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内蒙古社会主义学院 崔文静 范锋亮
内蒙古自治区疆域辽阔,地跨中国东北、西北地区,东西直线距离为2400多公里,南北跨度为1700多公里。东部与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毗邻,南部、西南部与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四省区接壤,西部与甘肃省相连,北部与蒙古国相邻,东北部与俄罗斯交界,国界线长达4221公里,土地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12.3%。至2014年末,全区常住人口为2504.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1490.6万人,乡村人口为1014.2万人。推进内蒙古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如王君书记在全区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强调:“推进城镇化是解决‘三农三牧’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1]
内蒙古自治区城镇化不断推进,目前,全区现有102个旗县市区,其中地级市9个、县级市11个。全区苏木、乡镇共计771个,其中苏木乡276个,建制镇495个。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2]内蒙古自治区进一步优化城镇布局,积极推动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产业与城镇、城镇化与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协调发展,逐步打造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的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榆(林)区域性城市群,积极推进呼、包、鄂城市群建设,初步形成“一核多中心、一带多轴线”的城镇体系。呼、包、鄂地区辐射带动作用增强,东部盟市发展步伐加快,老少边穷地区内生发展动力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内蒙古积极推进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2015年内蒙古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4年新增城镇就业27.2万人,农牧民转移就业250万人。在2015年的“主要工作任务”中提出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增城镇就业25万人。在今年重点抓好的工作中指出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重点解决400万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保障进城农牧民工及随迁家属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扩大城镇社会保障对农牧民工的覆盖面。[3]同时,据《内蒙古自治区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至2014年末全区常住人口为2504.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1490.6万人,乡村人口为1014.2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9.5%,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7个百分点。 [4]
2014年4月24日,内蒙古全区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呼和浩特市召开,会议提出继续推进内蒙古城镇化建设,“力争到2017年使全区城镇面貌有新的改观、城乡一体化发展有新的突破,到2020年使全区城镇化率达到65%,户籍城镇化率达到53%。[5]
内蒙古自治区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现有佛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宗教(天主教、基督教、东正教)、萨满教以及多种民间信仰。随着内蒙古城镇化进程的持续加快,带来了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社会结构等各个方面的急剧变化,也推动了地区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社会利益关系以及民主政治、思想认识等多方面的重大变革和调整。人们的就业方式、分配形式、价值取向更加多样化,整个社会也展现出更加开放、宽容的姿态,内蒙古自治区各宗教及民族传统宗教的复兴成为必然趋势。越来越多的人走向宗教,不仅包括一些弱势群体在宗教中寻找生存需求,还包括一些知识分子和经济领域中的强势群体在宗教中寻找精神归宿。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内蒙古地区共有信教人数约101万。宗教活动场所1052处,教职人员5822人。近几年来,信教人数有持续增长态势,如XX教信众已由2003年的19万人增长到目前的33.2万人。在城镇化进程中,各大宗教既是当前社会转型升级的参与者,也是城镇化进程的亲历者,宗教自身的变化也不再是被动的,越来越具有主动选择的自觉意义。
