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培亮 杨美勤
写好精准扶贫与脱贫的中国篇章
◎吕培亮杨美勤
围绕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一场紧锣密鼓、全力以赴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正在拉开序幕,具体要从方向、理念、行动和制度四个维度入手,切实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精准扶贫;中国特色;四个维度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其中在扶贫领域的目标为:到2020年,将实现贫困人口在现行标准下全脱贫、贫困县全摘帽。面对今后五年的扶贫攻坚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一定要兑现脱贫的承诺,这是不容推辞的历史使命,并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概括为“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可以预见,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一场紧锣密鼓、全力以赴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正在拉开序幕。
我国贫困问题十分复杂,历史条件制约、经济基础落后、自然资源匮乏、人口过度增长,以及政府工作作风、扶贫脱贫策略、制度措施安排等主客观原因错综交织,这就决定了要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在“精准”上下功夫,厘清“扶谁的贫”、“谁去扶贫”、“用什么去扶贫”以及“如何去扶贫”等一系列关键问题,而绝不能不清不楚、不精不准、画粗线条和大而化之。如今,我国扶贫脱贫工作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各级党委和政府只有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持续的举措,才能确保党中央提出的到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承诺如期兑现。说到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为写好扶贫攻坚的“中国篇章”而提出的“一剂良药”,从而奠定了实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全党上下和全国各族人民只要坚定不移地走精准扶贫的道路,精准脱贫的中国篇章就一定能够写好,成为未来世界扶贫脱贫的一个样板。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扶贫脱贫工作,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从2011年到2014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1.22亿减少到7017万,累计减贫5221万人。但是,正如2015年10月12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洪天云在《扶贫工作进展报告》中指出的,目前我国还有7017万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仅剩6年时间要实现全部脱贫。每年要减贫1170万,平均每月要减贫100万,时间非常紧迫,任务非常繁重艰巨。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更重要的也是最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如果到了2020年我国在总量和速度上都完成了扶贫脱贫的战略目标,但是地域间、民族间和阶层间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等问题更加严重,短板更加突出,矛盾更加尖锐,这就算不上真正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带有很强的动态性和相对性,如遭遇自然灾害、受到贫困标准提升等因素影响,这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写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中国篇章,已然成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治要求和必然选择,成为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精神状态、干事能力和工作作风的综合考验和最终评判。
改革开放30多年来,贫困问题依然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拦路虎”,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头之痛,成为一些地区、民族和人群的代名词,客观的历史与现实原因固然存在,但关键还在于其思维理念的落后。过去很长一段时期,直接帮钱帮物的“物质扶贫”观念盛行,忽视了对贫困者自身改变困境的欲望和信心的“精神扶贫”,尤其是缺乏新的思维理念灌输,从而形成了单向性外力扶贫和过度保护的救济型扶贫的传统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也造成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的内生动力越来越弱。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扶贫模式,不仅要“输血”,更要增加“造血”功能,不仅要解决一时之困,更要顾及长远,不仅要直接帮钱帮物,更要输出新的思维理念。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再是走过去简单的、直接的和单向的送钱、送物与送技术的“老路”,而是更加注重对“人”的改造和“能力”的提高,尤其是通过新的思维理念的输出,推动贫困地区、贫困人群在外力的帮扶下,能力提高、信心大增,从而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自身的命运。
要输出新的思维理念,并确保新理念的生根发芽,关键在教育。只有把贫困地区的人才培养起来了,逐步提高贫困者的素质,才能从根本上打破贫困均衡,阻断贫困代际传播。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出以来,各基层组织、地方政府和援建单位纷纷行动起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从而形成了培训式扶贫、能力型扶贫以及重智力扶贫等多种“教育扶贫”新模式。如四川农业大学立足自身教育优势,把教学科研与扶贫相结合,积极发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优势和特色,把新技术、新成果和新品种带到贫困群众身边,把致富创收的新模式、新理念、新思路播撒到贫困地区,从而取得了丰硕成果;四川省巴中市残联坚持把能力建设作为消除隐蔽性贫困、反贫困的重要手段,借助技能培训等提高残疾人或其家庭成员的创业就业能力,进而增强反贫困能力,走出了一条“精神扶贫、助残脱贫”的巴中模式;最近几年,广东省提出“智力援疆”的口号,在输入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同时,开始把扶贫脱贫的重心转移到传播先进技术、播撒前卫理念、培养更多“接班人”上,从而在新疆打造出了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建立起一座无形的财富宝库,为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建设一个富裕的新新疆树立了榜样。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最大的特色就在于打破了固有扶贫思维旧理念,开创了“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双轮驱动,共同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模式、新形态和新思路。
