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利群
论文艺批评的“自律”
张利群
当前,文艺批评尽管有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作为文艺评价机制对文艺发展的驱动力与推动力不足,批评滞后于创作发展屡遭非议与诟病。至于那些针对当下批评现状以及一些现象出现众声喧哗的指责声,诸如批评疲软、乏力、滑坡、缺席、错位、失语、脱节、失职、捧杀与棒杀、抬轿子、戴帽子、吹号子等抱怨声更不绝于耳。文艺批评所面临的挑战与困境,并非仅仅来自于对批评价值作用及其必要性、合法性与合理性的质疑,而且是来自于对批评责任与作为的更高要求与期盼。如何强化文艺批评评价机制的“自律”功能作用,如何优化文艺评价机制资源与结构,如何加强评价机制的动力与活力,解决这些问题也有赖于批评自身建设及其自我评价机制的强化。
文艺评价机制不仅是推动文艺发展的动力机制,而且是批评自身建设的动力机制。也就是说,评价机制不仅评价文艺,而且评价批评自身。文艺发展需要强有力的动力机制推动,以批评为主导和核心的文艺评价机制是最为基础也最为关键的重要机制。
文艺评价机制推动文艺自律与自觉发展的功能作用在于:
其一,文艺评价对于文艺价值而言,具有推动价值生成、价值实现以及价值增值、价值再创造的功能作用。只有通过评价,文艺价值才能从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才能使价值作用得以实现与体现。同时文艺评价所具备的评价力与创造力,也作为再创造、再生产促进文艺价值得以升值与增值,产生更大影响与作用。
其二,文艺评价机制不仅推动文艺价值实现与检验衡量价值效果,而且推动文艺作品朝向更为完善完美的经典精品发展,对作者创作质量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对文艺发展趋向做出前瞻性的预测,对文艺活动运行规则秩序提供支撑与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基于批评自觉性与目的性而体现出批评意向性、定向性、导向性所产生的批评前置、批评预设、批评先行的引导与指导作用,无形中对文艺活动与文艺发展起到规划、策划、设计的作用,有利于更好推动文艺自觉发展与自律发展。
其三,文艺发展是创作机制与批评机制构成的双核驱动,创作与批评形成相辅相成辩证关系才能推动文艺又好又快发展。创作如果缺失批评的评价机制引擎,其动力明显不足;批评如果缺失创作的创造机制引擎,其动力也明显不足。新时期开端的20世纪80年代曾被誉为当代文艺黄金时代,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创作与批评同步发展,甚至批评前置,以改革开放新观念以及对外引进西方现代批评思潮及其理论方法,成为引领文艺创作及其文艺发展的先锋与前卫。当时活跃于文坛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先锋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等文艺思潮以及朦胧诗、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实验电影、抽象主义绘画、现代派舞蹈等现代主义流派,无疑是文艺与批评遥相呼应的结果。其后随着90年代市场经济及其大众传播兴起的大众文学、通俗文学、网络文学、新媒体艺术、视觉文化尽管呈现新潮时尚之势,但免不了某些市场化、商品化、世俗化影响痕迹,因此有关文艺复制性与世俗性问题仍然经常引发社会争议与学界诟病。究其原因尽管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批评缺失及其批评明显滞后于创作发展无疑是共识。
其四,文艺评价机制本质上也是文艺交流机制。文艺评价机制不仅是推动文学发展的机制,而且也是推动文学接受、传播、传承的机制;批评不仅是批评家与作家、作品与读者、作者与读者交流沟通的桥梁,而且也是文艺与社会交流沟通的桥梁。因此,文艺批评评价机制作为文艺交流机制,推动文艺四要素整体构成及其构建双向与多向交流的系统关系,形成推动文艺发展的整体合力,又进而对社会产生作用和影响。从这一意义而论,文艺评价机制不仅推动文艺发展,而且作为社会评价机制推动社会发展。
文艺批评存在问题实际上也表现在文坛及其文艺创作存在问题上。创作存在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批评软弱乏力,没有尽到批评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的责任与义务。因此,批评评价机制并非仅仅针对文艺评价,而且也需要针对批评评价,增强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自我完善的功能。当下批评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主要有七方面。
