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世界是通的

2016-11-25 14:12:04王义桅周洪波于洪君姚培生张国斌王海运马国书石海明
公共外交季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王义倡议一带

王义桅 周洪波 于洪君 姚培生 张国斌王海运 邹 明 马国书 石海明

“一带一路”:世界是通的

王义桅 周洪波 于洪君 姚培生 张国斌王海运 邹 明 马国书 石海明

2016年7月5日,由察哈尔学会、商务印书馆联合主办的察哈尔圆桌“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在中电建大厦会议室隆重召开。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记者和出版业的朋友们齐聚一堂,共同讨论王义桅教授的著作《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本文摘录了部分与会者的观点,以飨读者。

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

王义桅(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一带一路”的提出,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作为传统农耕文明、内陆文明,地域文明的中华文明,正在走向海洋,走向工业化和信息化,走向全球,经历三大文明转型。

在第五届中欧政党高层论坛上,罗马尼亚前总理蓬塔表示:“欧洲要睁眼看世界了!我们未来五个月都说不准、看不清,中国人却在设计五十年后的事儿了”!拉脱维亚拉中友好协会主席称:“历史上从未见过如此宏大合作倡议,超过我们欧洲人想像力,欧洲人千万不要浪费中国美好意愿啊”!捷克副众议长感慨:“一带一路可成为人类最伟大倡议之一”。欧洲人的认识比我们要到位啊!我觉得作为学者要深刻挖掘“一带一路”所处的时代以及所开启的时代。

第二个看法,我们要告别西方的很多说法。2016年5月17日,习主席在哲学和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特别强调要有中国视角,要有东方的智慧,要有人类的关怀,学西方,但是要超越西方,“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开创未来”。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最大的新兴国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又是东方文明古国,这种多重身份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内在动力。这对全球治理,对世界经济增长,对解决世界上的公共挑战和难题就提出了一种东方视角,由其所产生的一系列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周洪波(商务印书馆总编辑):《世界是通的》这本专著承载着人类文明和全球化的历史,但是又处处体现了中国视角、中国风格、中国关怀,其实这就是对“西方中心论”的很大颠覆,也是对“世界是平的”这种全球化逻辑的一种超越。

同时,这本书注重理论跟实践相结合。它的正文主要是谈“一带一路”的时代逻辑,后面还专门有一个附录,是个案研究。这两方面的结合,就使我们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既有历史合法性,又有现实的需求,还能够引领未来,而且从中可以挖掘出中国模式和中国的智慧。

于洪君(察哈尔学会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中联部前副部长):大家注意到我们领导人从2013年秋季提出“一带一路”到现在,习主席本人无论在国际还是国内,特别是在外交场合,几乎每次都谈“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是我们对外开放的一个大战略,属于战略层面。

“一带一路”的推进,首先是可以以创新的思维和模式提升我们区域的、地区的合作水平。世界是平的,但是很多国家,特别是有些近邻国家之间合作的意愿很低,例如中亚五国之间的互联互通水平就不高。我们讲世界是通的,但有时候也常常是不通的,是被人为割裂、人为阻断的。我们既要看到世界是通的,也要看到世界存在着许多问题、许多矛盾,甚至存在着许多冲突,我们要从习主席历次讲话着眼,然后结合“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挑战和压力,深化我们的研究。“一带一路”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全球经济振兴与合作共赢计划,它的意义很重大,困难、挑战、压力都是可以想见的,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姚培生(前驻哈萨克斯坦大使):大家看到这五个字—世界是通的,这是问题核心。我们做“一带一路”,实际上就是两个方面的通,一个是实的通,还有一个虚的通。实的通,就是道路、贸易、货币等,虚的通就是民心相通。我们现在这两方面的沟通都开始做了,这个通也不是说短时间就可以做到的。有的困难是预想不到的。但是并不能因为有挑战、有困难我们就不做了,越是这种情况下我们越是要做。“一带一路”的建设不是一个短期的项目,是几代人的事情,是一个世界性的工程。当然我们中国不是做这个工程的总指挥,我们要准备搞一个互利、合作、共赢的大平台。当然有多边的,也有双边的,还有更多形式的。

