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彤
李白对谢朓诗风的承与变
——以山水诗为考察中心
王旭彤
李白一向推崇谢朓山水诗的清新俊朗,所以受到谢朓的影响,其山水诗在风格、诗境营造上与谢朓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时也在继承的基础上变化发展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造就一代盛唐气象,从而体现了文学发展的渐进性。
一
山水诗,顾名思义是指歌咏山川风物的诗。诗人通过描绘山河湖海、花鸟虫鱼等自然事物的生动形象,把主观感情和客观物象相融合,以体现自己审美情趣的诗歌。早在《诗经》和《楚辞》的时代诗中就开始出现山水景物,但都不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到了汉末建安时期,曹操的《观沧海》才算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在诗歌史上,谢灵运是第一个大规模模山范水的诗人。但是因为时代的局限,谢灵运的山水诗存在诸多不足,如:说理繁复,景致奇险,玄之又玄。因而谢朓的山水诗在六朝文士的创作中便显得尤为突出,从他的诗歌创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山水诗在其笔下展现出一片更为广阔的世界。
中国的山水诗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成熟于唐代。两朝之中,谢朓与李白的山水诗可算当之无愧的杰出代表。清人沈德潜对谢朓的评价是“齐人寥寥,玄晖独有一代”。可见其山水诗艺术造诣之精。而李白是唐代杰出诗人,其诗风浪漫洒脱,桀骜不羁,一直被视为盛唐的最强音。他对六朝绮靡的文风很不满,但却“一生低首谢宣城”,如《三山望金陵寄殷淑》一诗中,李白直言“三山怀谢朓,水澹望长安。芜没河阳县,秋江正北看”;又如《秋夜板桥浦泛月独酌怀谢朓》中“独酌板桥浦,古人谁可征?玄晖难再得,洒酒气填膺”等等。由此可见李白山水行迹在一定程度上是追随谢朓的。
谢朓在山水诗上的独特造诣令李白折服外,怀谢朓同时也寄托着诗人李白渴望寻一知音的希冀。
谢朓是“竟陵八友”之一,曾追随竟陵王萧子良。一个以文学聚集起来的团体,萧子良对他的器重不外乎是对他出众才华的赏识。后追随郡王萧子隆,“朓以文才,尤被赏爱,流连晤对,不舍日夜”。甚至是最后收狱被杀,对谢朓的论罪也是“直以雕虫薄技,见齿衣冠”,可见他以文入仕的人生经历。
同样的,李白也是极富才情,希望以文入仕。他自负才华,“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足以看出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当面临仕途不顺,他怀谢朓,摹写山水,除了表明自己才情堪比小谢,李白也希望自己的文才也能像他一样被人赏识。在《独坐敬亭山》一诗中,李白写道:“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谢朓当年在宣城写了大量与敬亭山有关的诗,所以敬亭山与谢朓早已合为一体。诗中一个“相”字,读来更像是人与人之间彼此的惺惺相惜。所以李白在这里把山当作知己,不如说是引谢朓为自己的知己。
不光在以文入仕上,在隐逸出仕上,李白与谢朓也是有共鸣的。适逢政局混乱,谢朓一方面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另一方面为了保全自我,他又不得不一次次逃离宦场。“长史王秀之以朓年少相动,欲以启闻,朓知之,因事求还”。并言:“长空鹰隼击,时菊委严霜。寄言罻罗者,寥廓已高翔。”诗人用鹰隼比喻险恶之人,用严霜喻指处境的艰难。表现其隐逸之心的诗句在《酬王晋安一首》中同样可见“谁能久京络,缁尘染素衣”,委婉向友人倾诉自己身在仕途的惆怅苦闷。外放宣城时,他更直言“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表现出谢朓想要逃出政治漩涡,隐于世外,规避祸患的思想。但是对俸禄的贪恋又使他不能像陶渊明那样淳朴返自然,“既欢怀禄情,又协沧州趣”。可以看出,谢朓既眷恋俸禄又对仕途充满忧惧,想要归隐超脱又割舍不下尘世种种,这就造成了诗人内心在出仕与入仕态度上的矛盾:一方面想要在山水间远离尘嚣烦恼,另一方面又在仕途中难以彻底解脱。
这种处境和遭遇也发生在李白身上。起初李白因才气被唐玄宗所赏识,而后因不被权贵所容,弃官而去。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直言:“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的就是一种宁愿选择归隐山水,以追求自己想要的自由不羁。徜徉于山水间会让人暂且忘记尘世纷扰,享受自然的放松惬意。但是李白也从未放弃仕途,即使前路难行,他也要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成就大业与精神追求都是李白诗歌的重要情感内涵,所以在李白身上,仕与隐亦是相伴相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他推崇谢朓的隐逸诗,也是在时运不济知音难求的高岭上,给自己的入仕与归隐态度找到一个灵魂的契合。
二
李白和谢朓在诗歌中的共通与契合,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兴象千古。唐代人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提出“兴象”一词,来表达诗歌中的情景交融。
谢朓山水诗景中含情,情中见思,相比谢灵运的山水诗少了一分玄理而多了一分意致。从事物中生发,既能引起人们的审美愉悦,又能使原本看似平常无奇的事物多出一分意趣,散发一种象外之意,引起读者的共鸣。谢朓意象深入挖掘,尽力点拨熟悉的景致,如《游东田一首》:
蹙蹙苦无棕,携手共行乐。寻云陟累树,随山望菌阁。远树暧阡阡,生烟纷漠漠。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不对春芳酒,还望青山阁。
远树,楼阁,雾霭,鱼,新荷,鸟,落花,都是大自然中的寻常之景。但通过谢朓深入细致的描绘,无不彰显诗意之美,清新自然又意味深长,同时又把诗人苦于政治,迫切想要游于物外的主观感情不着痕迹地寄托于客观事物上,熟悉的山水自显出另一番风味。
李白主张“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歌创作,而这种创作理念也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他的山水诗歌创作中,这正是他与谢朓诗歌理想的一个契合点。如《峨眉山月歌》一诗: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人在寂静的夜晚乘舟告别家乡,只见半轮明月,一江流水,却把诗人的一腔相思婉转淋漓表达出来。在山水意象中融入个人情思,从而使山水景观与人文情怀结合,达到寓情于景的效果,整个诗篇情与景浑然一体,毫无斧凿之迹。
第二,善于发端。峥嵘在《诗品》中,用一句“善自发诗端”来表达对谢朓诗歌的肯定。谢朓善于精心营造诗歌发端,开篇一二句便能营造出某种气氛,使境界全出,如《观朝雨一首》中有“朔风吹飞雨,萧条江上来”,北风吹雨,斜扑而来,弥散在江上一派萧条冷落。把“风吹雨”这个寻常之景,置于“萧条江上”时,意象就由点到面顿时开阔,景中出情,似有苍凉慨叹,意境全出。李白对此二句推崇有加,曾有诗云:“我吟谢朓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他的山水诗在发端上同样有谢朓的影子,即开篇就营造一个浩大的声势,寥寥几笔却能把读者引入诗人建构出的天地里,如《望天门山》一诗: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开篇两句写山断江开,东水回流。“断”“开”“流”“回”四个动词连用,顿时营造出浩大的声势,透过诗人的笔触,天门山的雄壮和江水的浩荡仿佛在眼前漫天铺展开来。由此可见李白对诗歌开端的苦心经营,也是深得小谢遗风的。
第三,诗画一体。谢朓的山水诗画面感极强,他诗笔如画笔,自然山水风光在他笔下犹如铺展的水墨画卷,如“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日隐涧疑空,云聚岫如复”等句,千古如新,历来被人称道。在谢朓的诗中经常会看到远景近景相互辉映所营造出的空间层次感,如《游东田》一句“远树暧阡阡,生烟纷漠漠。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近处落笔写鱼戏荷动,鸟散花落;远处落笔写远树阡阡、雾霭漠漠。近处的灵动与远处的静谧同时至于一个空间中,动静结合,使得画面更加立体和开阔。
李白的山水诗也具备这一特点,如《荆门浮舟望蜀江》:
江色绿且明,茫茫与天平。逶迤巴山尽,摇曳楚云行。雪照聚沙雁,花飞出谷莺。芳洲却已转,碧树森森迎。
诗人行舟而过,放眼且望一江绿水漫至天边,高山逶迤宛如行云中。远处沙雁栖近处花鸟飞,在诗人笔下皆生动无比。紧接着诗人的行迹绕转过芳洲,笔端也紧跟着忽转,视野顿时呈现一片碧树郁郁葱葱。随着诗人的一路前行,由远及近山水风光尽收,犹如缓缓展开一幅水墨画卷,这与小谢诗画一体的山水诗风如出一辙。
三
李白在山水诗方面对谢朓的推崇是毋庸置疑的,他也曾多次吟诗怀谢公。但是李白在对谢朓继承的同时,又能融入自己的特色,能在前代摹写山水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
谢朓的山水诗虽然与齐梁山水诗的绮靡之风有了明显不同,但终究难以彻底摆脱齐梁文风的弊病。相比之下便可窥见李白山水诗的过人之处,即在情景交融的同时,做到“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例如在描写同一处风光山水时,李白笔下的敬亭山是“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诗中寥寥数笔刻画出三个意象“众鸟”、“孤云”、“敬亭山”,却将敬亭山的风光尽收笔下。一首短短的四言绝句,内容却并不单调,有山光云景,有人有情。“意存笔先,话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诗人没有任何刻意雕琢的笔触,却把情景交融的境界全盘托出,因此更显得难能可贵。
相比来看谢朓笔下的敬亭山则是另一番景致:
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隐沦既已託,灵异俱然棲。上干蔽白日,下属带廻谿。交藤荒且蔓,樛枝耸复低。独鹤方朝唳,饥鼠此夜啼。渫云已漫漫,多雨亦凄凄。我行虽纡阻,兼得寻幽蹊。缘源殊未极,归径窅如迷。要欲追奇趣,即此陵丹梯。皇恩竟已矣,兹理庶无睽。(谢朓《敬亭山》)
谢朓用了大半篇幅,对敬亭山的风貌以及相关景物进行细致地描写,他笔下的山脉绵亘,云雾缭绕,藤枝丛生,鹤唳鼠啼,云雨凄凄。经过层层渲染,敬亭山不但风光毕出而又能不落绮靡的窠臼,谢朓在山水诗风光景色的描写上可谓独具匠心,甚至可谓胜于李白。但是在抒情方面却略逊一筹,这首诗在前半段仅描写景物,后半部分则全在抒情,仿佛景物仅仅是触发诗人的情愫,景与情已像个相互独立的个体。由此看来谢朓终不似李白那般将笔下的山色人情浑融一体。
谢朓的山水诗重在模山范水,而发展到了唐代,李白则把握了山水的精魂。由此看来,正是有了前代文学巨匠的不断开拓,后世文士的继承与变革,才有了文学的代代繁荣。
作者单位:烟台大学人文学院 264005
王旭彤(1991—),女,汉族,山东青岛人,烟台大学人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2014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