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 楠
(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 300387)
论《拾骨》中的爱与创伤
谷 楠
(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 300387)
《拾骨》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杰丝米妮·瓦德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它获得了2011年美国国家图书奖、2012年亚历克斯奖。这是一部诗意的小说,作者用优美的语言真实的再现了美国南部贫瘠的乡村生活,表现了伊丝一家在面对飓风时团结一致的家庭之爱,人畜之情,也揭露了贫苦的黑人在生活中所受的创伤。
飓风;爱;创伤
杰丝米妮·瓦德是美国黑人女作家。她出生在美国南部密西西比河沿岸的德利斯勒,是家里第一个大学生,她靠着母亲雇主的资助上了白人的私立学校,之后她在密歇根大学获得了艺术硕士学位。在校期间,她就凭借散文、戏剧、小说作品赢得过霍普沃德奖。她是斯坦福大学福瓦勒斯·斯蒂格纳写作班的成员,也是密西西比大学客座作家。目前她担任南阿拉巴马大学创意写作学助理教授。她24岁开始写作,31岁发表她的第一部作品,34岁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
《拾骨》是她的第二部小说,2011年,她凭借这部小说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2012年又获得了亚历克斯奖。《拾骨》以卡特里娜飓风来袭密西西比州墨西哥湾的海岸线上的荒木村为背景,实际上这是作者的真实经历。卡特里娜飓风是2005年8月出现在美国南部的一次五级飓风,在新奥尔良附近地区造成严重破坏。它是自1928年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飓风,至少有1,836人丧生。卡特里娜飓风造成大范围的停水停电,通讯,交通故障,甚至造成了受灾地区的无政府局面。作者正是亲身经历了这次灾难。作者说过“我写这次飓风,因为我经历过它,它太恐怖了;因为我对谴责那些选择留在家乡或飓风过后回到墨西哥湾的人的愤怒;因为我对这次飓风在公众意识中的消退的不满。”
《拾骨》讲述了在密西西比州墨西哥湾的海岸线上,荒木镇面临飓风来袭。住在小镇上的伊丝一家一贫如洗,正在为恶劣的天气发愁。嗜酒如命的父亲勉强做着各种准备,可就在这时14岁的伊丝发现自己怀孕了;老大兰德尔一心想成为职业球员,却在一次重要的比赛中为了维护妹妹而丧失了集训的机会;老二斯奇塔悉心照料一窝刚生的比特犬,他想通过斗狗为家里挣钱;最小的朱尼尔虽顽皮不懂事,但也十分爱护哥哥姐姐们。《拾骨》以这一家人躲避飓风的十二天为叙事框架,描写了这一家的家庭之爱,团结之情,同时也揭示了黑人在当今美国社会依然饱经创伤。
2.1 不屈不挠的手足之情
伊丝一家一贫如洗,母亲因为生最小的儿子朱尼尔难产早逝,父亲嗜酒如命,一天中很少有清醒的时候,生活只能靠家里的孩子相互依靠才得以继续。
18岁的兰德尔是家里的老大,他有着自己的梦想,他想成为职业连球员,想获得大学的奖学金减轻家里的负担。他看似只专注于自己的篮球但实际上他也十分关心弟弟妹妹们。因为母亲的早逝,兰德尔和伊丝承担了照顾丹尼尔的责任,当飓风即将来袭时,他知道家里储备不够,在他明明知道那家白人一看就不是会浪费的人,但他还是拼命砸开白人的仓库,寻找补给品。他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带领大家逃生到外婆的旧阁楼上。当面对洪水来袭时,他也没有放开丹尼尔,一直背着他。当他知道伊丝的孩子是曼尼的,他说“我要把他揍得爹妈都不认识。”16岁的老二斯奇塔是最敏感的,他最先发现伊丝怀孕。为了伊丝,他和瑞克、曼尼大打出手。他冒着生命危险去白人家里偷杀菌剂救活刚生下的小狗,就是为了哥哥能去参加篮球训练营。他沉迷于斗狗,看似狗是他的一切,但当伊丝被洪水冲走时,他不顾自己的安慰跳到水里救起了伊丝,也失去了他最爱的琪娜。14岁的伊丝是家里唯一的女孩,自从妈妈去世后她就充当了妈妈的角色,为家人洗衣做饭,照顾弟弟朱尼尔。斯奇塔在爱犬临产前,每晚都睡在狗棚里,而伊丝每晚都等二哥关灯睡觉之后,悄悄来到狗棚前,查看二哥是否睡好对于哥哥或弟弟的各种要求她都尽力去满足。朱尼尔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他没有得到过妈妈的爱,但他得到过哥哥姐姐们无微不至的照顾,他也同样回报给他们爱与关心。
2.2 一往情深的男女之爱
小说中写到了伊丝的父母和她自己的爱情。虽然文中并没有对父母爱情的直接描写,但父母之间的感情通过伊丝的回忆或爸爸的种种行为体现了出来。伊丝回忆道,“每天晚上,妈妈会将一套洗干净的衣服叠放在卧室一角的椅子上,这是爸爸总会走到妈妈身后,双手环住她的腰,在她耳边低语。”爸爸在加固房子时发生意外,被绞掉了三根手指,结婚戒指也丢了。朱尼尔贪玩找到了他被绞到的手指,取下了戒指,当戒指送还给爸爸时,爸爸肯定会把戒指放“任何能够触及到他的皮肤的地方。”当飓风来袭,全家不得不紧急逃亡时,爸爸不忘将装有妈妈相片的信封装到口袋里,当全家逃到阁楼时爸爸打开了装着相片的信封抚摸每一张照片。父亲的言行举止都透漏出了对母亲深沉的爱,父母的爱情给家里的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他们虽然生活得很贫穷,但依然相信爱情。