“一带一路”促进整个欧亚大陆共同发展

王海运(中国国际战略学会高级顾问,中俄关系史研究会副会长):对习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的理解,首先是从进一步对外开放,解决沿海发展和内地发展两个引擎共同成长,解决我们产业升级转型问题,推动我们经济迈向一个新台阶这个对外开放战略的角度来想的。另外这也是我们的大目标,能解决周边问题,打造安全稳定带,打造经济合作带级。当时我们在这个方向上想的比较多一些,但是随着探讨的深入,特别是像王义桅先生提出的,从更深层次问题、从文明的角度、从全球化的角度、从中国话语权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是一个深刻认识的过程。

邹 明(凤凰网总裁):虽然这本书叫《世界是通的》,但实际上这个世界是不通的,虽然义桅兄说“五通”最后是人心要通,但是人心通是最难的。我们看到很多世界上的不通,很多是人造成的,很多是政府造成的,很多是法律造成的,很多是战争造成的,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是不通的。“一带一路”的具体实践,真是需要一代人的努力。伟大的倡议是好的,但需要我们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实现我们这个伟大的梦想。

《世界是通的》的启示

马国书(人类共赢研究院院长):第一,这本书的最大价值在于启示,我们今天的“一带一路”是中国的倡导,还不是多边体系下的共识。要想把单边的倡议变成多边的共识行为,这个道路非常遥远。此外,这本书在努力提出一个世界的新秩序理论。二战之后的今天,由美国人主导建构的体系都在大面积解体,包括现在的欧盟体系都在摇摇欲坠之中,这就提出一个深刻的问题来,西方文明用西方的智慧所构建的多边体系今天遇到这么的大危机,它表明一个问题—这种构建的基础理论有问题。

张国斌(本刊编委,察哈尔学会秘书长):我曾多年从事驻外工作,结合这本书,有一些体会。我们投入很大精力做出《白皮书》,但有的法国人反映看不懂:“你们说‘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却不知道什么是‘三中全会’”。我们提出很好的新理念、新倡议,但不能自说自话,更不能造成误会。上世纪70年代,我们曾经提出“三个世界”,很多国家不理解,会问“为什么把我们划分为第三世界?”当时我们也进行了积极的对外解读。现在我们提出“一带一路”,同样需要积极的对外解读。现在,有的非洲朋友说,你们提出的“一带一路”没有我们的事。其实,怎么可能没有你们的事呢?“一带一路”肯定有扩展和延伸,是世界性的。同时,“一带一路”也是时代性的,“一带一路”的未来发展十分引人关注。我们期待更多的学者来解读世界、解读中国,向世界更好地解释我们自己。

金相淳(韩国国际安保交流协会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东亚和平研究会会长):这本书给我一个非常重要的启发,我们中韩之间是不是应该把被动局面变成主动的?这就是时机的重要性。中国现在提出了“一带一路”,韩国也很希望把它跟韩国的“欧亚倡议”对接,但实际上韩国对“一带一路”方面不太敏感,这本书出来之后,在韩国也有出版,希望这本书在这方面能起到正面宣传作用。

石海明(国防科技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中信改革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前段时间我在《光明日报》发了一篇文章,叫《大战略·微战争》。我第一次提出“微战争”这个想法,为什么呢?就是受王义桅老师的启发。在这本书里面,王老师谈到了安全风险问题。我参加过很多军方会议,大家都讲要去哪里建基地,我们要走出去,我们军队要怎么样参与。但是作为一个战略来讲,我认为要处理好三样东西:第一,怎么想;第二,怎么说;第三,怎么做。这三样要配合好,才是战略。而这本书为我们军方在做事情、想事情、说事情的时候提供了一个高度的时代判断。

猜你喜欢
王义倡议一带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一道模拟试题的解法探究与教学启示
“一带一路”我的梦
学生天地(2019年29期)2019-08-25 08:52:24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中国(俄文)(2019年6期)2019-07-05 07:02:56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保护一半倡议: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和实践
不要说那两个字
湖南文学(2017年12期)2018-03-10 19:08:22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发起携手共赢合作倡议
艺术风味-我的人生
人间(2016年10期)2016-08-05 05: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