以往的扶贫,往往是给点钱给点物资,修几条路架几条线,至于能否脱贫,就不管了,所以出现有的群众喝着自来水、走着大马路,却光着脚、赤着身,从而被干部群众戏谑为“撒胡椒面”。对此,安徽省宿松县扶贫办主任陈文浩提出,长期以来受制于小农思想,不少农民安分守己,尤其是山区农民,闯劲不足,如果单纯依靠“撒胡椒面”的方式扶贫,看似公平,其实是不负责任。如今,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深水期”,容易扶贫的大都实现了脱贫,剩下的都是“硬骨头”,这就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参与扶贫的社会力量,要深入到贫困地区,了解贫困人群的所思所需,根据区域情况、产业特点、气候条件与风土人情等来制定更加精准的具体对策,以托起“最后贫困者”的幸福梦。
让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实事求是中大行其道,在因地制宜中开花结果。具体来说:首先是精准识别。通过入户调查、找准贫困源头,借助互联网+模式和大数据呈现,确保扶贫对象精准和信息公开透明。如安徽省通过实现全省贫困信息建档立卡,建成贫困信息大数据系统,实现了扶贫信息真实可靠、扶贫对象有进有出。其次是精准施策。根据贫困原因和确定比较优势,实施一户一法、一村一策,推动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游则游的“靶向治疗”。如贵州黔西县借助新型城镇化来带动精准扶贫、以精准扶贫促进新型城镇化,从而取得了良好成效。再次是精准管理。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管理,进行全天候的管理和监督“扶谁的贫”、“谁去扶贫”、“如何扶贫”以及“用什么扶贫”等具体行动。如登录广东省扶贫信息网,每个贫困村、贫困户的扶贫进展及责任人情况一目了然,从而大大提高了监督管理的实效。最后是精准保障,一方面通过“硬”制度作支撑,如陕西石泉县建立干部包抓、社会帮扶、投入保障、评估验收和考核奖惩等五项制度作为保障措施来实现精准扶贫脱贫;另一方面借助“精”对策来应对,如广州市荔湾区统筹教育、医疗、电子商务和企业等资源,形成了一个资源有效整合、政策不再隔阂的大帮扶格局。总之,做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更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反对一刀切、简单复制,从而能够实现集举国之力的“国家行动”,打一场彻底的扶贫攻坚胜利仗。
过去,国家贫困县的帽子一旦被戴上、贫困对象一经被确定,因为贪恋附着在贫困帽上的各种政策红利,大都不愿被摘下。对此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司司长苏国霞表示,国务院扶贫办针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正在研究正向的退出激励机制,即县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后会得到更多的好处,让贫困县的政策更多地帮助贫困人口受益。随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战打响,各省正在加速改革贫困县考核机制,建立贫困县约束机制,研究贫困县退出机制,引导贫困县党政领导树立以民生建设为重点的政绩观,把主要精力放到扶贫开发、真抓实干上。如各级基层政府纷纷制定先富带后富、产业来帮扶、领导干部结对子等正向激励的机制,来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实现勤劳致富。当然,这也离不开对假扶贫、扶假贫、假脱贫,甚至是劫贫济富、搞形象工程、借机贪污腐败等各种不实、不真、不法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和坚决打击,以确保制度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保障中的正向激励效用。
制度之要,在精在细,制度之效,在落实与执行,制度之威,在实用与有效。这意味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制度设计上要精细、落实上要坚决,更要兼顾现实与有效。通过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长远与眼前、宏观与微观的多元关系,构建人文关怀与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新机制,延伸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深刻内涵,践行其“以人为本、民生为先”的最大本意。也就是说,在今后的精准扶贫攻坚战中,要更加关心和解决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所需,把扶贫脱贫工作与贫困人群的实际困难相结合,而绝不能“造盆景”、“垒大户”,搞形象工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重点向农牧区、边境地区、特困人群倾斜,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或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或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或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等,从而走出一条普惠与特惠、输血与造血、帮扶与救济相结合的新模式、新机制。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和政治责任。在政府、社会和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下,通过加强基层组织,强化社会合力,就一定能够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文章写好,实现现行标准下的所有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
(作者单位:吕培亮,湛江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杨美勤,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
C913
A
10.13561/j.cnki.zggqgl.2016.08.016 ■ 编辑: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