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词释义的精准度及其方法论探讨——以描摹情状副词群“X然”为例

2016-11-26 05:56邵敬敏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1期

邵敬敏

(暨南大学 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副词释义的精准度及其方法论探讨——以描摹情状副词群“X然”为例

邵敬敏

(暨南大学 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摘 要]副词释义的原则与方法有以下四个要点:1.必须借助于大型语料库的语料,并进行穷尽性的考察,尤其要高度关注副词的高频组合。2.在区别近义副词或者对若干义项进行辨析时,需要特别重视组合框架的功能,以提升释义的精准度。3.重点揭示语义相近用法相仿的副词可替换与不可替换的条件制约。4.要特别注意多元比较,涉及近义比较、同类比较、搭配比较、语境比较、功能比较以及认知比较。

[关键词]释义精准度;大型语料库;定位框架;类聚扫描;高频组合;多元比较

一、《汉语虚词框架词典》的创新思路

掌握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现代汉语教学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1978以来,出版了多种各具特色的虚词词典,比如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编《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商务印书馆1982)、王自强《现代汉语虚词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侯学超《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朱景松《现代汉语虚词词典》(语文出版社1999)以及张斌主编《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商务印书馆2003)等,口碑最好的当推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80第一版,增订本2010)。

这些虚词词典在义项诠释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不可避免地也还存在一些问题,考虑到我国语文教学以及国际汉语教学向纵深发展的迫切需求,我们试图编撰一部新颖的《汉语虚词框架词典》①邵敬敏:《〈汉语虚词框架词典〉编撰的创新思路》,载《语言文字应用》2013年第3期。。为此希望对虚词释义的方法论的创新进行探索,并且提出“定位框架”的新理念,具体来说力图在四个方面有所突破:

(1)建立“定位框架”。所谓“框架”,只是个比喻,意思就是“制约条件”,或者说是“识别标记”。在某种框架中,该词就一定表现出某种语义和功能。所以,我们只要把这个框架描写清楚了,该虚词的词义与功能也就豁然显示了。

所谓“框架”,不能简单理解为形式标记,必须做广义的理解,包括多个层次的:语音的、语义的、词汇的、句法的、语用的、认知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准确而简便地揭示该虚词义项的制约条件,以及与其他虚词或其他义项区别的鉴别手段。所以建立“虚词定位框架”是我们这部研究型虚词词典编撰的核心思想。

(2)依据大型语料库。我们不能仅仅靠内省法,仅仅依赖于语感来编写词典。所谓依据大型语料库,主要是三点:A.特别注意上下文语境,对准确理解词义往往起到关键性作用;B.观察与该虚词组合共现的成分特点,尤其是语义特征;C.重点分析高频组合,这决定了该虚词义项的主要倾向。这样我们就能够据此获取精准的义项、精选的例句,并进行可靠的验证。

(3)进行类聚扫描、多元比较。避免孤立的就词论词,而是根据语义聚合的类型(结合句法分布、语义范畴、次范畴小类等)进行集中扫描,在近义、反义、类义、同族的类聚比较中彰显其特点,这样才能凸显其共性与个性,找到鉴别的方法和途径,发现相近虚词不能互换的条件,以及能够互换的差异。

(4)吸取1978年以来有关虚词研究的优秀成果,并加以“框架化”。词典的编撰必须建立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要集思广益,尽可能吸取前人所有的虚词研究成果,我们现在完全有可能借助于“中国知网”等网络手段,广泛学习,筛除论证过程,只取最后结论,重在组织框架。我们需要把这些精神财富继承发扬,绝对不能视而不见,什么都从头开始。关键是把这些成果去伪存真,沙里淘金,并且进行“框架化”。

这一新理念的虚词词典的价值取向是:科学、简明、好用。不但对以母语为汉语的使用者有重要参考价值,而且将极大地方便外国人学习汉语。

本文将从虚词词典编撰这一特定的应用角度,以描摹情状副词群“X然”为例,讨论副词释义的精准度及其方法论原则。

副词首先分为描摹性与限制性两大类①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24页。。描摹性副词,以描写、摹状为主。其特点是:语义相对比较实在,跟形容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还是兼类。其内部又分为四小类:1.方式;2.状态;3.情状;4.比况。第三小类情状描摹副词中,“X然”数量达到61个,属于最庞大的同族词群。这类副词,词义比较实在,不少还可以充当定语甚至于谓语,X多数可以重叠,而且更麻烦的是,其内涵与外延都比较模糊,或者内部可能有几种语义相近的义项,或者跟相邻副词在词义上有交叉重叠,这就给词典释义带来不少麻烦,甚至于常常出现同义相释、隔靴搔痒的尴尬情况。本文希望通过解剖描摹副词“X然”,来探讨副词语义的制约要素,以提高释义的精准度。

