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小娥传》持续再创作的动力源泉探析

2016-11-26 06:39朱然然
唐山文学 2016年8期
关键词:小娥字谜

朱然然

《谢小娥传》持续再创作的动力源泉探析

朱然然

《谢小娥传》是特定文化土壤下的文学创作,后世却持续出现对其因袭与再创作的作品。有关谢小娥的研究,多是从故事流变的角度来进行阐述,或是从再创作作品与原作的比较着手。本文对《谢小娥传》文本内涵进行探析,侧重于对原作的探讨,旨在发现自李公佐后《谢小娥传》被持续再创作的动力源泉。

后世文学史上对《谢小娥传》进行因袭与再创作的作品有李复言的《尼妙寂》,顾起元的《客座赘语》卷六《谢小娥》,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之“李公佐巧解梦中言,谢小娥智擒船上盗”,以及王夫之的《龙舟会杂剧》。另外,北宋《新唐书·列女传》、南宋《舆地纪胜》之江南西路临江军,也收入谢小娥事,但前者实为树立典型,缺乏文学性,后者则更是简略叙其事(除“谢小娥”的标题不算,全文共127字);至于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三《庚娘》、《商三官》两篇,情节与谢小娥出入较大,故这三部作品不在讨论之列。

本文认为《谢小娥传》持续再创作的动力源泉有七,分别是:谢小娥形象,解字谜的推理,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多元的叙述角度,唐传奇的文体特征,突然冷却的故事转向,文末的贞节观与作者贯穿全文的善意。下文一一阐述。

一、谢小娥形象

在李公佐的《谢小娥传》中小娥在父、夫罹难后,“亦伤胸折足,漂流水中,为他船所获。经夕而活。”自父夫托梦至小娥得以报仇,数年间一直怀着报仇的愿望,足见其惊人的毅力。与很多故事的主人公一样,谢小娥的性格中有着很深的执着。李公佐解谜后,小娥“为男子服”于江湖间寻找只知姓名的仇人,在讯息并不发达的社会环境下,其心志之坚韧与复仇的决心可见一斑。潜伏在仇人家的小娥“心愤貌顺,在兰左右”,“已二岁余,竟不知娥之女人也”,性格隐忍而又心思缜密。杀死父夫之人就在眼前,小娥为手刃仇人等待两年之久,耐心远超于常人。申兰申春酣饮沉醉后,小娥“潜锁春于内,抽佩刀,先断兰首,呼号邻人并至”,行动与安排有条不紊,足见她的冷静、机智和勇气。

自有唐以来到唐代天宝末期,开放的社会风气,使妇女可以接受教育,并拥有一定的社交关系。但是唐王朝男尊女卑的思想依然无处不在,底层妇人更是水深火热。安史之乱张巡坚守睢阳期间,杀掉自己的爱妾分给部下充饥,被传为美谈。小娥为商人之妇,唐帝国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元和八年”(公元813),她女扮男装“佣保于江湖间”,后又在杀人越货的贼盗申兰家执事劳作,超常的胆略也是后世喜爱谢小娥的重要原因。相较申春申兰,身为女子的小娥是力量偏弱的一方,小娥不畏强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格力量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从来都不缺少回响。

后来凌濛初将小娥写成“身体壮硕如男子形”,固然有为其后来报仇的考虑,也是小娥坚忍沉毅性格特质在凌濛初心中的形象化。他在《李公佐巧解梦中言,谢小娥智擒船上盗》的开篇几句赞,赞有智妇人,“男子汉未必做得来的”, “极巧极难的”,引出正文“而今更说一个遭遇大难、女扮男身、用尽心机、受尽苦楚、又能报仇、又能守志、一个绝奇的女人,真个是千古罕闻。”足见他对谢小娥的推崇。

二、解字谜的推理

小娥要想报父夫之仇,须得解出梦中所得的十二字谜语,自李公佐后,这个情节被不断加以扩充。因为叙述角度不同,李复言的《尼妙寂》对解谜人李公佐也进行了丰富,“揽衣登阁,神采隽逸,颇异常伦。”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九《李公佐巧解梦中言,谢小娥智擒船上盗》,从标题便可以看出对解迷的重视。至于王夫之的《龙舟会杂剧》第二折,不仅详细地写出李公佐来到晴川阁的原因,还融入自己对政局的感慨。唱词中的“吊古含愁”和宾白“凭高北望,极目中原,好伤感人也”,清初遗民王夫之在此加入了大量易代的感伤。原文中李公佐在瓦官寺解谜并无深意。解谜后,李公佐建议小娥“赴所在衙门告理”,又引出谢小娥关于地方官吏不值得倚仗的回答。

