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哈佛大学“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学术讨论会暨庆祝“中华人文经典文库”启动会议综述

2016-11-25 14:14
杜甫研究学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哈佛大学杜甫教授

寇 陆

美国哈佛大学“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学术讨论会暨庆祝“中华人文经典文库”启动会议综述

寇 陆

无论是被称为“诗圣”,还是诗歌艺术的“集大成”者,唐代诗人杜甫自九世纪初开始,便被誉为中国诗歌创作的一个典范。到宋朝末年,人们为杜甫诗歌所作注解的数量,已经超过当时其它所有文学作品评注的总和。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可与英国文学史中的莎士比亚相媲美。在中国本土之外,杜甫的影响也先后扩散到东亚其它国家和文化群体,如日本、韩国和越南等,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仍然影响着二十和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文化和文学,当代华语诗人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还在重新发现和解读着杜甫留下的文学遗产。

2014年,由已故学者萧涤非发起,若干学者参与编撰的《杜甫全集校注》面世。2015年,宇文所安翻译的《杜甫诗》——第一部杜甫诗赋全集的英文译注出版发行。与此同时,北美不少新一代的年轻学者也正在从事杜甫的研究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2016年10月28日至29日,在哈佛大学召开了“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学术讨论会暨庆祝“中华人文经典文库”启动会议。会议主要围绕以下议题展开:在中古世界和中古诗学背景下思考杜甫;杜甫作品中相对而言较少受到关注和研究的层面,如佛教、幽默、自注、日常性;宋朝到清朝文学、文学批评、艺术中对杜甫的接受;“杜甫”在现代与当代的重造等。本次会议由美国安德鲁·麦伦基金会、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哈佛燕京学社、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赞助。哈佛大学东亚系田晓菲教授作为会议召集人和联系人,邀请了北美与东亚二十多位学者与会。

宇文所安的杜诗全译也是“中华人文经典文库”(Library of Chinese Humanities)的首发著作。“中华人文经典”系列是已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德古伊特(De Gruyter)学术出版社的长期规划项目,将文本的汉语原文与其英语译文对照排列,旨在为世界读者提供中国古典传统中的文史哲经典著作。这一系列既以纸质形式出版,也可以在网上免费下载。本次杜甫研讨会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庆祝以杜诗全译为首发著作的“中华人文经典”系列的正式启动。我们相信该系列将最终会在世界范围内深刻地改变中国古典文化的研究。

本次会议议题包括:“杜甫的影响与接受”“杜甫:自我、家、帝国”。共有六个分会。现将具体分会主题与发表论文情况介绍如下:

第一分会主题为“杜甫在现代”。发表论文有:王德威(哈佛大学)《六位现代诗人对杜甫的探寻》,讨论六位华语诗人在不同语境下对杜甫遗产的化用和重新阐释,借此反思“经典”“现代性”“历史”与“抒情”等问题;王敖(韦斯利安大学)《献给杜甫的玫瑰:怎样才能不为杜甫写圣徒传》,分析当代诗人与杜甫的对话,进而论述当代中国诗人们对历史、自然和日常生活的态度;周杉(Eva Shan Chou,纽约市立大学巴鲁克学院)《当代教科书与选集中的杜甫》,研究杜甫诗歌在现下出版的选集和中小学课本中的选录情况。香港浸会大学的陈致教授和哈佛大学的田晓菲教授担任讲评。

第二分会主题为“宋代至清代对杜甫的再现”。发表论文有:陈珏(柯盖德大学)《异文、诗评、作者形象:宋人对杜甫用字的接受》,展现北宋士人对杜甫诗歌的批评,如何与杜甫作为精于“炼字”的诗人形象相联系,对异文的更改和讨论同时说明宋人对诗歌表现力的关注;郝稷(圣十字学院)的《“体验”杜甫:生平阅读法和杜甫在宋朝地位的提升》,讨论杜甫经典化的一个特殊方面,即宋人试图重新体验杜甫的人生经历,这成为时局动荡下的士人们创建政治、文化身份的一种方式;艾朗诺(Ronald Egan,斯坦福大学)《明清画家杜甫诗意图》,关注杜甫接受史中较被忽视的一个方面,即画家根据杜甫诗句而创作的绘画。讲评人为纽约州立奥尔巴尼大学的蔡涵墨(Charles Hartman)教授和普林斯顿大学的田安(Anna Shields)教授。

