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 笑
抗日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研究
谭 笑
抗日战争时期的根据地建设对抗战胜利具有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同时也为我党建立政权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历史经验,直至今日,抗日革命根据地建设过程中的诸多理论,仍启迪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是抗日革命根据地建设的三个重要方面,本文将集中对抗日革命根据地的文化建设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其建设规律、特征以及经验,使其对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挥指导作用。
抗日战争 文化建设 历史经验
抗日根据地,通常指的是1937年抗战爆发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这段时期所建立的包括中国在内,直至整个亚洲国家用来反抗日本占领军统治的根据地。
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经济建设以及文化建设是抗日根据地生存、发展并参加抗日战争夺取胜利的保障,不论是政权机构在人员分配上的“三三制”原则还是建立并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举措,以及经济政策上主张积极发展工业、农业的生产和商品流通,切实保护工商业,以及本文所主要论述的包括整风运动在内的根据地文化建设,均为抗日根据地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文化建设来说,它不仅提高了抗日革命根据地民众的素质,而且还通过文化思想凝聚了抗日力量,使根据地的文化成就为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文化事业及教育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首先,在政权上,抗日根据地建立了民主政权,在三三制的基础上加强普选制、竞选制,赋予人民最大的政治参与权力与监督权力,同时做到精兵简政,严惩贪污腐败,加强法制建设。
其次,在经济建设上,自力更生、发展经济、保证供给、公私兼顾等方针政策,有效克服了根据地所面临的经济困难,使抗战物质资源供给得到了充分的保障,改善了民众及抗日军队的生活条件,为抗战胜利的取得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最后,各个抗日根据地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有效解决了根据地由于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捷所导致的对外联络较少、文化落后的问题,使根据地的军民文化程度普遍提高,以抗日知识分子为主导力量,工农群众、广大官兵配合参与的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为我党培育了一支具有革命文化水准的抗日队伍,落后的文化为先进的文化所取代、封建迷信为科学所取代、旧文化为新文化所取代,这不仅仅是根据地文化建设的繁荣与胜利,也影响了整个民族文化的建设,培育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品质,为当代中国民族文化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抗日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的时代及社会背景
抗日革命根据地的文化建设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这一政权不仅要在军队和民众中具有一定的威信,同时还必须具备合法化身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革命根据地自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后,就取得了具有领导权的合法政府地位,因此,也就具备了相应的号召力,大批进步文艺工作者、爱国知识分子奔赴抗日革命根据地,为政府效力,使根据地文化建设有了充分的人才保障。
除根据地政府的保障及有力的人才支持,革命根据地日益发展的经济建设,也需要文化建设作为精神支撑。更为重要的是,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离不开文化带来的舆论力量,利用文化建设来宣传革命思想,才能使抗日根据地的抗战力量被凝聚起来,进而巩固并发展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二)抗日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的历程
抗日革命根据地的文化建设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经验,这样才能够摆脱不成熟的文化建设模式和弊端,建立起真正适应革命根据地生产、生活,与政权主张相统一,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为革命服务的文化体系。
在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初期,脱离实际、教条主义、文化与群众脱节是其主要面临的问题,这同知识分子刚刚从较为发达的文化地区来到延安的诸多不适应密切相关。首先,生活条件、生活环境的不适应使知识分子无法深入了解当地的自然情况,而社会人文环境的不适应则使知识分子同人民群众之间产生较大差距,在创作上无法根植于群众,出现形式主义、教条主义、文学及文艺作品内容空洞、缺乏大众化精神的弊端。在这一时期,革命根据地的文化建设很难取得较大的成效,一些距离人民群众较远的高雅艺术频繁登上根据地文艺舞台,无法获得群众的青睐,更无法取得与群众之间的共鸣。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同时也为了使革命根据地的文化建设满足经济发展及抗日思想统一战线的需要,1942年5月,毛泽东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十分明确、精辟地指出了当下文艺工作、文化工作所出现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希望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要面对现实生活,扎根于实际,与群众密切相连,为最广泛的人民群众服务。而毛泽东的这次讲话精神则和延安整风运动关联密切,同时也是在整风运动结束了长期以来存在于党内的左倾教条主义思想以及本本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展开的文化建设方向的修正。
至此,文化工作者开始向基层发展,深入群众、深入革命部队,与群众及战事的紧密联系使文化工作者获得了充分的创作动力及创作源泉:在内容上,涌现出了一系列描写工农生活、群众生活、革命生活的经典作品,根据地文化建设在真正意义上走上了革命化、群众化、大众化的道路。在形式上,戏剧、文学、话剧、歌剧等文化形式为了与民众、与革命相结合,在形式上做了一定程度的改变,新歌剧、秧歌剧等富有民族革命风格的文化样式被创造出来,与恰当的文化内容相结合,获得了广泛的群众支持。