解字谜的推理另一方面则达到满足读者心理的效果,平心而论十二字谜语并不很难,文中提到小娥自己解不出字谜,“广求智者辨之,历年不能得”。这让和作者有着同样视角的读者获得一种轻松有趣的优越。

三、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无论是李公佐的原作,还是后来各种改编。小娥都是决定自报私仇,而从未选择通过报官来平冤。谢小娥身为女子,却自始至终打算自己一个人去寻找仇人为父夫报仇,可以看出小娥自信,也说明她对官府毫无信心,反映了安史之乱后的吏治腐败。即将动手前的小娥竟是这样鼓舞自己的,“李君精悟玄鉴,皆符梦言,此乃天启其心,志将就矣”,李公佐能够解出字谜是“天启其心”,自己能不能平冤是上天决定的,跟唐代的律法并没有干系。但是,在文中小娥是因为浔阳太守张公“为具其事上旌表”,才免于死罪,从这里看小娥是可以相信律法的,这样就与小娥从不选择求助官府的行为相矛盾。张公为小娥上旌表是因为其“善娥节行”,无独有偶,在文末李公佐也是因为小娥“贞与节,能终始全之”故作传旌美。浔阳太守张公其实是与李公佐一样的颇具社会责任感的中唐士子,他们希望借贞夫孝妇来恢复儒家传统的伦理纲常。在当时吏治腐败的大背景下,这样的人还是少数,小娥遇到了,不能不说这里面有作者的善意在里面。

“商人重利轻别离”,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使得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商贾多是重利轻义的形象。《谢小娥传》算不上商贾题材的小说,但是文中讲到小娥父夫被杀时,“父与夫俱为盗所杀,尽掠金帛。段之弟兄,谢之生侄,与童仆辈数十悉沉于江。”几近灭门之灾,代价惨痛,可见在当时从商是相当危险的。小娥的父亲“畜巨产,隐名商贾间”,她的丈夫“负气重义,交游豪俊”,可以看出在当时商贾之中并不乏小娥父夫那样的淡泊豁达之人。小娥复仇毕,“里中豪族争求聘”,可见当时民间的尚侠风气。

《初刻拍案惊奇》里以听书者身份有这样的提问,“说话的,你差了。小娥既是男扮了,申兰如何肯留他一个寡汉伴着妻子在家?”凌濛初的回答,申兰是强盗,重财物不重闺门礼法;再加上小娥平日小心,申兰不必多虑,联系到李公佐在文末对贞节的强调,可见当时世风对“贞节”的不重视。

四、多元的叙述角度

《谢小娥传》李公佐在文中出场时以第一人称叙述,不在文中出场时则用第三人称,作者既是故事的见证者,又是故事的参与者,大大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北宋的宋祁、欧阳修等人将小娥事收入《新唐书·列女传》,《谢小娥传》的真实性由此可见一斑。

后来在李复言的《尼妙寂》中李公佐的形象变为“神采隽逸,颇异常伦”,通篇使用第三人称叙述。顾起元的《客座赘语》卷六《谢小娥》篇也是将李公佐出场的部分转换为第三人称叙述,只是语言情节更为精炼,比如用“凭槛凝思,倏然了悟”八个字就交代了李公佐解出字谜的过程。《初刻拍案惊奇》作为拟话本小说,更加注意叙述技巧。比如开头描述谢小娥父夫的贸易如何顺济,“江湖上多晓得是谢家船,昭耀耳目”,然后情节突变,湖口遇盗,连贼盗杀人的场面都讲述地颇为详细,犹如亲见,丰富原故事的同时,使得情节有张有弛,吸引听众(读者)的注意力。《龙舟会杂剧》中大段的唱词有大量的内心独白,其震撼人心的程度较前三者更深,因为戏剧的表现形式相较小说有着颇多优势,本文在此不再赘述。

