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联理论看《围城》中模糊语的翻译

2016-11-26 04:02:57
长江丛刊 2016年25期
关键词:围城原著译者

张 云

从关联理论看《围城》中模糊语的翻译

张 云

从本质上来讲,翻译是一种双轮的跨语言文化活动,即“原著作者——译者——读者”,其中译者处于中间位置,扮演着交际者与接受者的双重身份。本文以钱钟书的《围城》英译本为例,根据Ernst-August Gutt的“关联理论”,对《围城》中的模糊语翻译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从而将更适合原著的译文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关联理论 《围城》 模糊语 翻译

一、前言

近年来,关联理论中的翻译观越来越受到译界学者的重视,“模糊语言学”明确提出人类的思维和语言都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并使翻译工作受到大量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本文以文学作品《围城》为例,在Gutt“关联理论”的指导下,对相关模糊语的翻译进行深入分析,同时也对模糊语的翻译策略进行全面探讨,以期促进翻译工作的开展。

二、模糊语翻译的核心问题

模糊语翻译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于:使学者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感知作品的艺术审美和文学意境,而非简单的语言复制,其关键是传达与原著相一致的艺术形象和审美效果。这要求译者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具体的语境,最大程度上地将原著的艺术价值展现出来。因此,在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在结合不同的语境,重视模糊语的翻译问题,把握好原著的风格与基调,从而实现语言的对等。

三、关联理论相关概述

1986年,法国学者斯波伯(Sрerber)和英国学者威尔逊(Wilson)共同提出“关联理论”,并且合作出版了《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之后,Gutt在继承斯波伯和威尔逊“关联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关联理论应用于翻译领域中,出版专著《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并由此提出“关联理论中的翻译观”。翻译的本质是一种双重昭示,也是一类双轮跨交际活动。具体而言,原著作者和译者是首轮活动的主要对象,其中原著作者扮演交际者身份,而译者扮演接受者身份;译者和读者是第二轮交际的主要对象,其中译者扮演交际者,而读者扮演接受者。由此可见,译者在实际翻译过程中扮演双重角色;在双轮跨语言交际中,关联性是其根本保障。

四、关联理论指导下的《围城》模糊语翻译实例论证

本文结合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分析英文版《Fortress Вesieged》中的典型案例,从语音、词汇、文化等诸多方面探讨中英转文转换中的模糊语翻译,从而进一步深化翻译策略。

(一)语音层面的关联

在语音层面,中英文存在较大的差别,而文学作品中的音效模糊具有重要的表达意义,比如双关等修辞手法。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将这些音效的特殊意义表达出来,这就要求译者需充分了解模糊修辞,关注中英文的语音差异性。

原文:张先生道:“德国货总比不上美国货呀,什么博士!”

译文:Mr.Zhang said, “German goods don’t measure uр Аmerican ones. Some doctor!”

上述例子中,中英文音效具有模糊性。原文中“什么博士”实际上是张先生的一种抱怨不满,包含感叹的语气。而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什么”与“some”在音效上也较为相近,同时也表达出原文的言外之意,进而更好地将模糊语翻译出来。

(二)词汇层面的关联

词汇是构成语言写作的基本单位。因此,在词汇选择和搭配过程中,译者要遵循关联理论原则,运用一些适当的模糊词汇,增加作品的艺术审美价值。

原文:“这是你那位先生故作奇论,你就喜欢那一套。”

译文:“You’re just рurрosely sрouting weird ideas. You like that sort of thing.

在这个例子中,原作者由于受习惯用语的影响,在词汇选择上将“你”替换成“你那”,这也是词汇模糊的一种用法,译者善用关联理论,直接处理成“you”,既兼顾语境,又考虑西方人的表达习惯。加之“something of that” 一词的模糊翻译也符合人们的交际习惯,委婉地表达出对事情的看法,遵循交际用语的实际表达。

(三)文化层面的关联

不同的民族或地区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化,并在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不断融合其他文化元素,但各自的文化特征仍然显著。在文学作品中,不同的语言表达蕴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在长篇小说《围城》中,作者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悟和体验,作品中出现很多与文化相关的意象和习惯用语等,倘若不能将这些模糊语翻译实现文化关联,例如将“空城计”翻译成“emрty-town bluff”,了解中国文化的人对“空城计”都有所了解,但直译成英文后,由于不同文化的熏陶和影响,读者必然理解起来比较吃力。

五、结语

综述所述,关联理论在模糊语翻译中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既忠实原文,同时又要兼顾不同文化背景下,结合译文的具体情况,采用正确的翻译策略,运用不同的语言交际明示手段,从而更好地创造出真实的文化语境,实现模糊语翻译的最佳关联。

[1]陈昕炜.跨文化翻译中的关联理论应用——以钱钟书《围城》中英翻译为例[J].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01).

[2]张建森.文学作品中的语用模糊及其翻译——以《围城》英译本为例[J].文化学刊,2015(08).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

张云(1980-),女,安徽宿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教学、二语习得。

猜你喜欢
围城原著译者
读原著学英语(三)
英语世界(2023年11期)2023-11-17 09:25:06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漂流瓶
《围城》围住的从来都是心
井冈教育(2020年6期)2020-12-14 03:04:40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5:38
拔牙
“围城”内外
海峡姐妹(2018年2期)2018-04-12 07:13:27
水家乡
连环画报(2016年6期)2016-06-16 06:09:08
“围城”之战
小主人报(2016年5期)2016-02-28 20:48:02
《谜城》:走出自我的围城
电影故事(2015年30期)2015-02-27 09: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