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生态文明的必要视角

2016-11-25 06:12赵多辉聂锦宏
关键词:统一哲学建构

赵多辉 聂锦宏

2015年12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江苏大学李明宇、李丽两位老师的新作——《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为生态哲学的研究增添了鲜亮的一笔,为生态文明建设方略的探索贡献了一份新的力量。通读全书,既有宏大叙事,又有见微知著,在高屋建瓴和小中见大之间拿捏得较有分寸。自始至终都彰显了作者致力于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坚定信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作者展开研究的主线,又是研究的基本方法。从行文中不难看出,对于生态文明而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十分必要的视角。

一、生态文明的辩证法

生态文明作为文明(人)与自然关系演进到特定阶段的历史状态,是历史辩证法与自然辩证法的逻辑图景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现实诉求和客观展现。人们把文明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从统一到分化再迈向和解与和谐的辩证运动,称之为“生态辩证法”。与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相比,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尤其是工业文明后果的批判和超越的结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理念、模式的深刻变迁。生态文明作为应对当代生态危机而出现的一种全新文明形态,其核心价值观和根本特质就是要破除传统工业文明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从理念到实践上的种种误区和弊端,它较之传统文明在价值观念、制度、行为规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历史进步意义。

作者在书中明确强调了生态文明的这一辩证性质,指出:“首先,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的提升。”2 表现了人类文明与现实发展之间的内在张力。“其次,生态文明就是人类社会的返璞归真。”3 着力强调人类文明发展至生态文明阶段,实质上完成了人类文明演进的一个否定之否定,是一个辩证的复归。“通观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先后经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四个阶段,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史上的本质性变革。生态文明强调在利用自然的同时,关注经济、社会、自然的利益、价值的一致性,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宗旨,实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重塑人作为自然的人的类本质,实现人类返璞归真,达到人与自然融合的‘天人合一境界”。1 这样,基于人类实践逻辑的生态文明的辩证复归就成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凝结和体现。生态文明内在地重构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的实践呈现出了新的姿态。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导

我们的问题在于,究竟在什么样的理论指导下去消除生态危机、构建生态文明?目前,学界已经展开了足够深入的讨论。李明宇、李丽二人的此部新作提供了一种视角。它构建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完整体系,通过理论建构及其运用,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发展,表明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生态文明的必要视角。该书系统地梳理和确立了当今构建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分析并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以及西方文化中有效的生态资源,尤其重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提供的启示。结合当前中国的生态实际,从生态文明、科学发展、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入手,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进行的多重建构,勾勒出生态梦视阈下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总体图景。作者指出:“在和谐社会的视域中,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构建必然体现人、自然、社会在理论与实践上的系统和动态和谐,实现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观的多重统一。”2 进而对这个论断展开了详尽的分析。强调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观的内在关联,展示这个总体图景的内在机制。即:“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决定发展观的科学性、科学发展观决定社会的和谐公正、和谐社会观决定生态哲学的性质和发展观的取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观的多重统一建构,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理论发展建构的必然选择,又是新时期指引人类解决‘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人类本身的和解两大历史使命的现实路径。”3 这样,作者便完成了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所依据的理论建构。

三、理论与实践的融通

书中通过包括节制资本、调节生产、引导消费、驾驭科技、综合治理等几个方面的中观路径的分解,以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为例,依据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基本原则,构建了一个“一体两翼三赢”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这个模式充分考虑到时代形势、现实要求,并关注到可资借鉴的生态文明的“中国模式”。不仅在模式构建本身注重各种要素和资源之间的融会贯通,同时也关注到模式建构的现实针对性,通过在实践中的运用展现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实际效用。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视阈中把人、自然、社会三者的发展融通起来,实现三者的系统动态和谐,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理论基础。

当今仍然有很多人认为,全球变暖只是一种谋求新途径以治理自然和人类经济发展的挑战,因此,基本上人们还只是在寻找技术上的解决方案。事实上,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我们还需要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那种深层的敏感性和方式。目前,许多人只看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态环境比落后国家好的表象,因而就认为生态环境问题只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到足够发达之后就能解决的问题,即它只是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直接相关联的技术性问题,而并不与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意识形态问题相关联,这是形形色色的西方绿色思潮的共性之所在。这些思潮均缺乏必要的深度,而该书则通过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两个密切相关的维度,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应有的高度和深度,为当前在“五位一体”布局中有效地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指针,“把人、自然、社会三者的发展融通起来,实现三者的系统动态和谐,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理论基础”。1 由此,可以肯定地说,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生态文明建设无法绕开的必要视角。

[作者简介:赵多辉,鞍山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聂锦宏,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朱凯)

猜你喜欢
统一哲学建构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菱的哲学
统一数量再比较
建构游戏玩不够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坚持“四纳入” 实施“四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