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娟
摘 要:随着早期心理研究和社会性发展研究日益展开,幼儿的交往能力越来越受到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重视。社交退缩行为是幼儿期一种常见的无精神异常的行为障碍。导致幼儿产生社交退缩行为的因素有很多,如环境因素、教育因素等。本文通过对幼儿退缩行为产生原因的分析和退缩行为的观察,从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提高社会交往技能、游戏活动等方面进行干预,逐步矫正幼儿社交退缩行为。
关键词:社交退缩行为;教养观念;心理环境;社会交往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0C-0022-01
新学期我班转来欣欣小朋友,每天她总要拉着奶奶的手,哭闹着不愿上幼儿园。也许是因为陌生的环境、老师和同伴,欣欣还没能适应,幼儿进入陌生的环境产生焦虑和畏惧的心理属于正常现象,所以我常主动地和她谈谈话,抱抱她,鼓励她和小朋友一起玩,让她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慢慢地,欣欣能适应幼儿园生活了,虽然有时还有些依依不舍黏着奶奶,但已经进步不少。
在一次音乐活动中,孩子们新学了“套圈”的游戏,一下课,他们就三三两两结伴玩套圈的游戏。音乐声中,我隐约听见了哭声,一看,原来是欣欣在哭。我忙走过去,欣欣正坐在小椅子上哭,旁边围着几个孩子,“怎么了,欣欣?”我搂过欣欣问道。欣欣哭着不说话,旁边的雯雯告诉我:“我们叫欣欣一起玩游戏,她不愿意,婷婷去拉她,她就哭了。”“是吗,欣欣?”欣欣点了点头,“老师和你一起玩套圈游戏好吗?”我拉起欣欣的手,想带着她一起加入伙伴们的游戏,欣欣轻轻地抽回了小手,摇了摇头。
回想欣欣入园后的表现,在集体活动中,她从不主动邀请同伴合作完成任务,在游戏时,总是喜欢独自游戏,或是看别人游戏。欣欣在同伴交往中的这种退缩行为引起了我的担心,研究表明,早期儿童的交往行为对其心理发展起着特殊的作用,如果幼儿的社交退缩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的关注和矫正,就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
通过家访我了解到,欣欣的父母都是聋哑人,欣欣由爷爷奶奶带大。爷爷奶奶怕欣欣被别人欺负,很少带她出去玩,欣欣常常一个人在家看电视或玩玩具。看来欣欣在早期的生活中很少有与同伴交往的机会,造成了社会交往经验的缺乏,因此,在进入幼儿园后,表现出害怕上幼儿园、不愿与人交往。为了消除欣欣的社交退缩行为,帮助欣欣学习社会交往技能,适应集体生活,我除了鼓励欣欣的爷爷奶奶多带孩子交往,增加孩子的交往机会,还在班中进行了以下工作:
一、创造与欣欣交往的机会
同伴交往技能是在与同伴的频繁交流中逐步成熟起来的,我决定创造机会鼓励欣欣参与交往。我请班中比较活泼开朗的孩子主动与欣欣交往,让他们带着欣欣活动。刚开始,欣欣显得比较排斥,所以我并不强求她立刻参与,如果她不愿意,可以在旁边看。几天以后,我发现当同伴们再来邀请欣欣时,欣欣已经愿意加入,虽然在游戏中还显得比较被动,但这已经是不小的进步了。我还经常组织一些如套圈、炒黄豆、拍手等需要两人或多人合作完成的游戏,事先帮助她熟悉游戏方法和规则,使她在游戏中能更好地融入情境,体会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
二、学习交往中的语言技巧
欣欣早期缺乏与同伴交往的机会,所以在同伴交往中不知如何用语言把自己的需要告知别人。针对这种情况,在帮助欣欣与同伴交往时,我会示范一些交往中的常用语言,如我和你一起玩好吗、可以把你的玩具借我给我玩一玩吗?鼓励欣欣大胆地表达自己的需要。在集体活动中组织讨论,当小明在玩皮球时,小星也想玩,应该怎样做?鼓励大家想出尽可能多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使欣欣了解到更多的与同伴交往的技巧。通过故事欣赏、观看动画片等,让欣欣学习在同伴交往中的语言技能和技巧,鼓励她在交往中使用。
三、鼓励欣欣主动交往
为了帮助欣欣主动与同伴进行交往,我们利用欣欣手巧的优势,在进行手工活动时,请她示范手工作品的制作方法,并请她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同伴,鼓励她与同伴主动交往。我们还请欣欣担任小组长,促进她与同伴们的主动交往。在欣欣主动交往的过程中,通过老师的介入,帮助欣欣提高交往的成功率和与同伴交往的质量。
在一个多月有计划的干预后,我发现欣欣的社交退缩行为在减少。每天早晨欣欣都能愉快地来园,活动中,欣欣不再拒绝同伴的邀请,乐意加入同伴的活动,有时也能主动与同伴进行交往,能大胆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我也发现虽然在幼儿园欣欣主动交往的频率在增加,但交往的质量还不高。相信通过进一步的教育干预,欣欣一定能够成为一名开朗活泼的女孩。
四、结束语
幼儿心理处于发展阶段,有很大的可塑性,所以欣欣的社交退缩行为通过有效的教育干预,是可以得到纠正的,而且矫正越早效果越明显。我们认为帮助幼儿掌握社会交往技能,促进幼儿社交能力的发展是矫正幼儿社交退缩行为的关键,我们应通过有效的方法帮助幼儿学习社会交往的技能,从而,对幼儿的社交退缩行为进行矫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锻炼他们的胆量,让他们活泼开朗融入集体。
参考文献:
[1]冯季林.基于儿童生命特质的幼儿园教学[J].幼儿教育,2008,(3).
[2]李克勤,张晓辉.学前教育价值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