五、唐传奇的文体特征

“唐传奇”为文言短篇,搜奇记逸、文辞华艳。《谢小娥传》讲述的是一个女子历尽艰辛为夫父报仇的故事,故事情节奇特非常,后人有大量的空间对情节进行改编与增删。比如《尼妙寂》中对于为何小娥父夫托梦说出十二字谜而不直接点出仇人姓名进行了解释,“幽冥之意,不欲显言”。再如《龙舟会杂剧》中王夫之增加了李公佐为小娥写批照的情节,后来小娥能从官司中安然脱身,多得益于此,审案之人由原文中的“浔阳太守张公”变成贪吏“江州刺史钱为宝”。剧名为龙舟会,自然增加了赛龙舟的情节,剧本里相应的科介为“内打龙船鼓,随意喊唱扒船歌介”,作者安排谢小娥在端午节这天动手,锣鼓喧天,自有一种大快人心的气氛。

其次,作为文言短篇小说,《谢小娥传》的语言风格相当精炼。比如“心愤貌顺”四字刻画出小娥坚忍,为后人写小娥的忍辱负重留下余地。《尼妙寂》中李复言就此予以扩充,“勤恭执事,昼夜不离,见其可为者,不顾轻重而为之,未尝待命”,他甚至还考虑到小娥晚上如何栖身,“昼与群佣苦作,夜寝他席”,“逾年,益自勤于”。在后来的白话小说《初刻拍案惊奇》中,凌濛初还加入了小娥的心理描写“要哄得他喜欢亲近,方好探其真确,乘机取事”。明末清初,王夫之根据谢小娥事而作的《龙舟会杂剧》,对原作《谢小娥传》进行了大量增改,实际是借剧中人物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王夫之在剧中给了大量提示,较为直接的是小娥的父亲和丈夫的名字“谢皇恩”和“段不降”。

六、突然冷却的故事转向

小娥复仇之后,李公佐安排小娥“剪发披褐”,而且颇为虔诚,“志坚行苦,霜春雨薪,不倦筋力”。文中得以报父夫之仇的小娥,是相当受家乡欢迎的。而小娥却对众多求聘毫不动心,“誓心不嫁”,这种选择也许是小娥的个人魅力所致,或是作者自己的考虑,又或是作者面对积重难返的社会现实而对佛道思想的选择。在故事中直至小娥被免于死罪之前,读者都是为小娥这一人物的命运担心的,终于这个人物度过所有危机后,却立志为尼。后来对《谢小娥传》的再创作都没有改变小娥出家这一结局,足见这种突然冷却的故事转向的魅力所在。不由得让人想起那位元和十一年秋浔阳江头琵琶女的演奏,“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七、文末的贞节观与作者贯穿全文的善意

安史之乱(公元755-公元763)后,中唐士子有着普遍的心理危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李公佐希望借贞夫孝妇来恢复儒家传统的伦理纲常。白行简曾提及,贞元年间(785年正月-805年八月)“予与陇西公佐,话妇人操烈之品格”。文末对贞节观的宣扬是李公佐写这篇传奇的重要原因,后来对《谢小娥传》再创作的作品中都不曾出现对贞节的议论。所以小娥在贼盗劫船中独存,有谜题就遇到人指点,手刃申兰因节行可以得免死罪,这里面有作者的善意。顾起元的《客座赘语》卷六《谢小娥》篇与李公佐的《谢小娥传》出入不多,只是叙述更为简略,故本文涉及不多。值得一提的是《客座赘语》中小娥出家的原因是“誓不二夫”。如果说《谢小娥传》中小娥“誓心不嫁”,读者可以善意地理解成是她的个人选择。俨然《客座赘语》中 “不二夫”成了一种社会规范,其号召力更加强烈。从唐代李公佐至明代顾起元,可以看到整个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在逐渐加深。

谢小娥的故事得以经久不衰,正是因为文本自身的魅力和多次改编之后的信息增殖。不同的时代对文本有着不同的解读,所以《谢小娥传》再创作的动力源泉永远不会衰竭。

作者单位:西藏大学 文学院 850000

“西藏大学研究生高水平人才培养项目”及项目编号2015- GSP -001。

朱然然(1991—),女,安徽亳州人,西藏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猜你喜欢
小娥字谜
字词小游戏
“鸟”字谜
谜语时间
秦小娥
天上有只鹅
洛杉矶的免费咖啡
破浪屿
纵横字谜
纵横字谜
民工的“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