相比于父母的爱情,伊丝的爱情之路充满了坎坷。小说开始就写道伊丝发现自己怀孕,孩子的爸爸是她爱慕许久的曼尼,而曼尼却把她看成是一个发泄欲望的对象,甚至都没有正眼看过伊丝一眼。伊丝知道自己相貌平平,身材矮小,不是曼尼喜欢的类型,但她一直想寻找机会告诉曼尼她怀孕的消息,想以此来得到他的关注,得到他的爱。但当她把这个消息告诉曼尼时得到的却是侮辱,他甚至不顾伊丝有孕在身将她推倒在地。在那时,伊丝彻底对曼尼失望了。她飞蛾扑火般的爱情最终得到的是伤害。在这段感情里,曼尼始终是她眼中的焦点,是她崇拜的对象,这使她忽略了大亨利一直以来的默默守护,在小说的最后,大亨利站了出来,表明了自己的心声,愿意保护和照顾伊丝和孩子。
2.3 不离不弃的人畜之情
斯奇塔与他的比特犬琪娜的关系,似恋人,似战友,似亲人。当琪娜生产时,斯奇塔一直守护在它身边,“它站一边,斯奇塔站另一边,活像一对骄傲的夫妻”,他还经常睡在狗窝抱着琪娜入睡。斯奇塔冒着生命危险去白人家里为琪娜偷打虫药,当他喂它吃药时,琪娜仿佛是“橡树酒吧舞池里摇曳生姿的女子”,它“将前腿伏在他私企的胸前,就像他的恋人。”当斯奇塔与琪娜并肩作战时,他们又成为依靠彼此的战友。小说花了一章的篇幅描写了斗狗的比赛,斯奇塔与琪娜的默契也表现得淋漓尽致。琪娜听得懂斯奇塔的每一个口令,即便在两只狗要的最凶的时候,它也不会凭借动物的本能鲁莽行事,它依然可以听从斯奇塔的指令主动放弃战斗,而不会像其它的狗一样需要主人拽着它们的后腿将它们拖回来。而在小说的最后,琪娜在飓风中被洪水冲走,斯奇塔不顾危险跳入水中寻找琪娜,风暴过后,他坚持在已经成为废墟的原地等候琪娜回归,他说“不是如果,找到它只是时间的问题。”这时,琪娜仿佛是一位走失的亲人,而家人正在原地苦苦等待他的归来。
3.1 来自家庭的创伤
伊丝妈妈因为难产过早的离世,使孩子们心灵受到创伤。关于母亲的回忆时刻萦绕在伊丝的头脑中,也贯穿于小说的始终。小说开篇伊丝就因看到琪娜产仔而回忆起母亲难产时的经历。文中也经常提及母亲如何教她们捡鸡蛋,如何与她们温柔的对话。当飓风来袭时,他们也想起了妈妈给他们讲起的她小时候经历的飓风来袭的日子。母爱的缺失使伊丝变得早熟,敏感,自卑。父亲嗜酒如命,对孩子关心很少。在他勉强做应急准备的时候,又因意外失去了三根手指,使原本一贫如洗的家庭雪上加霜。在飓风来袭时,他不但没有起到保护的作用,反而需要孩子们的帮助才得以生还。没有母亲的教导,父亲又只顾喝酒对她不管不问,伊丝只能自己苦苦探索爱的含义,在寻爱的道路上身心受创。
3.2 来自自然、社会的创伤
作者在一次采访时说过,之所以写下这篇小说,就是因为她经历过卡特里娜飓风,她想要真实地表现黑人社区在那时经历的一切。小说中作者十分细致的描写了飓风到来时全家人险中求生过程,生动的再现了飓风过后家园被夷为平地,人们在废墟中艰难求生的场面。自然灾害一方面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如断水断电,食物和饮用水的短缺,交通通信的中断;另一方面也是人的心灵遭受巨大的折磨。纵观全文,飓风狂虐及家园被毁的时候是伊丝回想起母亲最多的时候,仿佛这时的任何事情都能和母亲产生联系。当风暴过后,爸爸坐在沙发上,“我”忽然觉得妈妈也做在爸爸旁边,伊丝自己也意识到这是“幻痛”,这是在再次经历伤痛之后,不知不觉的勾起的对以前的伤痛的回忆。而伊丝生活在十分贫困的黑人小区,没有任何政府安全保障,飓风来之前也仅仅接到了“你们可能失去生命的”的州政府的电话通知。飓风过后,他们也没有得到政府的救援,只能通过自己的双手求得生存。所有的这一切都是贫困的黑人不得不经历的磨难。
《拾骨》作者用形象的语言将美国南方黑人的生活展现在读者面前,这不仅仅是伊丝一家的生活,更蕴含了普遍的意义。大量比喻的运用使小说更加真实,人物个性鲜明,活灵活现。而通过对伊丝一家十二天生活的描写,这家人的手足之情,男女之爱及人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作者向我们展现了这一家在经历各种创伤之后依然充满爱和希望。
[1] 杰斯米妮·瓦德著.拾骨[M].付垚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 薛玉凤.《拾骨》源自创伤的写作[N].北京:文艺报.
[3] 吴宏宇.南方文学的新声—评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小说《拾骨》[J].北京:外国文学动态,2012,6(38-40).
谷楠,女,天津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英美文学方向。
O174.23
A
1672-5832(2016)10-00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