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崇海 邱书波 张静婕
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许崇海 邱书波 张静婕
采用文献统计与分析方法,分析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的发展历程与阶段性特征,着重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培养方案、实践教学、质量标准与监控体系等四个方面,分析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关研究与实践的发展现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与改革的发展动向。
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质量监控
应用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特别是工科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类型之一。经过多年的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取得显著的实际效果,但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包括:如何强化实践教学尚未达成一致,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仍显短缺和落后,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远不能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实践教学师资水平有待提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偏弱,等等。
2014年,教育部提出明确的改革方向:要求全国普通本科高等院校中,有600多所要逐步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转型的院校占高校总数的50%左右。可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显著的多样性和动态性,相应专业的发展不仅要面向学科,其中相当一部分专业还要面向职业需求,要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
为了准确把握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的发展历程,采用文献统计方法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设置不同的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如图1所示,检索发现,对于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相对滞后,1998年才有第一篇论文发表,穆存远提出[1],应通过合理制订指导性教学计划,培养建设机械类应用型人才;此后连续4年一直没有相关论文发表,但从2006年开始,相关研究明显增多;到2015年,年发表论文数量达到24篇,较2014年增长1倍;期间在2012年有突降,只有6篇。
图1 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的发展历程
对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领域检索到的99篇论文进行全面总结和分析,主要归纳为以下4个方面。
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类型之一,首先需要探索的就是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这方面的论文也是发表最多的。
杨万柱等[2]研究了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优化理论教学、强化实践能力、校企联合培养的“2—4—3”模式,主要包括2个平台(机电结合的教育教学平台+校企联合的实践教学平台)、4个课群(基础与人文、设计与制造、信息与控制、实践与创新)、3个并行(理论与实践并行、学校培养与企业培养并行、课内培养与课外培养并行),取得良好的效果。同年,吴宪平等[3]指出机械类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提出以“五个面向、五项特性、五个强调”为指导思想,构建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阐述了该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上海电机学院作为新升本科地方院校,提出“培养和造就卓越的高等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4],以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为例,以工程素质为核心,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多途径培养技术本科生的工程素质与技术应用能力。
*项目来源: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地方高校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基金编号:2012047);山东省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发展支持计划;山东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
作者:许崇海,齐鲁工业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机械工程科研教改;邱书波,齐鲁工业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机电工程科研教改;张静婕,齐鲁工业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讲师(250353)。
加强校企合作是本科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文献[5]介绍了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存在问题、原因分析与解决办法,进行了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该类校企合作模式有利于实现企业、学校和学生的共赢,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的无缝对接,符合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桂伟等[6]探索了企业发展(Expansion)、学生培养(Education)与教师科研(Exploration)之间有机结合的“3E”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构建主线式课程体系,创新课程教学内容,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和平台,达到既能推动企业发展,又能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也能培养学生应用技术能力的目的,实现企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刘伟民等[7]以河北联合大学机械类专业的教学实践为例,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创新思维培养、项目式教学改革等多个角度,探讨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辽宁工业大学[8]提出机械类应用型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人才培养需求重构教学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实施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改革,强化实践教学,通过多方面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在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方面取得显著效果。
许崇海等[9]在综述卓越工程师教育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卓越工程师培养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相结合的理论基础,提出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和工程专业认证的机械类专业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通过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强化深化校企联合培养、深化校内实践教学环节、实行双导师制等措施,取得预期效果。黄民等[10]针对机械专业进行改革,以“大工程”理念为引领,构建“一条主线、三个层次、五个平台”的实践教学体系,创建全方位、全过程的良好环境,使得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此外,部分高校开展了具有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改革。如吉林化工学院针对地方化工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要坚持为石油化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就如何解决机械类学生机强电弱的知识结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多年的改革和实践,形成机械类专业机电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11]。郭桂香等[12]分析国内外矿山冶金机械行业和机械工程专业的现状,对矿山冶金机械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提出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为独立学院培养适用型人才探索出一条新路。
课程体系与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模式确定之后,如何确定相应支撑的课程体系,制订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刘德仿等[13]提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并重,强化能力综合实训,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在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取得初步成效。邓奕等[14]运用考察调研、文献检索、座谈访问等方法,从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培养方案等几个方面对比分析国内外30多所高校机械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工科高校必须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整合课程内容,优化学科知识结构。南京工程学院重新设计机械专业机制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数控机床设计、制造、运用人才为培养目标,重视工程训练与综合实践,强化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能力的培养,注意道德法律、质量管理、技术经济等方面的教育,构建一个核心、两条路线、四个层面、五种意识、七种能力、八个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15]。北华大学[16]在机械类专业大类招生模式下,改革机械装备自动控制方向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创建“以机为本、机电液结合、突出控制”的特色课程体系,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部分文献针对机械类专业的不同课程,开展了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改革。