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传”江西与“不嗣”江西
——论陆游对江西诗派的接受与拒斥

2016-11-25 14:14杨理论
杜甫研究学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诗派诗稿茶山

杨理论

“灯传”江西与“不嗣”江西
——论陆游对江西诗派的接受与拒斥

杨理论

陆游是江西诗派后期大家曾几的弟子,是名副其实的江西诗派嫡传。故在诗歌创作和诗学理论上均有较为明显的江西诗派痕迹。但是,希求突破江西诗派而自成一家的明确诗学趋向,使得陆诗创作有意识地在摆脱江西诗派的影响和控制;诗学思想也在继承江西诗派的同时,有意识的改造江西诗派甚至拒斥江西诗派。陆游创新求变,力求突破,与杨万里、范成大等中兴诗人一道,推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最后一次复兴。

陆游 江西诗派 诗学 接受 拒斥

南宋前期,江西诗派一统诗坛,黄庭坚创立的诗学范式,为想要登堂入室的青年学诗者提供了可供学习模仿的蓝本。其时的青年诗人,学诗大多都是从师法江西入手,罕有不受江西诗风熏染者。陆游也是这样。青年时代,陆游曾亲炙江西大家曾几,为江西嫡传,濡染了颇深的江西诗风。但是,在入门之后,陆游开始滋生对江西的不满情绪,试图突破江西,自成一家。为了走出江西,陆游建立了与江西诗派有一定渊源关系而又不同于江西诗派的系列诗学理论,并以此指导诗歌创作,以富赡的实践业绩支撑并不断修正其诗学理论,从而使得突破江西既有理论的支撑,又有实践的印证。陆游的这种努力,与杨万里、范成大等中兴大家同调,虽没有彻底扫除江西余响,但却在客观上促成了诗坛的中兴。

一、“灯传”江西:陆游对江西诗派的绍继

翻开《剑南诗稿》,映入眼帘的就是《别曾学士》。诗中,陆游不无深情的回忆其拜师学艺的过程:

儿时闻公名,谓在千载前。稍长诵公文,杂之韩杜编。夜辄梦见公,皎若月在天。起坐三叹息,欲见亡繇缘。忽闻高轩过,欢喜忘食眠。袖书拜辕下,此意私自怜。道若九达衢,小智妄凿穿。所愿瞻德容,顽固或少痊。公不谓狂疏,屈体与周旋。骑气动原隰,霜日明山川。匏系不得从,瞻望抱悁悁。画石或十日,刻楮有三年。贱贫未即死,闻道期华颠。他时得公心,敢不知所传。①(《剑南诗稿》卷一)

陆游晚年曾亲自厘定其诗稿,将此诗置于《剑南诗稿》开卷之首,诗中表达了对曾几的仰慕和至高的评价,感念之情溢于言表。陆游诗文笔记中言及江西诗人最多者也是曾几,据笔者粗略计算,多达23处。可见师从茶山(曾几自号茶山居士)确实让他受益终生。据陆游自言,曾几对他这位学生也是相当满意的,将其平生之学尽传陆游:“忆在茶山听说诗,亲从半夜得玄机。”那么,陆游从曾几处究竟传承了什么样的“玄机”呢?

偏安局势下共同的爱国情操是曾几、陆游二人师生情笃的基础之一。曾几的道德学问、爱国思想一直是陆游学习效法的楷模。乾道二年(1166),曾几谢世,陆游为其撰墓志,云其“孝悌忠信,刚毅质直,笃于为义,勇于疾恶,是是非非,终身不假人以色词”,“平生取与,一断以义。三仕岭外,家无南物,或求沉水香者,虽权贵人不与。守台州,以属县并海,产蚶菜,比去官,终不食”。②由此可见曾几之高洁人品深得陆游仰慕。墓志在谈到曾几的爱国思想时说道:“元颜亮盗塞,下诏进讨,已而虏大入,或欲通使以缓其来。公方病卧,闻之奋起,上疏曰:‘遣使请和,增币献城,终无小益而有大害。为朝廷计,当尝胆枕戈,专务节俭,整军经武之外,一切置之。如是,虽北取中原,可也。’”陆游投入曾几门下时其爱国思想已经基本成熟,亲炙茶山使其爱国思想得以进一步强化。1206年,耄耋之年的陆游在《跋曾文清公奏议稿》中还对曾几爱国思想感念不已:“绍兴末,贼亮入塞。时茶山先生居会稽禹迹精舍,某自敕局罢归,略无三日不进见,见必闻忧国之言。先生时年过七十,聚族百口,未尝以为忧,忧国而已。……于今某年过八十,仕忝近列,又方王师讨残虏时,乃不能以尘露求补山海,真先生之罪人也。”(《渭南文集》卷三十)显然,这种影响一直伴其一生,成为陆游砥砺名节的精神动力。这当是陆游所得的“玄机”之一。

