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搭建在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桥梁
——读沈洋长篇小说《万物生》

2016-11-26 02:29刘仁普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2016年1期
关键词:文雅万物作家

◎刘仁普

一座搭建在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桥梁
——读沈洋长篇小说《万物生》

◎刘仁普

在现代中国,从鲁迅开始,众多作家频频的将乡土中国移向纸页,以一种不可阻挡的姿势推动着文学向前发展,俨然成了现代中国文学的主流。时至今日,中国文坛里写乡土文学的作家已经举不胜举。所以,今天的作家面临的不是写什么的问题,而是怎么去写的问题。很显然,昭通作家沈洋已经找到了这个问题,并以一部长篇小说《万物生》实施了这个问题。在新时期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农民还处于茫然、徘徊、尴尬的境地,是在农村寻出路还是继续进城务工,成为他们最大的矛盾。《万物生》在晨曦中呈现的新农村建设中最真实的农民表情无疑给了他们最大的安慰。

《万物生》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也是一部乡土小说,而乡土小说作为一门艺术要承担的责任,就是要紧跟时代步伐去呈现农民命运的种种真相。这种呈现不是去审视、评判他们的命运,而是要与他们站在一起,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分子,体会他们所体会到的。沈洋应该说是一个已经意识到了这点的作家,在《万物生》还未问世之前,他曾在云南昭通一个叫三甲村的地方与当地的农民一起寻找他们的出路,引导性地帮助他们在当下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展。所以,读者和评论家看到《万物生》里的农民身边随时都站着一个新农村工作队队长文雅琪。在新农村建设中,工作队代表文雅琪显然是沈洋的最大贡献。多年来,知识分子作家书写乡土题材的不少,但他们一贯以知识分子的怀乡情结和农民的精神层面去审视和评判农民和农村的面貌,一旦涉入到农民和农村日常生活的细节,因缺乏农村生活的实质往往都会以高超的写作技巧覆盖。可以说,在思想上他们远远胜过一般作家,但在细节描写上是缺席的。如闰土看到的老爷永远高高在上,而苹果村的乡亲们看到的却是与他们成天打成一片的文雅琪。这些都源于作家沈洋自身,沈洋本身就是昭通大山包的一个农民,只因勤奋读书考取学校参加了工作。但他与农民、农村共同的思想感情是长期在共同的经济基础之上毫不勉强自然产生的。所以,沈洋给读者、评论家们看到的《万物生》才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在场感。

小说一开始就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了主人公文雅琪的职业、专业、爱好和性格。“她不是一门心思想当官的人,一心想到基层去锻炼,回来好捞个副处级啥的。现在当个农技科科长她都嫌烦。”用她的话说:“我不过是一个苹果栽培技术员,一个文艺女青年,可不要拿我当牲口用哈,你们一点不懂得怜香惜玉。”就是因为这样一个没有心机,即将上任新农村建设工作队队长的女孩,人们一下子就记住了她。当高局长告知文雅琪想安排她去镇上担任新农村工作队队长,挂职村常务书记的想法后,心情高兴?悲伤?似乎都不是。她心知肚明在其位,谋其职的种种复杂关系。当她怀着一颗心烦意乱的心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将高局长的意思向父亲汇报后,在听了父亲的开导和去鹤镇的苹果村的想法后,心中豁然开朗了许多,最后在高局长的帮助下,文雅琪如愿以偿到了苹果村。

文雅琪之所以很高兴去苹果村,小说已经交代得很清楚,那是祖父、父亲生活、工作和自己出生的地方。她对这个地方有着很深的感情。然而,对于苹果村的农民来说,这些年耕田种地和苹果经济的不景气,已经在他们的灵魂里形成了一道暗影,在他们看来致富发家已经不能靠耕田种地和苹果经济了。文雅琪要在这样的地方开展工作,无疑肩上的担子是沉重的。

