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看“三美”

2016-11-26 04:41熊英巧
长江丛刊 2016年26期
关键词:再别康桥康桥波光

熊英巧

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看“三美”

熊英巧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徐志摩是一位具有杰出贡献的诗人,一生中创作了许多家喻户晓的诗歌,其中以《再别康桥》为最有影响。《再别康桥》以其优美的画境,音乐话的语言和严谨的结构,融“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于一体,展示了无与伦比的形式之美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徐志摩 再别康桥 三美

新月社成立于1923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巨大的文学社团之一,该社团以探索新诗创作和新诗理论为主,主要成员包括胡适、梁实秋、徐志摩、闻一多。因为它拥有徐志摩、闻一多等一大批有才华的诗人,又以提倡格律诗而独树一帜,造就了现代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诗派”或“格律诗派” ,而徐志摩是该派当之无愧的话旗手,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要一提起新月派,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徐志摩。

康桥就是剑桥,是著名的英国剑桥大学的所在地。1920年至1922年,诗人徐志摩曾游学于此。在剑桥大学的两年,他接受了西方教育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熏陶。这一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康桥开启了徐志摩诗人的情怀。这也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景色怡人的康河岸连,他常常葱绿的草坪上望着星星,或者看书,又或者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此外,这里还珍藏着他刻骨铭心的恋情。在康桥,徐志摩认识了“集才女、美貌、气质于一身”的林徽因,并且很快喜欢上了她,但终究他与她在康桥擦肩而过,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林徽因。在赶往林徽因的一个讲座途中诗人遇难了,可见诗人对林徽因的用情至深。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徐志摩诗人的性灵,唤醒了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在回国的南中国海上写下了这首传世佳作——《再别康桥》!这首诗是抒写作者心情与自然之美的短诗,诗人崇尚、赞美自然。诗中景物描写真实自然,可见康桥在诗人心中记忆极深。《再别康桥》是一部追求自由、民主,追求美与爱的交响乐,也是一首理想幻灭后的惆怅低徊之曲。

为新月社诗歌理论做出最重要贡献的闻一多曾系统地提出了新格律诗的理论,认为诗是“做”出来的,主张戴着格律的脚镣跳舞,在其《诗的格律》一文中系统地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徐志摩以其轻灵飘逸,幽婉洒脱的诗独树一帜。在他的诗歌作品当中,融合了中外诗艺,种“纯真的诗感”的同时,出现了很多集“三美”于一身的佳作。《再别康桥》是最好的体现。

一、绘画美

绘画和诗自古以来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古人常说,“画是无言诗,诗是有声画”,而给画作题诗也是中国文人的一大爱好。绘画最基本的要素就是色彩和光线,而诗也能够通过对语言的精心锤炼将一幅精彩的画面呈现出来,这就是所谓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这样的诗歌才能带给读者丰富的审美享受。《再别康桥》,就给我们呈现了一幅流光溢彩、气韵生动的画面。

(一)色彩丰富,光线层次感强

在作品当中,诗人有意识地采用了很多表达色彩的词汇。“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在这一句中,虽然没有明白地写出云彩的颜色,但是,读者却能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赋予云彩以自己心目中独有的那份美丽。“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柳树原本是青色的,但在金色的夕阳的照耀和河水的映衬下,柳树似乎也镀上了一层金,显现着柔和的金色;新娘的着装是红色的,在夕阳中,红色被染上了一层金光,色彩非常柔和而又炫丽。“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绿色的青荇和水草在油油的水底随风摇摆。“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那榆荫下的一潭清泉,不是透明见底的,而是像彩虹一样七彩缤纷,把七种颜色揉碎、融合在一起,这是多么的富于想像,给人视觉上的冲击绝不亚于一幅浓墨重彩的风景画,极具赏心悦目之感。

(二)画面富有立体感

(1)从上到下,层次分明。综观全诗,诗人应该是伫立在桥边,“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一句写的是天空;“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描写的是水边的景物;“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这是水面;“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由水面而转到水底。从天上的云彩到河畔的金柳,再到水面的波光、水底的青荇,这背后隐藏着的正好是诗人的视线的由上而下的变化,非常自然。

(2)从实到虚,丰腴灵动。“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这些都是可观可感的东西,而在“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一句中,诗人进入了一个现实和梦境交汇的境界。真的不是清泉吗?不,正是清泉。然而,在诗人的感受中,那已经不再仅仅是清泉了,而更多的是承载着彩虹似的梦的世界。现实和梦境就这样天衣无缝地交织在了一起。