当然,陆游所得之“玄机”不仅仅是爱国思想,更重要的还是其所得的“茶山转语”,使其在诗歌创作上受用一生。陆游诗学,明显绍继江西者有二:一是换骨,二是活法。

换骨在黄庭坚和陈师道那里,是有不同含义的。黄庭坚的换骨,是“不易其意而造其语”③的换骨法,多指在艺术层面上模仿前人诗意而自铸伟词;而陈师道的“学诗如学仙,时至骨自换”④的换骨,来自于道家得道成仙学说,阐述的是学养方面在经历一定的艺术修养积累之后而产生的诗歌创作的实质性飞跃。⑤陆游的换骨论祖述的是陈师道而非黄庭坚:

文能换骨余无法,学但穷源自不疑。齿豁头童方悟此,乃翁见事可怜迟。(《剑南诗稿》卷二十五《示儿》)

六十余年妄学诗,工夫深处独心知。夜来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剑南诗稿》卷五十一《夜吟》二首其二)

李杜不复作,梅公真壮哉!岂惟凡骨换,要是顶门开。锻炼无遗力,渊源有自来。平生解牛手,余刃独恢恢。(《剑南诗稿》卷六十《读宛陵先生诗》)

三首诗分别作于陆游六十七岁的1192年、七十七岁的1202年和七十九岁的1204年,已经是陆游诗学思想臻于成熟的晚年时期。然而就在此时,陆游尚不止一遍的重温江西诗派的作诗法门并郑重将其拈出指导儿子和评论他最心仪的诗人之一梅尧臣,指出“穷源”“功夫深处”“渊源有自”等深厚的学养乃是诗歌脱换凡骨的奥妙所在。而脱换凡骨的外在表现是“平生解牛手,余刃独恢恢”,最终达到《庄子·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的境界,也即是从有法而达及无法,从师法而自成一家。陆游一向重视博观经典,涵泳熏陶自身,这是他将江西诗学应证于自己数十年的诗学实践之后得出的不刊之论。他的这一理论,远绍陈师道,近承曾几。曾几《读吕居仁旧诗有怀其人作诗寄之》云:“(学诗)又如学仙子,辛苦终不遇。忽然毛骨换,正用口诀故。”⑥陆游所说的“玄机”,此当为其一。

陆游的活法理论也是渊源于江西诗人吕本中并经曾几亲授而得。吕本中和曾几同年所生,但吕本中诗名早著,故曾几在结识吕本中之后,从而师之。陆游早岁学诗,亦私淑本中:

某自童子时读公诗文,愿学焉。稍长,未能远游,而公捐馆舍。晚见曾文清公,文清谓某:君之诗渊源,殆自吕紫微,恨不一识面。某于是尤以为恨。(《渭南文集》卷十四《吕居仁集序》)

陆游以未能立雪吕门为憾,幸运的是,他尚得以师从曾几。曾几初见陆游之诗,即以渊源吕本中赞许之,并纳之座下,亲授玄机。这玄机当中,自然包括曾几从吕本中处学得的“活法”。上引曾几《读吕居仁旧诗有怀其人作诗寄之》还有这么一段:“居仁说活法,大意欲人悟。常言古作者,一一从此路。岂惟如是说,实亦造佳处。其圆如金弹,所向若脱兔。”吕本中的活法诗论,出自其《夏均父集序》:

学诗当识活法。所谓活法者,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是道也,盖有定法而无定法,无定法而有定法,知是者则可以语活法矣。谢玄晖有言:“好诗流转圆美如弹丸。”此真活法也。近世惟豫章黄公首变前作之弊,而后学者知所趣向,毕精尽知,左规右矩,庶几至于变化不测。⑦

吕氏的“活法”是为了纠正当时的江西诗派末流生硬模仿,不知变化。其言活法的前提是“规矩”,即是诗歌创作无论怎样变化,都应该超乎象外,得其环中,不悖于诗歌的艺术规律。陆游于此也是深有心得,在《追怀曾文清公呈赵教授,赵近尝示诗》中,他说:

忆在茶山听说诗,亲从夜半得玄机。常忧老死无人付,不料穷荒见此奇。律令合时方帖妥,工夫深处却平夷。人间可恨知多少,不及同君叩老师。(《剑南诗稿》卷二)

