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外交”与中小企业海外拓展
——以青岛美莱轨道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2016-11-25 14:12
公共外交季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外交高铁铁路

卢 暄

“高铁外交”与中小企业海外拓展
——以青岛美莱轨道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卢 暄

中国高铁行业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不但满足了国内民众舒适出行的需求,而且创造条件朝向海外“走出去”,积极践行“高铁外交”构想。为高铁产品进行配套的中国中小企业在此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们是中国“高铁外交”的底气来源,不但为这一外交形式贡献产品与智慧,而且亦是其当然主体,在“高铁外交”的产品质量与工业声誉维护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自身也借助这一企业跨国交往方式进行着海外拓展的尝试。

中国高铁“走出去”

截至2015年,中国高铁总里程达19 000公里,列世界第一位,当年铁路新线投产9531公里为历史最好水平,在2016年还正在加快建设北京—沈阳、徐州—郑州、贵阳—昆明等多条重要线路,国内四纵四横高铁主骨架已经基本建成。与此同时,中国高铁行业积极践行“走出去”战略,采用“高铁外交”的形式将代表中国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高铁与相关技术推介给国际市场与各国人民,打造国家品牌、加强企业交往、促进经济活力和相互交流互动,仅在2015年,中国就与俄罗斯、美国、泰国、塞尔维亚、老挝及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分别签约,使用中国的设备或技术在当地兴建铁路。这一新型交往方式毫无疑问是“企业外交”的重要表现形式,也天然属于“公共外交”的有机组成。中国的“高铁外交”正在稳步推进并取得实绩。

中小企业的“高铁”角色

中国高铁“走出去”的过程中,人们毫无疑问会极为关注政府层面与大型国企的态度与做法,而广大相关中小企业的角色与诉求似乎常被忽视。实际上,在“高铁外交”中,这一企业群体身兼主体与渠道两种角色,一方面其独特作用不可取代,另一方面也通过努力付出得以分享了“高铁红利”。

近年来,国家层面推动的“高铁外交”对于促进国家交往、经济交流、社会发展成效显著,而为其配套的相关中小企业初看角色模糊,实则作用巨大。“高铁外交”看似仅仅卖出一列列机车,实则是通过一系列高铁系统、桥梁涵洞设备及牵引供电通信等设施来完成“外交”活动。这一过程中不但可以有效拉动复合材料、钢铁、有色金属等产业的发展,使各企业包括相关中小企业履行“高铁外交”的渠道责任,将自身的产品变为国与国联接的纽带,而且锻炼了广大的中小企业,让这些企业更加积极主动地走上国际市场前台,成为“高铁外交”的积极主体。可以说,中小企业将是改变“中国制造”的高铁“价低质次”污名,而将其升级为“中国质造”与“中国智造”的主要行动者,是“高铁外交”的隐藏主体,而不仅仅是这一政策的简单跟随者。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在“高铁外交”的有力作为可从民间和企业层面为国家“企业外交”战略做一有效补充,它们在“高铁外交”中的独特作用毋庸置疑、不可替代。

美莱怎么做?

美莱轨道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成立于山东青岛,是非常典型的伴随着中国高铁事业发展与高铁“走出去”构想的实施而发展起来的中小企业。成立之初企业仅有3名核心员工,而今天随着中国“高铁外交”的逐渐展开,美莱公司的产品也在短短6年内就走向了世界。美莱的发展如同许多相关的中国中小企业一样,见证着中国高铁行业的发展,也同时感受着“高铁外交”的挫折与荣耀,并仍然坚持不懈地为维护中国高铁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和尊严而进行着努力。

首先,抓住发展优势,配合国家战略。美莱自成立以来的发展抓住了两大优势。一为国家优势。中国现已成为世界上高铁设备制造大国及主要技术输出方之一,这一优势其他国家短时间难以复制。美莱紧密配合国家高铁战略规划,响应企业“走出去”的号召,积极调整步伐,紧跟“高铁外交”大趋势,将自身的企业发展与国家对铁路行业的整体规划有机结合并高度配合,对于自身研发的新技术新产品不设专利技术壁垒,与国家主机厂对接时采用“图纸全交”的合作方式,毫无技术保留地支持主机厂生产,全力配合国家高铁发展整体规划。二为地方优势,位于青岛的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成立于1900年,并于1952年成功研制出新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青岛当地围绕着四方机车产品进行配套的中小制造企业生产经营颇为繁荣,有着丰富的生产制造经验。美莱充分利用地方优势与人力资源积累,顺应国家高铁网络建设的远景构想,稳定加强与现中国中车、原北车长春机车、原北车唐山轨道客车、原南车四方庞巴迪、宇通客车、福建奔驰等企业的合作联系,使自己的产品随着中国“高铁外交”的稳步推行走向世界,为当地民众提供稳定、安全、满意的服务。

