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俊波
美国作家爱斯米·科德尔在《特别的女生萨哈拉》一书中详细叙述了一个孤单、寂寞、安静的女生萨哈拉,她从不写作业,不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是老师同学眼里的“特别的女生”,没人能读懂她的心……直到波迪老师的出现。波迪小姐让学生写日记,萨哈拉交了四个字“我是作家”,波迪老师的评语是“我相信”。后面萨哈拉连续四次日记本空着交上,波迪小姐没有像其他老师一样,对她进行“特殊教育”,而是连续四次在本子上写了一句评语——作家需要写作!一句简短的话,就这么不轻不重地敲击着萨哈拉的特别,从而使特别的女孩走出了孤僻,成为一个真正的、特别的女孩。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她就会发出特别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萨哈拉是幸运的,她遇到了不拘一格看学生的波迪老师。波迪老师找到了适合萨哈拉尺码的水晶鞋,并耐心地等待,灰姑娘终于变成了美丽的“小天鹅”。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看到一些把握不准孩子成长“尺子”的现象:有的教育者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借口,不管不顾孩子的特点,主观地让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使孩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丧失了儿童的天性;有的教育者信奉“分数论”,以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孩子的品性和优劣;还有的教育者总拿自己孩子的不足与其他孩子的长处比较,让孩子失去了进取的信心和动力…… 这些赶鸭子上架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最终将事与愿违。那么,我们该如何找准教育孩子的“尺子”呢?
第一,关注和了解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它主要指学生应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核心素养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是教育孩子的具体化目标和实践。
第二,尊重和理解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每个孩子都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人格修养、自身素质、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有的性格张扬,有的性格内敛,有的擅长感性思维,有的擅长理性思考,有的长于动手,有的长于动口……我们的教育者要充分考虑孩子的特点,充分地理解、尊重、信任和关爱孩子,通晓激励、唤醒、鼓舞,在发现他们闪光点的同时找准 “尺子”,关怀备至地、小心翼翼地呵护他们幼小的心灵。
中国有句俗语:“看菜吃饭,量体裁衣”。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要放下架子,蹲下身子,理论联系实际,在发现中找准孩子成长的“尺子”,深入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和潜力,并适时地给他们搭建平台,让他们一展所长,在挥洒个性中真正实现发展自己、成长自己、成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