整首诗连读,我们发现,陆游所说的从曾几处得到的玄机指的是“律令合时方帖妥,工夫深处却平夷”,要求诗歌创作讲求合声律,中规矩,但必须妥帖,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功夫深蓄是达到游刃有余境界的必然之路。这与吕本中的“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的理论如出一辙。在《赠应秀才》中,陆游还说:“我得茶山一转语,文章切忌参死句。”(《剑南诗稿》卷三十一)前引曾几《读吕居仁旧诗有怀其人作诗寄之》还云:“学诗如参禅,慎勿参死句。纵横无不可,乃在欢喜处。” 陆游的“文章切忌参死句”传承自曾几,其源头在江西派中人韩驹。曾几早年曾学诗于韩驹。韩驹论诗讲求“饱参”:“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⑧陆游对韩驹也是推崇有加,其《跋陵阳先生诗草》,盛赞韩驹“诗擅天下,然反复涂乙,又历疏语所从来,其严如此,可以为后辈法矣”;并对韩驹严谨创作态度记忆深刻:“诗成,既以予人,久或累月,远或千里,复追取更定,无毫发恨乃止。”(《渭南文集》卷二十七)可见,陆游对韩驹也有一定程度的学习和借鉴,并从曾几处传承到了韩驹的参诗理论。陆游谆谆告诫应秀才“文章切忌参死句”,不参“死句”即应参“活句”,应该用“活”的眼光、出奇出新的眼光来对待前人经典。其实,这与吕本中“活法”仍然神韵暗通。

二、“不嗣”江西:陆游对江西诗法的反拨

此跋文作于绍熙元年(1190),时年陆游六十五岁,已届其诗学思想臻于成熟的晚年。陆游自言“又去十之九”,选用“又”字,说明陆游在严州删诗之前曾已经有过删诗的行动,当即是跋中所言的“丙戌”——乾道二年(1166),时陆游四十一岁,在隆兴通判任上因言官弹劾而落职归里。严州编诗,据其子子虡跋文,在淳熙十四年(1187),此年《剑南诗稿》由门人付梓刊行,此本现佚,学界一般认为就是今本《剑南诗稿》的前二十卷。陆游此后所作诗歌,仍有删定:

陆游嘉泰三年(1203)奉祠归山阴故庐,陆子虡编次《剑南续稿》当在此时。今本《剑南诗稿》卷六十九《力耕》云:“犹恨未能忘笔砚,小儿收拾又成编。”句下自注云:“子遹编予诗续稿成四十八卷,卷有百篇。”此云四十八卷,当是子遹在其兄四十卷的基础上纂次而成。此诗作于开禧二年(1206)年底,同理推之,子遹编纂的四十八卷,也是经过陆游“亲加校定,朱黄涂撺”的。联系前面的“丙戌”和严州编诗,说明现存《剑南诗稿》《力耕》之前的诗作,都是经过陆游删择汰选过的。而最后一次删订,是在其去世的前三年,即1206年。由此可见,陆游的删诗定稿的举动,几乎绵延了其整个一生。陆游并没有直接说明屡次的删订的原因,但没有说明并不意味着没有原因。《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可以间接说明其删订的原因:

看来,陆游虽为曾几弟子,可是一直在试图努力摆脱江西诗派的阴影。故而其论诗主张中,对江西诗派的批评直截了当,也显示了其坚决摒弃江西的态度。他的《读近人诗》云:

“圆美绝伦”“弹丸之评”,显系针对吕本中“活法”诗论。对待吕本中的态度,恰恰显示出陆游对待江西诗派的矛盾心态。值得注意的是,前引《读近人诗》作于陆游去世的前一年嘉定元年(1208),而此诗作于陆游58岁的淳熙十年(1183),都是在陆游诗学思想成熟的晚年。可以说,走出江西诗派的阴影是陆游毕生的强烈愿望。正是在这种愿望的驱使之下,偶尔即兴式的点评难免不够全面和客观,甚至前后抵牾。

由此可见,陆游对江西诗派既有接受又有拒斥。一方面,曾几是其恩师,吕本中是其景慕的对象,他与江西诗派的渊源深厚,江西诗派讲求的诗艺,对成就陆游的诗歌功不可没;但另一方面,他又不甘步人后尘,特别是步江西末流的后尘,他力图摆脱江西诗派的阴影控制,追求自成一家。两个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使得陆游对江西诗派呈现出一种颇为复杂的矛盾心态。

注释:

①(宋)陆游著,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文中陆游诗歌,均引自该书,下文不再出注。

②(宋)陆游:《陆游集》第五册《渭南文集》,中华书局1976年版。文中所引陆游文,均引自该书,下文不再出注。

③(宋)惠洪:《冷斋夜话》卷一,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5-16页。

④(宋)陈师道:《后山居士文集》卷一《次韵答秦少章》,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年影印宋刻本。

⑥(宋)陈思编,(元)陈世隆补:《两宋名贤小集》卷一百九十《茶山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文中所引曾几诗歌,均引自该书,下文不再出注。

⑦(宋)刘克庄:《江西诗派小序》,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85页。

⑧(宋)韩驹:《陵阳集》卷一《赠赵伯鱼》,清宣统曾植刊本。

责任编辑 张月

作者:杨理论,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国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400715。

猜你喜欢
诗派诗稿茶山
茶山自拍
《诗》第27卷·三个“十”特大卷征稿
茶山仙境
当代诗词史稿(八)——“三友诗派”给我们的启示
校园诗稿
校园诗稿
快乐茶山行
校园诗稿
茶山烟云
星汉《东天山诗稿》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