其一,批评缺席和失语,尤其是当面对互联网时代所形成的新型文艺形态,如网络文学、手机文学、数字文学、新媒体艺术以及形形色色的多元化文艺样式与各种跨界的亚文学、亚艺术时,往往要么束手无策,要么不屑一顾,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多媒体技术与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更无法理解与接受新媒体文学、新媒体艺术的挑战。因此,批评在这些新兴文艺形态及其现象面前表现得惊慌失措、无言以对,丧失批评应有的话语权及其批评权利。
其二,批评缺乏“批评性”,亦即丧失批评作为批评的本质规定性与基本特征。批评性主要通过文艺评价方式呈现,通过评价机制以体现批评精神及其反思性与批判性意识。正如别林斯基所说批评是创作的“诤友”,能够具有敢于批评、勇于批评、善于批评的胆识与大无畏精神。这不仅表现在敢于针对创作及其作品的问题与不足提出批评性与建设性意见,而且敢于针对文坛不良风气与弊端提出针锋相对、态度鲜明的挑战性与批判性意见。但当下批评缺乏这种批判勇气与批评精神,往往面对创作中的一些错误倾向与不良风气无动于衷,缺乏批评责任与担当,缺乏直面现实问题的勇气与胆识。
其三,将批评权利演变为权力后造成滥用和失范的乱象,正如鲁迅一针见血揭示的“批评家的错处,是在乱骂与乱捧”,导致“批评的失去威力,由于‘乱’,甚而至于‘乱’到和事实相反,这底细一被大家看出,那效果有时也就相反了”。这种要么“捧杀”要么“棒杀”的恶劣风气,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符合自己口味的就一味吹捧、无限抬高,不符合自己意愿的就一味打压、无限贬低,甚至不辨真伪、善恶、美丑、优劣,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导致所谓“媚评”“妄评”“酷评”“恶评”“戏评”现象产生,不仅在于缺乏批评责任与担当,没有原则与准则,没有公平和公正,而且在于严重挫伤创作积极性与有损作品价值,更重要的是破坏了文艺及其批评的人文生态环境。
其四,丧失批评主体性和独立性,盲目从众与跟风。无论是甘愿寄生于名作家、名作品这棵大树攀援而上也好,还是附庸于政治、经济权力也好;也无论是迎合世俗风气而一味媚俗也好,还是随大流一味从众趋众也好,如同风吹两边倒的墙头草、随波逐流的浮萍,没有根基,没有自身本体与主体,当然也就丧失了批评的权利与权威,丧失了批评功能的作用与价值意义,使批评存在与生存发生危机。
其五,批评疲软乏力,批评结果无关作者、作品、读者痛痒,也无关文艺活动与文艺发展痛痒,更无关社会痛痒。一方面由于批评内部建设松懈与外部环境治理缺失,主要表现在批评内功和底气不足、专业化水平与业务素质能力不高、批评人才流失及其队伍建设松散、批评思维观念陈旧及其思想贫乏、批评理论方法的模式化与单一化、批评标准原则的松动与游离、“批评无用论”情绪的蔓延,以及批评人文生态环境日趋恶劣而未能有效遏制,等等;另一方面由于批评脱离“运动的美学”轨道,要么走向纯粹的理论批评,要么走向功利化的实用批评,要么走向主观批评的极端,要么走向客观批评的极端,主要表现为理论与实践脱节、批评与现实疏离、批评与作品脱离等,导致批评暮气沉沉,生气锐气丧失。
其六,批评误读与错位,造成批评动机与效果的偏离,批评有效性及其评价效果无法得到实现。尽管古今中外批评资源整合、沟通、交流及其开发利用是十分必要的,但如果不分语境背景而张冠李戴、指鹿为马,不依据对象存在实际而主观臆断、任意裁决,不顾作家创作实际而概念满天飞、理论空对空,就会导致批评与创作及其作品的错位、批评语境的错位、批评时空的错位,产生南辕北辙、牛头不对马嘴的误读与误判。这一方面表现在生搬硬套地利用西方现代批评方法不经消化和转化就用于批评中国当代文艺实践,造成批评对作家作品的误读,产生西方批评模式与中国文艺实践的错位,无法真正做到中西批评交流与对接;另一方面表现在运用中国古代文论批评方法解读当代文艺现象,或运用现代批评理论方法对古代文艺作品进行现代阐释,往往脱离文化语境与历史背景,无论厚古薄今还是厚今薄古,也无论是强古人以顺今意还是强今人以顺古意,都有可能形成传统与现代的错位,未能真正做到传统与现代的衔接;再一方面批评在理论与创作上的错位,脱离作品实际的空洞理论与时髦概念似乎是批评用来壮胆和唬人的武器,不仅将概念生造与理论制造作为时髦点缀和门面包装,而且作为批评理论所谓“创新”“特色”的标签,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批评不读作品或误读作品,泛泛而论或自说自话,使批评不仅远离了文艺,而且也远离了批评本位。
其七,文艺批评在价值冲突中导致价值迷失,缺失正确健康的价值取向及其评价导向。批评面对社会转型及其文艺转型的形形色色的思潮流派,面对眼花缭乱的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与理论模式,面对多元化多样化的价值追求,特别是面对价值冲突所产生的价值迷惘、价值混乱、价值失范,从而导致批评在文艺价值评价中陷入困惑与危机。也就是说,无法在多元价值取向及其价值追求中准确进行价值选择,无法确立核心价值及其核心价值取向,当然也就无法确立评价标准及其评价导向。