第三分会的主题为“杜甫与诗歌意义的解读”。提交论文有:蒋寅(华南师范大学)《杜甫与传统诗歌美学的“老”境》,讨论了“老”的美学内涵,包括风格上的老健苍劲、技巧上的稳妥成熟、修辞上的自然平淡以及创作态度上的自由超脱与自适性等方面;倪健(Christopher Nugent,威廉斯大学)《启蒙杜诗》,用《千字文》和其它启蒙类书来研究杜甫的创作和读者的接受是否受这些作品所影响;田晓菲(哈佛大学)《控制意义:杜甫和中古文学中的自注》,分析杜甫作品及前代诗文中的“自注”现象的传统与演变,讨论作者在这个过程中对文本意义的控制以及作者自注对读者接受的影响。担任讲评者是科罗拉多大学的柯睿(Paul W. Kroll)教授和康奈尔大学的丁香(Ding Xiang Warner)教授。

第四分会的主题为“杜甫与佛教”。论文有:

陈引驰(复旦大学)《时代转折之际的杜甫与佛教》,梳理既往关于杜甫与佛教关系的讨论,考察安史之乱前后杜甫与佛教禅、净的接触及诗歌中的表现,分析一位儒家文士精神世界中佛教的意义;劳泽(Paul Rouzer,明尼苏达大学)《杜甫和佛教:彼处有没有彼岸》,分析杜甫的游寺诗和与僧侣的社交诗,讨论佛教信仰如何作为一种普遍的诗歌话语被唐代士人所运用。担任讲评者是科罗拉多大学的柯睿教授和美国学术团体理事会主席余宝琳(Pauline Yu)教授。

第五分会主题为“地域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主要论文有:Gregory Patterson(南卡罗来那大学)《连通历史:杜甫夔州诗中的纪念形式》,关注杜甫诗歌对物质景观和当地历史人物的纪念,诗歌与景观作为两种媒介与历史相连通,它们让“过去”以物质形态存在于当下;麦大伟(David McCraw,夏威夷大学)《杜甫晚期诗歌中的居所》,讨论杜诗中诗人的自我呈现如何和“地方”联系,“地方”不仅是诗人所在的处所,而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包括诗人的过去和将来的归属。讲评人是康奈尔大学的丁香教授和卫斯理大学的艾文岚(Sarah Allen)教授。

第六分会主题为“家与帝国”。论文有:陈威(Jack W. Chen,弗吉尼亚大学)《“家”的建立》,分析杜甫中晚期诗歌对“家”的概念的建构;宇文所安(哈佛大学)《用诗思考:杜甫的〈解闷〉》,研究诗人的思想在组诗中的逐步发展,展现《解闷》中“地方”如何通过诗歌成为欲望的对象,在帝国之内流通;卢本德(耶鲁大学)《吊诡的帝国》,讨论夔州诗中杜甫如何通过对仆人、鸡、幼子等的命令和分派来达到对帝国礼仪、权力的反讽。讲评人是哈佛大学李惠仪教授和普林斯顿大学田安教授。

本次杜甫研讨会作为英语世界首次以杜甫为专题的会议,成为一次颇为应时的交流机会,让我们对杜甫研究的方向和转变进行反思,同时也探索“杜甫现象”和“杜甫接受”在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中更深刻和复杂的历史意义。

责任编辑 陈宁

作者:寇陆,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研究生,02138。

猜你喜欢
哈佛大学杜甫教授
哈佛大学46%是富二代,但决定上限的不是出身
为美国与东亚之间搭建桥梁的哈佛大学学者傅高义逝世,享年90岁
刘排教授简介
“国缘之夜”文化交流论坛在哈佛大学俱乐部举行
登高
绝句
哈佛大学图书馆训言
恐怖的教授
心不在焉的教授
数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