《万物生》里的小说载体是帮助农民转型升级苹果种植从而使他们达到发家致富的目的,围绕这个主题,作家在文本中精心设计了几对矛盾冲突,比较明显的有主人公文雅琪与镇领导之间的冲突,文雅琪与村领导和农民们之间的冲突,文雅琪与她的队员们之间的冲突,宗官员与宗泽父子之间的冲突,镇领导与村领导之间的冲突,村领导与村领导之间的冲突,以及村领导与农民之间的冲突。这些冲突带动故事向前发展,让读者层层揭开小说的面纱,使人们了解到新农村建设中的艰辛历程,使人们了解到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农村背景,也使人们了解到新农村建设中农民要真正走上富裕道路的根本所在。同样,这些冲突也是主人公文雅琪在开展工作中必须要处理和解决好的问题。

文雅琪对于农村,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个过客。但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分子,农村文化和农村背景是她工作中必跨的门槛,虽然之前也听父亲说过,但从未真正地参与其中,所以,她初来乍到的淡淡陌生和局促是她自己城市身份的使然。显然,文雅琪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她在工作中却不动声色地与农民打成了一片。我想,这与小说《万物生》的基调有关,与主人公文雅琪的视角有关,与作家的农民情结有关。作家在文雅琪的城市身份与农民关系上着笔不多,并没有刻意地去陈述,但文雅琪的城市身份在读者的眼中是显而易见的,由此可见作家沈洋在构思小说方面的独到之处。

小说《万物生》里除了新农村建设中苹果种植转型升级帮助农民致富这条主线外,文雅琪与宗泽之间的爱情也是小说推动故事发展的一条重线,作家将这条线设置在文雅琪还未就位鹤镇之前,由镇党委书记冯建国向副镇长宗泽玩笑式地引出,在读者的心灵上打上了一个深深的烙印。随着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作家给读者呈现的这条线越来越明朗。但这条线就像曲折的小路,从源头到最终都充满荆棘,主要来源于宗、文两家上一、两代的恩怨。正因为有了这条充满荆棘的感情线穿插其中,小说的故事情节才顺理成章地将主线中不足的部分补缺,使其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至于索然无味而放弃阅读的欲望。

文雅琪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在市农业局农技科工作了几年的文艺女青年,骨子里隐隐约约的透出文艺气息,精神层面上追求浪漫主义色彩。宗泽是一个副镇长,开着漂亮的车,阳光帅气。他们的相恋、相爱在众人眼里就是金童玉女。这对恋人身上的光环确实让人惊羡不已,作家如果再将他们的爱情设置成顺风顺雨,那么这部小说一定会褪去很多颜色。小说中这条线所设置的一道道障碍,不仅扣住了读者的心,而且丰满了小说的艺术效果。虽然这条线的末端宗泽意外身亡有点突然,给人留下或多或少的遗憾。但这只不过小说必要的艺术效果。但是我还是认为,作家故意给读者设置的这个遗憾,恰恰是小说高潮的一个地方。

在我们的印象中,文雅琪和宗泽的恋爱是在工作的一点一滴中建立起来的。虽然他们初次见面作家就帮他们注入了彼此之间互有好感的悬念,但在官场上,形象和影响是最重要的。所以,作家在这条线上的着笔是谨慎的,每向前跨越一步,既没有过多的渲染,也没有刻意的回避,而是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来恰当安排。他们的恋爱既特别,又让读者一目了然,他们像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心中充满着青春的激情和火焰,但却有着来自外在和家庭的层层阻碍,外在的阻碍,“艳照门”事件就是最好的说明;家庭方面主要是宗泽的父亲宗官员一直对宗、文两家的恩怨耿耿于怀,宗官员从一开始就对文雅琪充满敌意,这种敌意有三方面的因素:两家世代的恩怨,认为文雅琪的到来儿子宗泽的职位受到威胁和自己的砖厂、碳厂可能会停产。像宗官员这样的人,最大的损失莫过于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所以,文雅琪和宗泽的爱情注定要经历许多的磨难和曲折。