归结言之,批评存在的这些问题与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因也有外因。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批评亦如此。批评应该摆正其功能价值定位,摆正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关系,始终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从批评自身的内在原因而言,问题症结关键在于批评缺乏对自身的评价机制及其批评自律性。这不仅在于对文艺批评评价机制的认识及其运用不到位,评价机制的动力与活力不足,评价机制的功能作用没有很好发挥,而且在于批评自身缺乏评价机制驱动,缺乏推动批评自我反省、自我反思、自我改革、自我批判的自律性评价机制,缺乏批评的批评评价机制对批评自身的评价与监督。因此,文艺批评评价机制也应该具备自律性功能,具有推动批评自我完善、自我修复、自我调节的功能作用,推动批评自身建设与发展,推动批评主体性及其反思与批判意识加强,推动批评生态环境的优化。
针对文艺批评价值体系建设的评价机制自身建设功能。如何解决批评界所存在的问题及其缺陷与不足,如何推动批评走出困境与困惑,如何加大批评创新发展的动力,关键在于强化批评评价机制建设。批评评价机制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批评价值体系建设,加强批评核心价值观及其核心价值体系构建。核心价值观是批评观的基础与主导,批评观建设往往集中体现在其价值观建设上,价值观决定了价值取向、价值选择、价值导向、价值评价、价值效果;从评价机制而言,核心价值观是文艺评价取向的内核与灵魂,核心价值取向决定了评价取向、评价导向、评价原则、评价准则、评价效果以及评价机制功能作用。因此,无论是批评观及其价值观建设还是文艺批评评价机制建设,无论是批评队伍建设还是批评生态环境建设,都应该将核心价值观放在第一位,都应该将核心价值观落实与践行在批评行为活动中,落实与践行在每一个批评家身上。同时,核心价值观是批评观及其价值观的价值源,也是文艺批评评价机制及其评价取向、评价导向、评价原则与准则的价值源。基于核心价值观及其价值源,文艺批评不仅需要建立评价机制,而且需要建立文艺批评价值体系及其评价体系,一方面通过价值体系保障评价机制健康有序运行及其评价功能作用更好发挥,另一方面也通过评价机制更好推动文艺批评价值体系及其评价体系建设。从文艺批评价值体系建设角度而言,主要包括八方面基本内容。
其一,夯实文艺批评价值体系的价值关系基础,包括文艺评论与文艺创作的价值关系、文艺批评与作者的价值关系、文艺批评与读者的价值关系、文艺批评与社会的价值关系等内容。
其二,文艺批评功能价值体系建设,包括科学认知、审美感知、文艺阐释、文艺评价、文艺教育、文艺传播、理论升华、社会综合功能等内容构成的批评价值系统。
其三,文艺批评评价标准体系建设,包括真善美价值标准、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价值标准、历史与美学价值标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价值标准、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标准等内容。
其四,基于中国批评整体观的中国特色文艺批评体系建设,包括中国古代近代与现当代批评整体观、中国批评价值取向的整体性、文艺批评中国经验的整体性、中国特色的文艺批评体系建设等内容。
其五,文艺批评价值体系构成的五大系统建设,包括文艺价值系统、文艺观与批评观价值系统、文艺评价系统、评价标准系统、批评理论系统等内容。
其六,文艺评价体系机制构成的整体建设,包括文艺批评评价机制、文艺评奖机制、文艺教育机制、文艺发表出版机制、文艺市场机制、文艺媒介传播机制、文艺接受机制等文艺评价体系机制构成等内容。
其七,文艺批评价值体系的理论建设,包括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西方现代批评理论、文艺价值论与系统论控制论、文学批评学及其批评理论、文化批评理论、媒介学传播学理论、生态美学理论、接受美学理论、文艺审美人类学理论等内容。
其八,文艺批评价值体系的实践建设,包括文艺批评核心价值观构建、批评经典与精品建设、批评评价力及其有效性建设、批评队伍的思想建设与专业建设、批评主体性及其批评精神建设、批评伦理建设、批评生态环境建设、批评制度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与建设等内容。
张利群: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杨静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