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在贵州的一些贫困山区,“水土”已经承载不了发展的需要。
都匀市绿茵湖办事处林荫村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村民罗希游告诉记者,他们祖祖辈辈都住在山上,因为山路太难走,他读书那会儿,10岁才读一年级。
罗希游的父亲手有残疾,母亲也体弱多病,过去一家人靠几亩地勉强能维持温饱。迫于生活压力,罗希游选择到贵阳打工,计划攒钱后再把父母从村里接走。
2015年7月,他一次偶然回家,让他决定留了下来。当时刚好遇到街道办的干部来村里讲解宣传有关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并动员村民要积极搬迁到市区的扶贫搬迁安置点。
“他们跟我算了一笔账,现在搬迁政策好,国家贫困补助有2万,签订拆房合同补贴1.5万,政府复垦规划也得一笔钱,不花一分钱就能住进新房子。”罗希游说。
今年6月,罗希游家搬迁到了位于都匀市郊的绿茵湖办事处甘塘安置点。90平方米的房子已经基本装修完成,床、沙发、桌子、椅子、被子等家具和生活用品一应俱全。在街道办的协调下,罗希游如今在附近的园区内找到了一份工作,一家人的生活有了新奔头。
和罗希游家一样,在扶贫搬迁政策下,越来越多的贫困户搬离了穷山窝,甩掉了“贫困帽”,成了新市民。
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中,都匀市坚持“农民自愿、先易后难、突出重点、鼓励探索”的基本原则,积极探索保障性住房、农村危房改造房、易地扶贫搬迁房“三房整合”移民安置新方式,最大限度减轻移民购房、建房负担,让山区群众实现安居乐业梦。
绿茵湖办事处规划建设局副局长刘松文告诉记者,甘塘安置点位于甘塘工业园区内,一期项目共406套,可安置2031人,二期项目正在建设当中。
走进安置点一期,宽阔平坦的硬化路、功能齐全的娱乐休闲广场、便民平价超市,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移民搬迁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等服务设施已经陆续完善。目前已有上百户搬迁进来。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让从深山搬出来的贫困群众有事做、有保障、实现稳定脱贫,是易地扶贫搬迁的重中之重。
都匀市一手抓易地移民,一手抓产业培育,采取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的方式,让山里的群众下山进城,搬入产业园区,实现“一迁移三转变”,即向产业农民、产业工人和城镇新型农民转变。
安置点旁边的甘塘工业园区已经建成了产城一体化的贵州南部重要产业聚集基地、现代物流中心、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都匀市商贸次中心、西部新城。随着大批企业的进驻,需要大量产业工人。目前,都匀市政府已与贵州省幺妹食品有限公司、黔南山地车辆制造有限公司、贵州宏彬食品有限公司等公司签订了移民就业协议,为安置点移民解决岗位500个。
当地政府还出台了《引导和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的政策》《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等各项优惠政策,对具有一定知识和技术、在当地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并得到群众认可的致富带头人开展实用型人才培训和孵化,引导移民通过创业实现就业。
岩谷村村民吴小斌一家,今年8月搬进了扶贫搬迁安置点。他通过培训掌握了一些电脑操作知识,在安置点服务中心找到了一份工作,一个月有2000多元工资收入。
刘松文表示,办事处接下来将加快推进安置点户籍、土地、财政、社保等方面的改革,建立完善基于创业创新的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新型供给机制,为移民群众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责任编辑/李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