城镇化进程中,流动人口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参与城市的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同时增加了经济收入,物质生活更加富裕,但在这些光鲜的背后,却是背井离乡的辛酸。大部分农牧区的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后,希望获得城市人的接纳与认可,但由于身份地位的差距,很多人会感受到城市居民的歧视与排斥。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无法获得城里人平等的对待,处于城市生活的边缘、底层,致使内心难以真正融入其打工的城市,内心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另一方面,在城市中,人与人的关系是分离的,人们的行为方式更多地基于个人的理性思考和自由行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多地建立在相互之间的利益诉求上,而不是建立在感情之上,因此接触的机会与了解的程度可能并不成正比,其结果是生活在人群之中的个人内心反而更加孤独、寂寞。宗教对社会群体或个体所进行的心理安慰或心理治疗,为信众提供的安全感和精神慰藉能使人以一种平常心和超然的境界来对待贫富祸福,解除心里烦恼和精神压力。城市人口日益增多,城市作为人群最为集中、经济活动最为活跃的地方,信教者成为城市社区的一个重要群体,城市成为宗教最活跃的地方之一。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和社会实体,任何一种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宗教,自身都具有生存本能和文化自觉,都有一套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自我适应和自身发展的内在调节机制,各宗教无论是在空间布局上,传播形式上、传播内容上、服务社会的形式上、还是在信众的宗教生活上都紧跟城镇化而发生变化。
伴随人口的流动与迁移、城镇规模的扩大,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由于受土地存量、国家土地政策、土地造价、城市规划等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在先期城镇规划建设中宗教活动场所用地缺失的新城区,为满足人数众多的城市信教群众的宗教需求,不得不在既定的城市规划布局中挤出宗教活动用地,办公楼宇式宗教活动场所由此应运而生。办公楼宇式宗教活动场所虽不具备乡村宗教活动场所所具有的平面铺陈优势,但在空间集约、功能复合、集聚效应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在人口密集、信教群众相对集中的旧城区,现有的宗教活动场所通过重新修缮,维护,重新布置,在外部整体不变的前提下,内部布局更加集约整合,使每次能够参加宗教活动的人数增加,活动更加有序,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信众参加宗教活动时的拥挤局面。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各宗教的表达形式无疑是多种多样的。各宗教在传法形式上更多地采用传统与现代并存的传播形式,既保持了各宗教的传统样貌,也促进了各宗教现代化的发展脚步。对新媒介、新技术的运用,使宗教界与世俗界之间已毫无二致,内蒙古地区各宗教及时地认识到虽然宗教教理、教义是古老的、传统的,但是面对的信众却是现代的。宗教的健康发展既有赖于具体的宗教教义传播,又要靠现代化的手段、介质来传播。宗教界人士在诵经、学习、了解教内外、国内外新闻资讯时,更多的运用现代传媒技术。为方便与广大信众的联系,宗教界人士除在宗教活动场所中与信众面对面交流,采用口述、法事等传统的传播途径与方法外,也积极采用信教群众喜闻乐见的现代音像、影视、报纸、网络等宣传形式和宣传平台,讲解宗教教义常识,宣传宗教政策、宗教文化传统、宗教典故,发布国内外的教内新闻等,使信众更加方便快捷的学习教义、教理知识,了解宗教发展动态。特别是现代网络技术的应用,各宗教借由网络与社会“千里同风”,达到受众面广、社会效应大的效果。各大宗教在网络虚拟空间中联系信众,开导、教化信众,并宣传自己。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各大宗教相继建立并拟建立自己的门户网站;宗教界人士还通过微博及开设微信号,通过微信朋友圈,微信公众号,微信群,QQ群等方式进行相关活动。内蒙古地区基督教方面的公众号有“包头市基督教”、“呼和浩特市基督教团体”等,佛教方面的公众号有“呼和浩特市观音寺”、“包头市清净寺”等。而有关内蒙古天主教的QQ群则达13个之多。随着各宗教的“微社区”、及基督教,天主教“微教会”,“电子教堂”等的设立及使用,为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宗教生活提供了便利,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部分信众因时间、交通等条件所限无法到宗教活动场所进行宗教活动的缺憾,也为宣传党的宗教政策、弘扬优秀宗教文化、介绍宗教基本知识等开拓了新渠道、搭建了新平台。
除了宗教教义的讲解,灵性的追求外,传播的内容更贴近现实生活,更加生活化,强调宗教和自己行为的一致性,以包头市某汉传佛教寺院为例,其不仅在佛教重大节日,中国传统节日时举行法会,在“母亲节”这样的西方节日时,还会举办“母亲节孝亲感恩联欢会”,引导信众感恩父母,关爱老人。各宗教在引导信众正信正行,维护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弘扬社会正能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各宗教在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凝聚人才,发挥力量”的作用,就农民工最为关心的就业岗位、权益保障方面提供援助、排忧解难,如内蒙古自治区基督教“两会”曾举办基督教工商业人士联谊会,工商界信众不仅有较强的经济能力,也有较多的社会资源,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为进城的无业、失业的农民工或城镇中生活困难的城市基督教信众提供就业培训,就业岗位,以及经济援助,虽然最终的就业人数没有确切统计,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工商界信众经济实力比较雄厚,一般都乐于奉献,使得城市中各宗教相对比较富裕,在扶危济困、捐资助学、抗震救灾、救助孤寡、义诊等服务社会、公益慈善方面可以做得更好。
