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工类院校残疾大学生就业路径探析

2016-11-26 04:02:57加春阳
长江丛刊 2016年25期
关键词:轻工残疾用工

加春阳

轻工类院校残疾大学生就业路径探析

加春阳

轻工类院校残疾大学生作为一类特殊的就业群体,如何让残疾大学生突破自我的心理和生理障碍找到合适的工作,是高校就业工作人员一项异常重要的任务,通过构建“四位一体”的就业帮扶体系,探讨轻工类院校残疾大学生的就业路径,对实现劳动者公平就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残疾大学生 就业 公平

一、原因及现状

轻工类院校主要服务生活消费品工业部门,这一产业主体范围广、数量多、用工多。我国从2003年制定《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放宽了对患疾病或生理缺陷学生的录取要求。残疾大学生占我国残疾人群体的0.2%[1],以我所在的学校为例,我一年指导就业学生378名,其中残疾学生就有2名。这部分学生的就业备受社会的关注,这不仅是高校教育的责任,更是衡量国家和社会文明进步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残疾大学生作为弱势群体,他们的就业状况不甚乐观,主要表现为:第一,一次性求职成功率和普通大学毕业生有很大的差距,存在就业自卑感;第二,用人单位不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考虑用工情况,录用条件近乎苛刻;第三,对残疾大学生的工资待遇不能按照同工同酬,而且没有专门的办公设施;第四,不能按照专业所学安排相应的工作岗位;第五,职业的稳定性差,经常处于“备胎”角色[2]。如此,怎样帮助残疾大学生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一份工作,是摆在就业工作人员面前一项艰巨的任务。

二、建立“四位一体”的残疾大学生就业路径

(一)制定残疾大学生就业政策,实现公平的用工市场用工机制

残疾大学生就业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规范用工市场的准入机制,使他们能够和普通劳动者一样能够自由选择职业,消除企业的用工歧视和不公平待遇,国家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来保证他们的利益得到认可和保护。2009年5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高校要做好残疾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对高校残疾大学生进行重点扶持,确保高校残疾毕业生能够在政策的支持下顺利就业。随后,各省市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确保残疾大学就业的各种优惠政策,完善了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政策措施,为用人单位选择、培养并推荐符合用工要求的残疾人,指导用人单位为残疾人开发并安排适宜的工作岗位。

(二)学校要平等选才、优化残疾大学生就业的课程体系

在服务大学生就业的院校里面,轻工类高校的一个重要的优势就是培养的学生有很大的市场需求量,随着社会物质资料的丰富,越来越多的轻工人才在生活消费品市场贡献自己的力量,轻工类的企业对残疾大学生的包容性也是最强的,残疾大学生走出校门之后有很大的就业灵活性。但是,我们要看到,残疾学生由于身体上的缺陷,在完成学业的过程中付出了比正常人更多的汗水和辛勤劳动,就业对他们而言,不仅是获得一份可以自食其力的工作,更多的是获得回报社会、奉献社会的机会。

高校应该针对残疾大学生特殊情况,在学生的录用上平等对待,不能因为学生的残疾问题剥夺学生的大学梦。在课程的设置上应专门开设针对残疾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有关就业指导的课程,并且根据其特点制定多样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方案,为残疾大学生建立各种就业基地,为他们的就业提供一个稳定“有效的通道”。

(三)残疾大学生要树立乐观的人生态度,注重自身素质的提升

残疾大学生和普通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来自内心的自卑情绪,自卑是对自己的目前的情况认识不准,但有过度担心自身的生理缺陷给用人单位留下的负面印象,多数残疾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和普通学生进行比较,使得原本比较出色的就业素质陷入“不战而败”的境地。如此,残疾大学生就业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树立乐观的人生态度,摆脱自卑等心理带来的负面的影响,不断提升就业能力,从求职能力、团队能力、创新能力、个性特质等几个方面进行修炼,加强诸如英语、计算机、普通话、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和练习。

(四)企业应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吸纳残疾大学生到企业工作

企业作为重要的市场主体,工人的劳动力只有经过生产劳动才能为社会创造财富。在企业用工上不能简单地认为残疾人一无是处,应把残疾人作为劳动者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尊重他们的社会价值,把接受残疾大学生到企业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责任与企业伦理,体现在企业的文化当中。企业应每年接受一定量的残疾大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可以使残疾学生提前进入实践环节,提早认知岗位要求,熟悉工作过程,为残疾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及以后就业打好基础。各地的商业联盟和就业服务部门应该定期举办残疾学生专场招聘会,让有意愿招聘残疾大学生的企业能够按照国家的规定和要求招聘适度的残疾大学生到企业去工作。有条件的企业应该加强和学校的合作,采取定向培养的方式,将企业内部的残疾工人送到大学进行深造,同时学校可以将残疾大学生定向输送到企业去工作,既解决企业用工难的问题,也实现了企业、学校、学生的资源互补。

[1]王娅萍.探析残疾大学生就业之困境与对策.法制与社会,2008(07).

[2]张建,况成秀,王少林.关于促进残疾大学生就业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7).

(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文理学院)

猜你喜欢
轻工残疾用工
以“灵活用工”破解用工荒是有益尝试
公民与法治(2022年3期)2022-07-29 00:57:08
“用工难”困扰西部地区:费力气招人 干一个月走人
今日农业(2019年16期)2019-01-03 11:39:20
轻工指数
消费导刊(2017年14期)2017-09-15 03:08:21
轻工会议
消费导刊(2017年14期)2017-09-15 03:08:20
轻工会议
消费导刊(2017年6期)2017-06-22 14:22:21
轻工指数
消费导刊(2017年6期)2017-06-22 14:22:21
儿子签了『用工合同』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中国卫生(2014年6期)2014-11-10 02:30:50
多方联手为残疾青年办实事
中国火炬(2013年5期)2013-07-25 09:51:52
政企联手应对“用工荒”困境 推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