“X然”在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里,基本上是形容词,后来由于句法功能从主要充当谓语、定语,慢慢地转化为做状语,其语义重点是描摹某人采取某种动作行为的表情与心态,并发展到描写事物或事件的情状。状语这一句法位置的固化,促使该词的形容词性向副词性转化。

本文借助于北京大学CCL大型语料库的真实文本,通过穷尽性的实例及其高频组合来探索副词释义的方法论及其原则,这显然对准确解释虚词词义以及虚词词典编撰有一定帮助。

二、提高副词释义的精准度,必须借助于大型语料库

虚词词典的释义要有明显进步,副词研究要想朝纵深发展,就需要提升释义的“精准度”。为此,最重要的是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方法,参照现成的辞书,单凭个人的语感,采取“内省法”来揣摩该词的词义,用“拍脑袋”随意举例来说明。我们现在完全有条件借助于大型语料库的语料,尽可能地进行穷尽性的考察,从中我们会发现挖掘出许多以前无法发现的词义内涵。

(一)真实文本提供的上下文语境给我们深刻启示

副词的释义最忌孤立进行,如果我们借助于大型语料库的语料,密切联系上下文语境,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重要启示。

比如“悻然”,“北京大学CCL语料库”显示“悻悻然”66条,“悻然”只有13条,说明该词文言色彩比较强,现代书面语里常写作“悻悻然”。《现代汉语词典》(P1528)(以下有关注释引文均为第六版,不再一一标明)的解释是“怨恨愤怒的样子”。先观察有关句例:

(1)慑于纪委、监察局的保护牌的威力,来人只好悻然离去。

(2)刘黑七顿时变色,想了想悻悻然笑道……

(3)劳森悻悻然冲着自己的画发愣。

(4)竟被当地市管人员以假冒为由,统统没收,连收条都不打给。何振湘悻然归家后,与老人计议,决定到法院申冤报屈。

例(1)“来人”虽然愤怒,但是显然“慑于纪委、监察局的保护牌的威力”没有发作,只是“悻然离去”;例(2)“悻悻然”却还能够“笑道”,说明虽愤恨却没发作。例(3)尽管“悻悻然”,但也只是“发愣”;例(4)亦然,所以才会去告状。这些上下文提示我们:某人虽然内心很愤怒,但是关键是没有爆发出来,即属于“敢怒而不敢言”。可见《现汉》的释义是不准确的。该副词的释义应该修正为:“描写愤怒但没有发作的神态,书面用语。”

我们比较意义相近的“愤然”,就更清楚了。《现代汉语词典》(P385)注释该词是“形容气愤发怒的样子”,这一注释基本不错,但是跟“悻然”的解释“怨恨愤怒的样子”一比较,就发现区别度很小。请对比“愤然”的例句:

(1)他趁剃发的机会,愤然用剃刀割断自己的喉咙,用死来表示对明朝封建统治者的最后抗议。

(2)老吕愤然拍案而起,立即借了自行车,直奔离村15公里的县医院。

(3)大约120名改革派议员愤然辞职。

(4)联赛中,九太队以裁判水平太低为由,在比赛还剩1分10秒之时,愤然罢赛。

这些例句都显示,主体采取了表达愤怒的激烈行为,显然都不能改用“悻然”。因为一个是“愤怒而没发作”,另一个是“愤怒而且发作”。这两个副词有时候互换则不能成立。例如:

(5)他悻然默默离去/ *他愤然默默离去(6)他愤然甩门离去/ *他悻然甩门离去。

即使有时两者可以互换,但是给人的感受明显是有区别的。试比较:(7)来人只好悻然离去。(8)说完愤然离去。

可见,我们仅仅依赖于自身的语感,孤立地进行分析,是无法揭示其本质意义的。某个副词的核心意义只有在上下文真实语境中才能得以彰显,这样才有可能提高释义的精准度。

(二)关注“高频组合”,挖掘“核心意义”