伴随着文化工作者与群众之间联系的日益紧密,根据地文化建设也日趋走向成熟,文化工作者甚至开始同人民群众一起创作文化艺术作品,人民群众也逐渐掌握了各类艺术形式的创作方法,真正意义上与根据地文化建设密切结合,使根据地文化建设向前推进,达到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涌现出大量的优秀根据地文化建设成果,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家庄的变迁》,田间的《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等,均为人民群众创作出的优秀作品。
由脱离群众到贴近群众,再到与人民群众一同创作文化艺术作品,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走过了艰难而富有成效的历程,其创作经验、创作成果均为当下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供了借鉴依据。
(一)文化建设各项任务均有显著成效
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的最显著特征是全面开花,多元化建设,且在各个文化领域均取得了成效。
其中,教育建设专门针对抗战根据地实际情况,开设专业化院校,与战事密切关联,同时重视每一个人的受教育机会,从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到群众教育、干部教育以及特殊教育,面面俱到。对此,1937年4月,陕甘宁边区颁布《关于群众的文化教育建设草案》,草案中有这样的规定:“把广大人民群众从文盲中解放出来,普遍地进行普及教育,使特区每个人享有受教育的机会。”[1]
根据地的新闻、编辑、出版等舆论建设也不甘落后,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我党十分重视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舆论宣传,因此,抗日根据地的新闻、编辑及出版事业有了很大的进展。报纸《新中华报》、《解放日报》等及时报道战争进程,杂志《解放周刊》、《共产党人》等及时宣传我党的抗日理念及抗战主张,在出版方面,1941年,中共中央出版发行部改为中共中央出版局,专门负责报纸、书籍的出版工作,同时延安解放出版社、新华书店等机构建立。[2]上述文化建设成就不仅宣传了抗日救国的理念,而且还达到了充分普及根据地军民文化知识、丰富军民文化生活的目的。
根据地文化建设中的文学、艺术领域,成果尤为突出。小说、音乐、戏剧、戏曲等艺术样式均出现了诸多优秀作品。文艺社团的成立则是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兴盛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社团不仅丰富了抗日根据地的文化生活,而且还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凝聚力。
(二)根据地文化建设重视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经过一系列理论指导与实践的不断磨合,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才最终确立了为人民服务、为抗战服务的实用性文化建设方向,这与全面抗战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在这种背景下,什么样的文化能够马上为广大人民运用起来支持抗战,什么样的文化就应该尽快在根据地建立起来。例如在根据地文化建设过程中,简单化的文化运动是其建设文化的主要模式,正由于文化运动的便捷、快速、时效性强,才能够适应当时不断变化的抗日环境,进而取得较好的抗日效果。这种特殊时期的特殊文化建设方式,在当下尽管并不适用,但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相结合的产物,也进一步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地域化的重要性。
(三)根据地文化建设发扬了党的领导性与群众的主体性
根据地文化建设的特征还包括了对党的领导性与群众主体性的兼顾。从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性角度来看,可以看出党对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党力图用思想武装抗日精神,使文化建设发挥凝聚作用,从真正意义上建立军队、政权、思想文化上的党的绝对领导及武装。这也表明了我党开始全方位、多元化地考虑抗战革命所面临的问题,在延安创办各类学校以营造全党学习、读书的文化氛围,是我党十分重视文化领导权及文化建设意识的标志,也正因为此,根据地的文化建设才能保持群众性与先进性,同时愈加繁荣。
从群众的主体性来看,根据地文化建设鼓舞了军民抗日的信心,激发了根据地各界的抗日力量,同时培养了一大批先进的抗日人才,使民众和知识分子紧密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丰富的属于人民群众的文化成果,甚至对当下的群众文化创作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四)根据地文化建设对全国抗日力量起到了启蒙作用
抗日革命根据地的文化建设,对于全国人民来讲,具有指导意义与示范作用,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涌现出的文化思潮、文化作品、文化领袖人物等,均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这有利于增强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提升全民族人民的抗战觉悟、推动全民族抗战力量的启蒙进程。[3]尤其是与根据地地方文化形式结合的戏剧、音乐、文学等大众化的、易于人民群众接受的文化建设成果,更能够广泛地宣传抗日主张,使全国人民饱满的爱国热情被激发出来,产生民族危亡意识。
当下,文化建设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举措之一,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需要保持步调的一致性。文化的建设不仅仅关乎文化本身,同时也关系到是否能够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健康的精神动力支持。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为当下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和启迪,有效利用当下良好的文化建设环境,学习历史经验教训,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所在。
[1]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抗日战争史(中卷)[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225~226.
[2]沙健孙.中国共产党通史(第四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323~326.
[3]张志忠.对抗日民主根据地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晋阳学刊,2010(7).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本文系中国传媒大学廉政中心项目资助课题《抗日革命根据地廉政文化建设研究》研究成果。
谭笑(1978-),男,湖南长沙人,博士研究生,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政治理论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