作家着笔的这条线写得惊心动魄,悲欢离合中两颗心始终执着地在一起,即使是家庭的阻碍、“艳照门”事件,康梦的重现都不曾真正意义上的分开过,一如他们对工作的执着。然而,小说虚构的意外,正如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意外一样,正当他们的爱情经过多种考验步入正轨的时候,宗泽却死在了出差的路上,作家瞬间把读者从光明带进了黑暗,特别是文雅琪与宗泽阴婚这一笔,写得惊天地、泣鬼神。这种久困于斯,求而得之又忽而失之的爱情悲恸让众人纷纷落泪。小说的这一神来之笔,将故事推进了一个新的高潮,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在艺术效果上是成功的。

王安忆曾在复旦大学讲课时说过:“虚构小说所耗费和使用的材料来自现实生活。”也就是说现实生活中的材料,是真实的,人们可以触摸得到的,但却搭建出精彩的,让人们无法触摸到的虚构小说。《万物生》所使用的大致建材就是作家曾工作过的云南昭通一个叫“三甲村”的文明村,这是一个真实的,人们可以看得到、摸得到的村庄,但小说并未仅仅停留在这些真实的材料上,而是通过这些进而给读者建造了一个虚拟的世界,这就是作家在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之间为读者搭建的一座桥梁。

不得不承认当我们在阅读这部小说时,始终有一种在场感,这是由于作家在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之间搭建的这座桥梁出色地将作家与读者、作家与小说人物、读者与小说人物三者之间融会贯通,真正起到了三重交流的理想境界。文雅琪是从市农业局农技科来的,所以在最初的开始不管是面对镇、村的领导,还是当地的老百姓或多或少都有一种局促和隔膜,但是一有机会,她就会与她的工作队员们一起与领导沟通,一起与老百姓交流,再加上后来与副镇长宗泽的这层关系,使文雅琪在工作中自如了许多。作家在这个层面上实际是给读者建构了一个乡镇化、新农村建设化、人性化的理想蓝图。在这样的理想蓝图里,即使是以宗官员为代表的守旧顽固势力最终都以妥协退场,新农村建设以引进外资、技术、人才、文化获得了成功,虚拟世界的苹果村成为读者心中理想的苹果村。

当然,作家沈洋在《万物生》里构想的理想蓝图多半是建立在自身的农民身份和多年在工作中与农民、农村相濡以沫的感情基础上,他深知农民需要什么,新农村建设缺乏什么。所以《万物生》不仅仅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一部乡土小说,一部写新农村建设的小说,它更是一部反思小说,一部觉醒小说。在当下中国的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农村问题的出路和发展俨然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因为在现实世界里,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因素并非如《万物生》里构想的那样美好,所以《万物生》的问世,不仅是作家的需要,读者的需要,更是当下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作家沈洋在《万物生》里表现的新农村建设中所经历的磨难和诸多问题,实际上很大程度有着自身的文学艺术化,这么多年,不管农村,还是城市,农民生活和农村建设作家沈洋都不是一种体验,而是一种参与,他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始终都在这个群体的中间。所以,沈洋在写他们的时候,也在写自己。

当然,作家沈洋的写作也不是尽善尽美的,比如整个小说太过于理想化,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艺术的真实性。有的地方也显得不够波澜壮阔,一些段落的叙述也显得不够节制,部分情节的安排也还有值得斟酌的地方。凡此种种,笔者就不再一一列举。但瑕不掩瑜,总的来说,小说《万物生》里出现的新农村建设结局是美好的,即使在途中遇到诸多的坎坷和冲突事件,作家都会在字里行间将它们一一抚平。因为作家深知,当下农民渴求什么,需要什么,国家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其目的就是要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最终让农民真正的富裕起来。作家在新农村建设中工作多年,多方面观察、了解,并且身在其中去实践,所以这部小说带给读者的是真切的,及时的在场感。新农村建设是当下中国发展农业、农村建设的一个总体方向,对于人们来说已经早已不再陌生,但是像这样付诸于文学艺术及时地反映,确实不多,作家沈洋在实践中创造了这一艺术劳动成果,使人们真正地闻到了新农村建设的芳香,让人们感到新农村建设其实本身离我们并不遥远。

(作者系《昭通诗人》民刊杂志主编)

责任编辑:徐 晶

猜你喜欢
文雅万物作家
作家的画
万物皆可折
万物生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
女孩为何以手遮颜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女孩的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