在副词的众多用例中,我们特别关注“高频组合”,这是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因为只有高频的组合才能凸显该副词的“核心意义”。副词语义往往区分为表层义与深层义、外围义与核心义、基本义与引申义。我们需要在释义时注意双向的解释,其关键就在于必须特别关注它的“高频组合”,从中体会词义的深层内涵,因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的语义特征淡化了,或者隐藏得比较深,不易觉察到了,这就需要我们借助于高频组合来唤醒这一语义要素。

1.表层义与深层义

我们不仅要揭示其表层的容易感觉出来的意义,而且还要仔细体会潜在的、隐藏着的而且往往是更为重要的深层义,否则释义就会似是而非,说不到点子上。

例如副词“泰然”,《现代汉语词典》(P1259)的解释是“形容心情安定”。我们观察“泰然”的高频组合主要是:“泰然自若”,“泰然”一共660例中有167例,其次是“泰然处之”87例,其他还有“泰然表示、泰然成为、泰然承诺”等。什么叫作“自若”?那就是自如,自信,遇到危难或问题,不以为意,从而显得很安定从容。显然仅仅解释为“安定”是不完整的,外形的安定出自于内心的自信,该词应该表述为:“形容安定自信的样子。”

再比如“焕然”,《现代汉语词典》(P569)的解释是“形容有光彩”。其高频组合是“焕然一新”,“焕然”537例句中占有492例,汉语中,这种前后互文相映的情况比比皆是,“一新”强调的是动态变化,是进一步说明“焕然”的。可见,“焕然”还有“新鲜”的语义特征。观察其他组合实例也是如此。例如:

(1)延吉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市面貌焕然改观。

(2)轮到她上台发言时,她仿佛焕然变了一匹生马驹。

(3)他的幸福也以无可形容的光辉焕然再现了。

“焕然”的释义应该是:“形容变得有光彩的样子。”换言之,不仅光亮,而且新鲜。

2.外围义与核心义

释义要求到位,不仅指出外围义,还要揭示关键意义、核心意义。

例如“岿然”,《现代汉语词典》(P758)的解释是“高大独立的样子”,我们观察到其高频组合是“岿然不动”,北京大学语料库139例句中有101例;释义为“高大”没错,但是“独立”就显得不够到位了,因为还可以修饰“矗立、挺立、树立、屹立”等。可见,这不是该词的核心意义。实际上“岿然”就是不动的意思,那么为什么不动呢?那不是因为“高大”,而是因为“稳固”。因此合理的诠释应该是:“高大而稳固的样子。”

释义还特别要求兼顾外形情态与内心的感受,通常容易感觉到的是外在义,而对内在核心义反而容易忽略。

例如“悠然”,《现代汉语词典》(P1572)的解释是“悠闲的样子”,用“悠闲”解释“悠然”,属于同义诠释,并不妥帖。其组合情况主要有四类:(1)悠然自得,这是高频组合,865例句中有161例;“自得”就是自若、自信。(2)悠然+动词短语:悠然神往、悠然享用、悠然退隐。(3)悠然地+动词短语:悠然地躺下、悠然地抬腿。(4)悠然而V(单音节动词):悠然而行、悠然而眠。可见“悠然”兼顾外形的无拘无束与内心的随心所欲,其意义可以描写为“自由自在、休闲舒心的样子”。

3.基本义与引申义

词义往往有多个义项,区别基本义与引申义以及本义,也是很重要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勾画出词义地图,对该虚词词义的理解有比较明显的帮助。

例如“翩然”,《现代汉语词典》(P991)的解释是“形容动作轻快的样子”。我们观察实例,发现“翩然”主要有三种组合:

A.形容上下移动的轻快情状:起飞、升起、下降。

B.形容来去移动的轻快情状:归来、降临、离去、入怀、逃脱、而至、而去。

C.形容人或物的姿态轻盈动人:翩然一笑、翩然出众、翩然起舞、翩然转动。

其中A与B“形容移动的轻快”是高频组合,属于基本义,与“翩”的本义“很快地飞”密切相关。这三类组合之间存在一个引申、泛化的过程关系,即从飞快地移动引申为动作轻快。比较准确的释义应该是:“翩然”形容轻快地移动或动作轻盈动人。