(3)赋予生命,活力动感。作者通过极具动作性而同时又非常柔和的词汇成,使得整幅画栩栩如生。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动词的使用,使每一幅画都很生动。

要言之,诗人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色彩鲜明的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出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但几乎每节都可以勾勒出一副流光溢彩的画面。如挥手作别向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立在康河边上随风摇摆,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摇摆着述说着什么。同时,诗人还通过使用很多动作性很强的词语,使每一幅画面都栩栩如生。

二、音乐美

与其说《再别康桥》是一首诗,不如说他是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所谓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指音乐朗朗上口,错落有致,富有旋律感和韵律感。

作为新月社的代表,徐志摩赞同闻一多关于新诗的“三美”主张,而在诗的音乐美上,他又有自己的独创性,因受西方教育影响,他的诗融合了中西方艺术,节奏整齐,押韵和谐,他又强调音节的波动性,注意完整的音乐旋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节奏鲜明流畅

音乐美主要是针对节奏而言,节奏是由音节有规律的重复所形成的。《再别康桥》一共七节,第一节有四行,每一行诗基本上都是由三个音组组成,其中的音组再由两至三个音节构成,音节抑扬顿挫,声调蜿蜒盘旋,既严谨又别具一格,节奏感强烈,构成一支完整的乐曲。优美恬静。诗人把节奏看作诗在的生命。诗的最后一节可按意群作如下划分:“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每一句之间的停顿是大致相等的,使整首诗节奏感整体一致。

(二)韵律自然和谐

该诗韵式上来严守二、四押韵。每两行押一韵,每一节又换新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追求旋律感和音节的波动,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着,韵律也在其中娓娓道来,造成了一种跌宕起伏的音韵美。在读者有韵律有节奏的吟唱中,诗中丰富的意境、诗人复杂的愁绪也在变化、扩散开来。

(三)声调回环复沓

诗的开头:“轻轻地,我走了”;诗的结尾:“悄悄地,我走了”,开头和结尾采用重叠、复沓的手法,节奏相同,意思相似,构成头尾呼应的结构形式,加强了诗的节奏感,增强了诗的音乐性,给人一种美的感受。

总之,《再别康桥》把“音乐美”发挥到极致,其语言节奏鲜明,韵律十足,给人以独特的审美快感。从押韵上来看,诗歌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在体现节奏的同时,又让人体会到音节的和谐。在反复的吟唱中,优美与伤感交相涌动。

三、建筑美

建筑美指诗的形体结构的美感。整齐中有变化,变化中有规律;每节四行,首尾呼应。

从结构上来看这首诗。全诗共分七节,每节有四句。每节描写一个意境,节与节之间也是相互联系,承上启下的。以第二、第三节为例。“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第二节中,前两句诗人描绘了一幅这样的意境:夕阳西下,河畔的青柳倒映在水面上,在夕阳的照射下,青柳都镀上了一层金,变成了金柳,熠熠生辉。后两句采用逐层递进深化情感,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第三节则承第二节所写的“波光里的艳影”来写“水底的清荇”。可见句子之间、诗节之间的环环相扣。诗人非常重视诗行本身的美感作用。他的诗作很考究诗歌的外形整齐。

在结构的建构上,《再别康桥》以严谨而出彩。全诗一共七节,每四行一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字数相近,整齐划一,回环呼应。

《再别康桥》以其优美的画境,音乐话的语言和严谨的结构,向我们展示了它独特的艺术魅力。诗行整齐、一致的建筑美,色彩绚丽的绘画美,和节奏和谐、声调回环往复的音乐美,使得诗歌的形式与内容达到了完美的结合,也使得《再别康桥》成为最能显示诗人徐志摩的才情和个性的一首诗,使得《再别康桥》成了二十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

[1]韩石山.徐志摩传[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2]闵建国.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的婚恋与创作[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3]韩石山,伍渔.徐志摩评说八十年[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4] http://baike.baidu.com/view/14176.htm#8,2008(9):8.

[5]http://iask.sina.com.cn/b/10819779.html,2008(9):8.

(作者单位:1.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熊英巧(1986-),女,汉族,江西南昌人,学士,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3级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方向)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课程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再别康桥康桥波光
林春姣
庾雪水彩画作品
岷江
波光之下In Orbit
再别的岂止是康桥
青草更青处——《再别康桥》赏析
论述《再别康桥》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论《再别康桥》诗歌意境美
投入细腻的情感诵读诗歌
放手让孩子撞南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