其中,李志丹等[17]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改革机械制图课程原有教学模式,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式,具体内容包括绘图软件应用、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发挥网络资源辅助作用等多个方面。黄小龙等[18]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机械原理课程为例,在教学内容、课程设计环节、实验教学、机械创新设计基地以及教学资源等多个方面,改革传统的以理论课为主的教学模式,使其转变为课内教学、课外实验与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的多维度教学模式,有效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机械类专业教学的重要基础。于雷等[19]根据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特征,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改革实训主要内容,提出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路和框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刘爱华等[20]探讨“开放训练式”的实践教学组织方法、实施方法、实践设计、考核方式以及评分标准,以曲柄导杆滑块机构的设计与动态测试综合实验为例,提出“开放训练式”的实践教学模式。黄民等[21]基于“大工程”的教学理念,以北京市机械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依托,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的实践动手、工程应用和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文献[22]以纺织特色高校机械类专业纺织机械典型机构拆装实训课程为例,通过纺织机械典型机构的拆装实训,使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工程标准、创新和团队协作意识等方面均得到明显提高。王锡明[23]对比分析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技大学机械类专业的实验课时与理论课时的比例,结合内燃机实验,提出如何有效发挥实验教学在工科高校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质量标准与监控体系 此外,部分高校还开展了质量标准与监控体系方面的研究与改革工作,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张洁等[24]基于机械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素质内涵与基本特征,深入分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及存在问题,并依据机械类工程师的要求,从知识结构、素质要求和能力训练等方面,提出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要求和培养标准,对本科高校教学和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蚌埠学院的机械专业以区域性机械行业的需求为导向,以机械工程师为目标,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构建以培养应用型机械工程师为框架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25],不仅适应了高校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而且为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参考。
教育部在相关文件中曾明确指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的验收工作,就是要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工作的评价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同步完成,并将是否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作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工作评价的基本要求。由此可见,如何找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结合点,并进而在结合点上进行深入改革与全面实践,将是今后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研究与改革的主要内容与重要方向,值得持续关注。
[1]穆存远,合理制定指导性教学计划 培养建设机械类应用型人才[J].高等建筑教育,1998(1):31-32.
[2]杨万柱,郭惠昕,肖伟跃,等.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6(7):24-25.
[3]吴宪平,夏尊凤,陈蕾,等.机械类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长沙大学学报,2006(2):91-93.
[4]刘俊,李荣斌,汪烨,等.基于工程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为例[J].职教论坛,2012(7):52-54.
[5]陈光军,颜兵兵,薛迪,等.校企深度合作的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6(7):27-28.
[6]桂伟,姚层林,张红霞.3E视角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为例[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4(9):16-18.
[7]刘伟民,李耀刚,郑爱云,等.本科机械类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研究[J].大学教育,2014(13):133-134.
[8]曾红,王宏祥,张德强.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99-103.
[9]许崇海,方斌,张鹏,等.面向卓越工程师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机械类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高教学刊,2015(21):52-54.
[10]黄民,米洁,王红军,等.机械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9):179-183.
[11]张宏巍.地方高校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3(12):85-87.
[12]郭桂香,邱小童,徐支凤,等.矿冶特色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19):173-174.
[13]刘德仿,王旭华,阳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机械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9(11):85-87.
[14]邓奕,宁立伟,倪小丹,等.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比较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73-75.
[16]孙蓓.面向一线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机械装备自动控制方向课程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4(15):138-139.
[17]李志丹,柳同音.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机械制图》立体化教学研究[J].价值工程,2016(8):175-177.
[18]黄小龙.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机械原理”课程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13(22):94-95.
[19]于雷.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机械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制造业自动化,2010(3):90-92.
[20]刘爱华.“开放训练式”实践教学方法在机械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6(1):109-110.
[21]黄民,李启光,孙江宏,等.建设机械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突出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4):16-19.
[22]董九志,杨建成,刘薇.纺织机械典型机构拆装实训课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2(1):157-159.
[23]王锡明.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实验教学特色分析及借鉴:我国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皖西学院学报,2010(5):42-45.
[24]张洁,张扬.机械工程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研究[J].运城学院学报,2011(2):64-67.
[25]石怀荣,乔爱民.应用型人才培养框架下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以蚌埠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改革为例[J].三江高教,2015(3):15-18.
Study on Application Oriented Talent Training of Mechanical Majors
XU Chonghai, QIU Shubo, ZHANG Jingjie
Utilizing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method,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stag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pplication oriented talent training of mechanical major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earch status was analyzed and the existed problems were pointed out, with the emphasis on the talent training pattern, curriculum system and training plan, practical teaching, quality standard and monitoring system,etc. The developing trends of research and reform of the application oriented talent training of mechanical majors the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form of mechanical majors were discussed.
mechanical major; application oriented talent; talent training pattern; curriculum system; practical teaching; quality monitoring
G642.0
B
1671-489X(2016)18-0072-03
10.3969/j.issn.1671-489X.2016.18.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