再如“油然”,《现代汉语词典》(P1575)的释义有两个义项:(1)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比如“敬慕之心,油然而生”;(2)形容云气上升,比如“油然作云”。第一个义项虽然不错,但不够准确。凡是人的思想、感觉、观念、情绪等精神世界的东西下意识地不知不觉地产生都可以用“油然”。例如:

(1)看大家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一种快乐和信心油然而生。

(2)人们对编者精妙的设计、机巧的匠心、创造的才思,油然涌起钦佩之情。(3)这使我从内心油然产生一种感情,觉得他既可亲又可敬。(4)呼吸着泥土的阵阵清香,油然想起远古传说精卫填海。第二个义项的解释则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因为,根据语料库的实例,这类组合不仅是“云气”,还包括“效应”“哭声”“日子”等等。例如:

(1)随着市场的考验往往身价倍增,名牌效应油然而生。

(2)他的耳边油然响起故乡胡笳的呜咽。

(3)哦,成年的日子!当油然而生。

(4)使人感觉到无数柔嫩的叶片油然伸展生绿。(5)国庆的节日气氛油然而生。

(6)天油然作云,沛然作雨,则苗勃然兴之矣。

可见“油然”应该有两个义项:用于人的精神世界与外界的自然世界,其义项是有区别的:前者基本义是“不知不觉地产生”,后者引申义是“自然而然地形成”。

三、在组合框架中凸显副词语义的特色

副词的释义常常碰到两个方面的难题:一是相近副词的辨析比较困难。因为副词是依类相聚的,近义、类义、反义、同族等等,语义上往往有交叉、重合,也有区别、分工;二是常用副词往往有好几个义项,这些义项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而且并非截然不同,其界限很难区分。

这样,我们就必须借助于组合框架来进行区分,这就涉及副词组合的对象,包括与之组合的谓语动词的语义特征、评述视角的主观情态与客观状态、静态与动态的差异,以及语义的褒贬倾向及其主体的属性,等等。换言之,副词语义特征只有在一定的组合框架中才能凸显。

(一)借助于修饰对象的语义特征进行鉴别

不少副词的若干义项,单独很难区别,其差异只有在与中心谓语动词的组合框架中,才能清晰地显示。换言之,离开了组合框架中它所修饰的对象,我们就很难区分其义项的不同。例如“慨然”,《现代汉语词典》没收。“百度”的解释是:

(1)感慨的样子:陶渊明《有会而作》:“岁月夕矣,慨然咏怀。”

(2)激愤的样子:《宋史·王安石传》:“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3)豪爽的样子:《杨家将演义》三十五回:“孟良慨然允诺。”

这一释义,应该说基本上是正确的,问题在于没有显示义项判定的条件,即凭什么判定例句里的“慨然”是这一义项而不是其他义项?其实,“慨然”这三个义项密切相关,多表示褒义,区别关键要看与之搭配的动词的类别。

1.表示感慨:内心有所触动,感情因而波动,多与话语行为动词相配。换言之,只有通过言辞才能显示其内心感情的起伏变化。例如:

(1)果然,谈起近况,李进慨然长叹。

(2)对于近来流传日甚的“从艺”之说,刘翔慨然回答。

(3)谈到这里,一位老编辑慨然回答。

2.表示激昂:显示激动、气愤的样子,多与采取激烈行为的动词组合。而且这些动作行为都是比较厉害的,非同小可的,常常性命攸关。事实上,从感慨到激昂,是很自然的,主要是程度的提升。例如:

(1)田横慨然横刀自刎,让门客将头速送刘邦。

(2)何家庆把这一行当作慨然赴死。

(3)我无不在思考这本书,为之而流泪,将拳头慨然击向落地大座钟。

3.表示慷慨:一副豪爽、痛快的样子,多与应允、捐款等施与类行为动词有关。可见,只有某人实施了某些特定的付出型的动作行为,才能揭示出副词“慨然”的含义。例如:

(1)既有墨海巨擘的慨然挥毫,也有画坛新杰的热情泼墨。

(2)为“修我长城”,他们慨然捐出自己的工资、退休金、零花钱甚至抚恤金。

(3)张志让先生闻讯,慨然应允与张耀曾、江庸等20名律师一起,为“七君子”出庭辩护。这样,我们就可以从所组合的动词的语义特征推断出该副词的准确含义。其实,从语义联系来看,这三者也是密切相关的。内心往往只是有感而发,倾向于感慨;态度激烈到相当高的程度,就变成激昂了;在施与别人时则往往表现为慷慨与豪爽。

(二)借助于主观情态与客观状态的不同视角

副词的义项不仅跟修饰的谓语动词密切相关,而且也跟主语的是否具有主观意识密切有关。比如“断然”与“截然”语义相近,但是实际是很不一样。《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的注释是:

“断然”(P326):(1)形容词,坚决、果断;(2)副词,断乎(绝对,多用于否定式)。

“截然”(P664):副词,界限分明地。

首先,义项(1)的“断然”是不是形容词?查阅北京大学语料库,共得到1374条例句,其中真正做定语的,主要是“断然措施”118条,“断然手段”1条,“断然的”作定语(修饰“态度、措施、手段、口气”等)46条,做谓语2条,合计147条。而做状语则有1127条,占总数的82%。形容词主要是做定语和谓语,也可以做状语。在做状语占压倒优势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把“断然”看作是副词,同时还承认有形容词兼类的存在。这是由使用概率决定的。反之,如果一个词,主要做定语和谓语,做状语只是少数,那就应该看作形容词,比如“漂亮”,也可以作状语,例如“漂亮地转身”,但那毕竟是少数,所以应该只看作形容词。此外,“截然”主要做状语,应该是副词,其实它也可以做定语,例如:截然的区别、截然的对错、截然的界限等等,共14条。显然首先也应该看作副词,少数是兼类形容词。

其次,我们发现“断然”与“截然”语义上有明显的对立。前者跟人的主观性有关,表示态度坚决,再引申为显示某种“必然属性”。

1.表示主观态度坚决、果断。修饰的动词主要有三类:

A.表态性动词:拒绝、否认、放弃、反对、驳斥、回答、表示、决定、做主、选择、认为、中止;

B.行动性动词:采取、行动、起义、处置;

C.分离性动词:离开、分开、拆开、隔开。

主语通常是人或人组成的社团。例如:

(1)陈独秀认为他当过旧军官,断然拒绝。

(2)哈塔米总统此前在达沃斯断然否认伊朗拥有核武器。

(3)叫我们断然处置。

(4)不过,疯牛病重现的威胁还是促使英国政府断然采取了这种“一刀切”的做法。

(5)我咬牙断然离开了这里。

(6)他断然把我们两人拆开。

有时主语不是人,是物,则往往属于拟人手法,好像有意志似的。例如:

(1)一道混凝土高墙将东耶路撒冷的阿布迪斯镇断然隔开,形成两个世界。

(2)所谓悲剧与喜剧在生活本来是一回事,无法断然割开。

2.表示“一定、必定”的必然性,经常跟判断动词或者形式动词组合;用于否定式表示“绝对”。同义词还有“断断、断断然、断乎、断断乎”,主要用于主观评论与判断(应归属于“评注性副词”)。

例如:

(1)这种刚建立起来的新型关系,如果得不到很好的维护,断然难以长久。

(2)要想阻止外流断然是不可能的。

(3)一包方便面断然是吃不饱的。

(4)这期限断然不能改变。

“截然”在北京大学语料库里有1572条例句,其中高频组合:截然不同1019条,截然相反267条,截然分开94条,截然对立54条,合计1434条,总计约为85%以上,剩下的组合主要是“分成、划开”等还不到100条。可见该词的语义倾向是显示“不同”与“对立”。

“截然”主要用于客观判断性的句子,与“断然”区别在于后者倾向于主观性判断,所以没有“断然相反”、“断然不同”的组合。有少数词语,两个副词似乎都可以与之组合,但是语义倾向显然有别。例如都可以修饰“分开”,“断然VP”强调主观性的“坚决、果断”,“截然VP”强调客观的“不同、无关”。例如:

(1)语言研究区分共时、历时是必要的,但二者实际上难以截然分开。

(2)我丝毫不主张要把所谓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截然分开。

(3)不过他们在艺术表现上却过分强调视觉反映和效果,将所见与所思断然分开。(4)现代化与非现代化不是一对断然分开的一项变量。

(三)借助于静态描述与动态变化的差异

我们对副词的释义往往比较关注静态的情况,而对动态的变化则缺乏一种敏感,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多元比较,在比较中寻找其差异与特点。①邵敬敏:《汉语语法的动态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30页。比如“悄然”,《现代汉语词典》(P1100)的释义是“形容寂静无声”。先观察实例:

(1)有的被歌声打动悄然放慢了脚步。

(2)当场付清钱款,带着这枚珍品悄然离去。

(3)凌晨2点,寒气逼人,不少转移群众已经悄然入睡。

(4)张庆伟悄然坐在后排。

例(1)的“放慢了脚步”与例(2)的“离去”不可能完全的寂静无声,显然,这里不是静态的描写,而是动态的自控,是主体人为的,有意识的控制,尽力不发出什么声响。“悄”的本义是指没有声音或者声音很低,可见不是真的“寂静无声”,而是人主观上有意掌控,尽量不发出声音。准确的解释应该是:“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举止行为,尽量避免发出响声,或者把声音控制得很低。”

如果用近义副词“静静地”进行替换,例(1)明显不行,例(2)-(4)似乎可以,但是这只是静态的描写,缺少了“悄然”的动态,两者的区别关键是一个描写“客观状态”,一个彰显“主观控制”。至于“默然”侧重于不说话、不发表意见。高频组合是“默然不语”“默然无语”。例如:

(5)总理听了,默然良久。

(6)罗昌仁默然戴好安全帽。(7)陈正兴默然离去。

因此,例(1)(3)(4)都不能换为“默然”。即使例(2)可以换成“默然”,意思也是不同的。试跟例(7)比较,就还会发现,同样是“离去”,一个强调不发出声响,一个侧重不发表意见。

“悄然”进一步引申为“低调地,不声张,不惊动他人,不造成影响”,也做“悄悄然”。例如:

(8)18年前,我曾经以私人身份悄然踏上中国土地。

(9)中国队外籍主教练——“银狐”哈里斯悄然现身晋江祖昌体育馆。

还可以移用到事物上,采用的是拟人手法,表示“不声不响、不造声势、没产生影响”。例如:

(10)冬去春来,一九九二年悄然而至。

(11)万千雨点也从空中悄然飘下。

(12)每年将约有200亿元的财富从存款者手中悄然流失。

(13)中国高校悄然出现不想就业一族。

对一些社会活动则侧重于“低调地、不声张地进行”。例如:

(14)一个海纳百川的国际人才港正在悄然形成。

(15)学术休假制在部分高校悄然推行。

(16)社会万象网络悄然进入中国年轻人的恋爱空间。

(17)宠物美容等“另类美容”也悄然走俏。

以上这些引申义的“悄然”当然更不能用“静静(地)”、“默然”来替换了。

(四)借助于语义褒贬倾向及其主体的属性

副词的语义常常有鲜明的褒贬感情倾向,但是,这里的情况相当复杂,往往跟描述对象的社会属性或自然属性相关。

1.有时一个副词无论搭配什么对象,语义倾向是一致的。例如“昂然”,又作“昂昂然”,主要是描写人的精神状态,挺胸抬头、信心百倍、无所畏惧的模样,明显褒义。最常用的搭配是:昂然屹立、昂然挺立、昂然矗立、昂然耸立,以及走向、行进等动词。例如:

(1)孙福明昂然走向了铜牌决战场。

(2)在深化改革的道路上昂然奋进。

也常常采用拟人手法,形容事物、草木等,也是褒义。例如:

(3)秋到草枯木凋,而松柏却昂然挺拔。

(4)姹紫嫣红的花草树木昂然走进千家万户,点缀着人间春色。(5)东海经济圈昂然崛起。

(6)海南的冬季瓜菜已昂然走上北方居民的餐桌。

2.也有些副词始终是贬义的,如“颓然”,形容无精打采、萎靡不振的样子。例如:

(1)黄昏以后,她心情沉重地颓然回家。

(2)这样轰轰烈烈地挥洒生命,终究也会有颓然败落。

即使形容对象是事物,也是拟人手法。表现出一副败落、衰亡的样子。例如:

