为当时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门路。染坊使用的大量木炭,又催生了烧炭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桂平紫荆山区的种蓝、烧炭业和金田新圩的染布业曾经盛极一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笔者下乡工作,曾在紫荆山区看到百多年前留下来的,用三合土做成的沤制蓝靛用的靛池和烧木炭用的炭窑,在新圩街头巷尾还可看到当年染坊使用过的石碾。

据紫荆山老人曾廷记回忆,在清道光初年,紫荆人还多以种田耕山为主,种蓝、烧炭只是副业。那时,花蕾村的卡房、蒙冲村的黄泥冲、大冲和深水村的老冲等几处地方种蓝最多,出产的蓝靛占整个紫荆山区一半以上。后来新圩有人开靛行,开染坊,蓝靛销路大增,紫荆山种蓝、烧炭的人也多了起来。到道光晚年金田起义前,种蓝、烧炭的人已经多过种田人。种蓝收入比种田多,因此本地和外地的有钱人纷纷在紫荆招工种蓝、烧炭。博白县、陆川县就来了不少烧炭工,大多是客家人。

另外一位老人宾国才回忆他以前曾听长辈们讲过,在紫荆山,清明前后就开始种蓝了。6月收一次,10月收一次。蓝割下来后,立即就地用三合土造靛池沤制蓝靛。种蓝比种田、烧炭都辛苦,大清早出工,天黑收工,斩棘开荒,修筑蓝圳(供护理蓝田的小路),连一日两餐都在工地上吃。出工时,两脚要用布带缠住,否则会被大头蚊咬伤。

金田新圩一位老街坊黄珠川曾对笔者说,金田起义前,三江圩还没有建成,紫荆山出产的蓝靛都得挑到新圩卖,上市量一般上千公斤,最多时超过5000公斤。新圩最先开靛行做蓝靛买卖的是和卡号,老板是广东人。后来靛行越开越多,如广茂兴、耀和行,总共有十余家。有的靛行还兼开染坊。当时在金田、江口一带,用蓝靛染成的“大成蓝”布,十分时尚,价格昂贵,不是有钱人家是不敢问津的。黄珠川原籍广东,其曾祖父挟资前来广西桂平创业,先是在紫荆蒙冲种蓝,每年正月以蓝籽、石灰、伙食预贷给种蓝人,种蓝人卖蓝后连本带利还款给贷款人。据黄珠川说,他祖父仍以放贷种蓝为业,每年放出的蓝籽有好几百斤,后来积累了足够的资本,便在新圩开靛行、染坊,直到金田起义太平军新圩突围之役,靛行、染坊才被毁于战火。

猜你喜欢
染坊烧炭银矿
看客
为什么不能在封闭的房间里烧炭取暖?
综合激发极化法在那更康切尔北银矿中的应用及找矿标志探讨
青海某银矿浮选试验研究
兔子染坊
山东枣庄非物质文化遗产
石头之辩皮皮猪卡通
银矿地质特征及勘查要点研究
低碳烃芳构化催化剂烧炭再生动力学
W2015084 Barclays旗下Cupric拟投资2亿美元在博兹瓦纳建设一铜银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