其次,积极拓展海外,主动灵活出击。美莱公司虽然体量不大,但一直极为关注国际铁路行业的动态发展,这不仅是因为公司高层海外留学归国人员的背景使其具有从事本行业极为重要的国际化视野,也是因为公司上下均已深切体会到中国企业“走出去”构想与“高铁外交”的披荆斩棘正为中国相关产业特别是相关中小企业发展带来的巨大商机。有鉴于此,美莱公司自成立之初就设立了“海外项目拓展部”,由具有欧洲工商管理专业留学与工作背景的归国人员担任负责人,一方面为企业的海外拓展制定长期规划,另一方面加强与世界同行交流,同时推广自家的优良产品。如在2014年,美莱就积极参加了于德国举办的Innotrains铁路轨道展,从中国小企业和普通中国人的角度来介绍中国企业、介绍中国高铁,与世界铁路制造商共襄盛举,交流铁路发展硕果。中国中小企业参加这样的国际展会绝不仅仅是凑个热闹,而是要为企业发展进行深度交流与贸易洽谈。当次展会上,美莱不但订购了瑞典的焊接机器人用于生产,而且积极邀请海外厂商到青岛公司参观,共商合作。可以说相比于政府和大型国企,中小企业更富亲和力的交流方式有其独特效果。目前,美莱的海(境)外拓展成果卓著,港铁MTR、韩国首尔地铁、美国洛杉矶轨道交通等项目均可能采用美莱的产品,印度方面也有意邀其前往建厂。在配合国家“高铁外交”的战线上,中国铁路中小企业正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第三,讲求质量为先,获取国际认可。与“中车”等巨无霸企业相比,同样吃“高铁饭”的美莱属于小厂,但美莱对于质量控制同样有着极为严格的标准,这也是中国“高铁外交”的底气与基础。美莱的铁路产品已通过了德国、英国的防火标准,在中国业内居于领先地位,其他的“一次性通过震动冲击试验”“10万次疲劳试验”等指标也表现出色,还于2015年顺利通过了全球各大铁路系统制造商认可的国际铁路行业标准系统IRIS Certification的认证。可以看到,美莱较小的企业规模并没有制约其对于产品质量近乎挑剔的追求,也正是不计其数的如美莱般的中国中小企业这种对于高铁配套产品质量的苛刻坚持,才使得中国高铁“走出去”的步伐日益稳健并收获愈来愈多的赞誉。

第四,大力创新研发,促进成果转化。“中国制造”在改革开放后为中国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同时若干年来在国际市场上也屡屡被“妖魔化”,中国“高铁外交”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目前,对于国际铁路市场上的激烈竞争与质量质疑,最有说服力的仍应是过硬的铁路产品,而这需要许许多多的相关中小企业从生产经营的一点一滴做起。美莱公司的做法是坚持向法国阿尔斯通、日本川崎重工、德国西门子、加拿大庞巴迪等先进企业学习,重点加大对于研发的投入,积极进行产品创新,一方面引进先进设施如美国的3D打印设备以便于提升产品开发和样品验证效率;另一方面将研发成果积极快速地转化,如2014年11月接到主机厂关于动车组座卧两用卧铺设计任务后,不到两月即完成了模型样品,2015年4月完成了全部型式试验,2015年12月整车运行,完美体现了以其为代表的一批中小铁路配套企业既注重研发又积极转化的“小而美”“小而优”“小而灵”的特点。

第五,配合战略规划,延揽海外专才。中国企业要真正“走出去”在国际市场上站住脚,人力资源要素不可忽视。“高铁外交”因其产业高度复杂的特点,为了更好地与世界打交道,对于人才的要求不仅是技术专业上的,还有语言、跨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美莱公司的海外部门不但拓展海外项目,还担负海外专才的管理工作。自成立之初即定期招聘海外专业人才,甚至在海外参加展会期间还抽空与高铁技术发达的法国和德国当地中国留学生商谈,力促其回国加入团队,还直接与当地大厂工程师接洽,显示了中小企业“企业外交”的巨大活力与能动性。企业的做法获得了良好回报,数年来,不断加盟的专业人才在进口先进设备操作调试、国外资料翻译整理、国际展会交流洽谈等方面发挥了一般工作人员难以企及的作用。可以说,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对于中小企业乘着“高铁外交”的东风真正走上国际舞台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最后,经营产品多元,市场转换灵活。与高铁相关的中小配套产品企业随着中国铁路行业的发展而发展,也见证着“高铁外交”克服困难稳步前行的历程。为了顺应市场大势,美莱这样的中小企业亦在不断积极地调整经营生产范围。公司成立之初,美莱仅生产餐车座椅一种产品,而伴随中国铁路行业数年快速发展之后,现已发展成为了涵盖铁路、航空与汽车三大类二十多种产品的供应商,不但为包括CRH380在内的动车车型提供配套产品,今后还将主攻航空金属材料加工及更轻更坚固的新材料产品的研发。2016年还与中航旗下的飞机设备公司达成意向,将建设年产4万套飞机座椅零部件的车间,产品将会装备到波音7系、空客A3系、国产大飞机C919、新州60等机型上。中小企业“小而精”、转向快的特点再次显现,而这对于在“高铁外交”,乃至将来可能的“飞机外交”背景下配合国家战略、快速适应市场、打赢国际竞争无疑有着积极作用。

借力“高铁外交”培育中小企业

中国铁路建设近年来迎来高速发展期,高铁相关行业建设更是一日千里,不但极大方便了国民出行,而且还走出国门为国家工业争得荣誉并获取了利润。可以预见,这一行业将在今后一个长时期内保持稳定发展,不但中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将要增加较长的铁路里程,世界很多国家对此的需求也逐渐显现并日益迫切。今后的发展应重视借助“高铁外交”这一契机,加强培育相关中小企业,着力完善行业基础配套,充分发挥这一企业群体“小而精”“小而优”的特点,发挥企业能动性,完善其“企业外交”主体的功能,使更多配套高铁产品的中小企业能够在跨国经济活动中一展身手,“小企业做出大品牌”。

卢 暄:察哈尔学会研究员,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外交高铁铁路
詹天佑,“中国铁路之父”
高铁时代
滇藏铁路丽香段站后工程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有望年内开通
冬奥外交促进团结,一起向未来
中秋节:62万人坐着高铁游云南
沿着中老铁路一路向南
一路欢声一路歌 中老铁路看点多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第一次坐高铁
扁亲信为“外交案”出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