(3)一面墙就这样颓然倒下。

(4)今年以来长江最大的一次洪峰挟着余威颓然东逝。

3.更多的情况是同一个副词,搭配对象不同就可能产生不同的语义倾向。比如“淡然”,表示不在意,不热衷,不放在心上,不当作一回事,也有重叠式“淡淡然”。在跟人的行为组合时,主要倾向褒义,形容人处理事情的一种比较超脱、不在意的神态。例如:

(1)于名于利,他就是这般淡然处之。

(2)他给人的是淡然一笑,但却是足以叩动心扉的。

(3)她平静而淡然地面对着这一切,默默地为着自己的目标而努力。(4)那些能够淡然面对死亡的老人是幸福的。

但是在修饰事件、情况时,引申为平平淡淡、不起波澜、没有引发热烈反响的情况,则倾向于贬义。例如:

(1)这项活动淡然告终实在令人遗憾。

(2)到80年代后半期,可乐型饮料已在饮料市场上淡然褪色。

淡然,当然也可以是形容词,做谓语或者定语,可以接受副词修饰。倾向于褒义或者中性,但是往往只是形容人的情态,没有贬义,这跟副词的用法是保持一致的。

(1)面对荣誉,她仍淡然平静。

(2)淡然的眸光如冰清的水,流向远方。

(3)浓烈的激愤之情化作了淡然的纯朴的叙述。

(4)病中的邓妈妈对个人生死看得十分淡然。

4.这样的区别大多表现在是修饰人还是修饰事物上面。但是,有的时候即使修饰的都是人,也因为其社会属性的不同而产生褒贬的对立。例如“傲然”是个多义副词,可能有三种语义倾向:多数是褒义的,也可能是中性的,少数是贬义的。这主要由语境,特别是由描述对象的社会属性决定。

A.褒义。形容人的坚强不屈、无所畏惧、独立不羁、挺拔自立的神态,这类用法是强势用法,出现频率最高。主要组合的动词是“挺立”“屹立”“独立”“宣布”等。例如:

(1)一群青年,傲然独立于思考者的行列之中。

(2)拥有这种精神的民族,才能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他每次走过外白渡桥都要傲然四顾,深深感到现在这片土地才是中国的。

(4)你大概就会像阿基米德那样,傲然向世人宣布:给我一个方法,我就能解释整个世界!如果修饰事物,尤其是植物或动物,往往倾向于褒义。这里显然也是拟人化的手法。例如:

(1)仅有几段城墙,依然耸立,傲然不动。

(2)102米高的铁塔在晨曦中傲然挺立。

(3)数九寒冬,青松翠竹,傲然挺立。

(4)神雕却退开两步,傲然昂立,侧首斜睨。

B.中性:骄傲地、不屑地、鹤立鸡群似的。往往用于客观描写,褒贬语义不明的情况。例如:

(1)罗马最有名望的年轻贵人们来求婚,她还是傲然拒绝了。

(2)那蓝衣少年皱了皱眉,背负着双手,傲然转过了头,他显然不屑和这些人为伍,是以也不愿争先。

(3)一位十分精干的、看上去还有些傲然的中年人首先站了起来。

C.贬义:形容自以为是,不可一世的丑态。这显然是描写敌人或者说话者鄙视的人,跟人与事物区别无关,而跟人的社会属性密切相关。例如:

(1)奥夫雷沙明明知道自己难逃一死,却仍然是一副傲然不可一世的模样。

(2)在舍利弗和目犍连的心中,就傲然地以为世界上没有比他们再聪明的人。

四、揭示意义相近用法相仿副词互换的制约条件

几个副词即使语义接近相仿,而且常常可以替换,其实还是有区别的。关键是需要仔细观察互换的条件制约。

例如“毅然”与“决然”。毅然,表示果断、勇敢而坚决,义无反顾地,褒义:~投笔从戎;~解职归田。决然,坚决地,毫不犹疑地,主要用于中性甚至于贬义:~冒险;~得不到读者的喜爱。然而《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却不尽如人意,而且还用了最犯忌的同义相释。

毅然:坚决地;毫不犹疑地。(《现代汉语词典》P1619)