城市中各宗教信众的增加,使信众结构更加多元,信众的性别年龄、职业分布、文化程度、生活背景、生活方式各不相同,对宗教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对教职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中的信众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到宗教活动场所听听道,他们更喜欢选择适合自己志趣的群体,要求过一个合适的宗教生活。城市中各宗教普遍比较关注青年人(包括大学生),工商界的信众,农民工等团体,并针对不同的信众群体开展不同的宗教活动,活动方式更加灵活多样。
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促使农、牧区剩余劳动力向城镇中转移。在内蒙古的大部分农、牧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外出务工,有时甚至是全家人一起外出,留下的大多是老弱病残、妇女、儿童、学生。同时,农村中外出务工人口的年龄也越来越大,城市中随处可见一些只要能够在城市中有一线生机、有栖身之所,即便是拾荒也不愿意在家务农的中老年人。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的背景下,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倍加令人心酸。虽则宗教信仰诱因中的理性因素有所增加,但因病、因贫、因苦入教仍然是信众尤其是农村信众入教的主要原因。据调查,农村中的信众多因心理、生理的困境而信教。宗教成为广大农村弱势群体的心理安慰和苦难生活的慰藉,宗教团体成为他们困难和病痛时寻求帮助的组织。
相对于城市中宗教发展的繁荣景象,面对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的“空心”化,各宗教在农村的表现也相当寂寥。但在内蒙古的农村,基督教颇有发展劲头,但农村基督教组织形态并不完备。同时,作为少数民族传统信仰的萨满教在城镇化进程中呈现出复兴趋势。
相对城市中的教职人员,农牧区的教职人员待遇更低,生活更艰苦。在城镇化进程中,日益变化的农村,每个人都会面临很多实际的问题,相对于城市中基督教传道员一般每月1400元的生活补助,生活在农村的传道员的生活补助为300元,有的不足百元,更有甚者没有生活补助(主要是青壮年信徒的流失,主日奉献减少,支持教堂的日常运转尚显困难,更不要说支持传道人的日常所需了),这也是教职人员不能留守农村的其中一个原因。相对于城市中健全的宗教组织而言,农村基督教组织形态并不完备,其教义、仪式、组织与世俗的社会生活混而为一。农村教会中大多数没有正规的神职人员,而信徒们对高深的教义神学也并不注重,信众聚在一起活动的主要内容就是祷告,而祷告的内容与他们的世俗生活密不可分。对农村基督徒而言,信仰基督教能带来什么好处才是最重要的。因而其信仰更表现出功利性和实用性的特征。同时,因其骨干队伍也生活在农村,其活动的形式(聚会、唱诗、唱灵歌等,既是一种娱乐方式,也是信众宣泄感情和强化信仰的方式。在娱乐活动缺少的农村,对信众非常有吸引力)和内容更贴近普通百姓的生活和需要,如提倡家庭和睦、邻里友爱等。农村基督教的教化作用起到了整合民众心理、巩固基层伦理,维护社会和谐,帮助主流社会稳定基层社会的功用。
紧跟时代潮流的萨满,不仅要继续充当民间医生的角色和参加祭祀仪式,还要领导和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经营“萨满文化”旅游项目,传授萨满巫术等活动。萨满医术作为一种精神医术和心理医术,萨满的身心治疗活动比较频繁。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色仁钦萨满曾说,“人间有404种疾病,101种由医生来治,101种由喇嘛来治,101种要由萨满来治,另外101种为自己治疗。我们萨满能治的病是神经性的或精神心理性的病症,像肝病啦、胃病啦,类似这种疾病我们治不了。”此外,萨满教渗透到民众的民俗生活中,成为少数民族信仰民俗的有机组成部分,内蒙古少数民族积极推进萨满文化艺术的非遗化,并日益成为旅游开发的民俗资源。在内蒙古地区,具有萨满教文化底蕴的鄂伦春族的“古伦木沓节”,达斡尔族的“斡包节”,蒙古族的基于萨满教灵魂观念,起源于13世纪的成吉思汗祭奠等,成为内蒙古地区这些少数民族民间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传承民族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1] 内蒙古:凝心聚力 真抓实干 积极稳妥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EB/OL].http://inews.nmgnews.com.cn/system/2014/04/24/011450019.shtml,2014-04-24
[2] 求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EB/OL].http://theory.gmw.cn/2010-11/05/content_1365655_3.htm,2010-11-05
[3] 巴特尔.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1月26日 巴特尔)[EB/OL].http://district.ce.cn/newarea/roll/201502/04/t20150204_4512503_2.shtml,2015-02-04
[4] 2014年内蒙古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district.ce.cn/newarea/roll/201503/25/t20150325_4932558.shtml,2015-03-25
[5] 内蒙古:城镇化要传承历史文化 突出民族特色[EB/OL].http://nm.people.com.cn/n/2014/0424/c196689-21073492.html,2014-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