决然:表示很坚决;毅然决然。(《现代汉语词典》P745)

毅然与决然,语义相近,都含有“坚决、毫不犹豫”义。毅然,更强调果断,体现动作主体的主观性,褒义。决然,强调坚决,中性,倾向于客观评价。所以,一般情况下,“毅然”似乎可以跟“决然”换用,语义差别不大。但是“毅然”有大义凛然的意味,主观褒义评价明显;而“决然”则只是表示坚决,没有这样明显的褒义,倾向于客观判断。例如(括号里的是可以替换的同义词):

(1)圣马丁襟怀坦白,为了避免分裂,毅然(决然)隐退。

(2)蒋碧薇为了追求爱情决然(毅然)抛弃富家小姐的生活,和徐悲鸿双双到法国去苦读。两词因为基本意义相近,“毅然”可以与“决然”一起连用。例如:

(3)毅然决然(*决然毅然)脱离家庭关系。

(4)毅然决然(*决然毅然)选择了绿色军营。

有趣的是,我们在北京大学CCL语料库里发现“毅然决然”214条,但是却找不到一条“决然毅然”的句例。这不仅说明,“毅然”是高频词语(2560条),而“决然”是个低频词语(仅仅373条);而且还显示,前者强调“心态”,后者突出“行为”,当然是心态决定行为,所以绝对不能颠倒使用“决然毅然”。

但是,大部分情况,“决然”不能换为“毅然”。这里有两种情况:

第一,主语不是人,只是某种情况,属于客观评述,只能用“决然”,不能用“毅然”。

(1)两种爱情决然(*毅然)不同,拼写岂能一样?

(2)决然(*毅然)得不到读者的喜爱。

第二,主语即使是人,如果那只是说话者的客观评述,只能用“决然”,不能用“毅然”。

(1)盖“傻大姐”早被邢夫人以“打死”相胁,决然(*毅然)不会扩散“绝密”消息。

(2)但是否真是作者本意和用心,依然不能决然(*毅然)断定。

(3)突然弯下腰,抓起一个女生吐在地上的麸子窝头,决然地(*毅然)吞下去。

(4)对于这样的采访目标决然(*毅然)不能放过。

反之,如果明显带有褒义的情况,一般应该使用“毅然”,而不宜用“决然”,或者起码说很少用“决然”。例如:

(1)工人代表毅然(决然?)冲进会场,宣布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

(2)爱国学生毅然(决然?)开始绝食,并向军政府提交抗议书。

至于跟“决定”“决议”“决心”等的组合,更只能是“毅然”,不能是“决然”。这不仅跟主观客观有关,还可能因为前后都出现“决”,因为音韵相同而相冲。例如:

(3)后来不顾父母反对毅然(*决然)决定学习汉语。

(4)他毅然(*决然)下定决心,为群众兴教办学。

可见,“毅然”有大义凛然的意味,褒义明显;而“决然”则只是表示坚决,没有这样明显的褒义,只是中性,甚至于有时偏向贬义。

总之,要提升副词释义的精准度,在原则与方法上特别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第一,研究手段的现代化,必须借助于大型语料库的语料,并进行穷尽性的考察,尤其要高度关注副词的“高频组合”,借以揭示表层义与深层义、外围义与核心义、基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

第二,研究方法的科学化,在区别近义副词或者对若干义项进行辨析时,需要特别重视组合框架的功能,借助于组合成分的语义特征、主观情态与客观状态的不同视角、静态描述与动态变化的差异,以及褒贬倾向及其对象的属性,以提升释义的精准度。

第三,重点揭示语义相近用法相仿的副词可替换与不可替换的条件制约,特别是近义词群有时似乎可以替换,但是这绝对不是随意的,揭示其制约条件是关键问题。

第四,比较是一种最基本的方法,要特别注意多元比较,涉及近义比较、同类比较、搭配比较、语境比较、功能比较以及认知比较等等。

[责任编辑 闫月珍 责任校对 李晶晶]

【法学】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汉语虚词词典编撰的方法论探讨及其实践》(批准号:12BYY101)。

[作者简介]邵敬敏(1944—),男,浙江宁波人,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主攻现代汉语语法。

[收稿日期]2015 -10 -26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5072(2016)01 -000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