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春水
我接触对联是8岁那年(1953年)春节,见家家用红纸写满了毛笔字,贴在房屋门口及柱子上,有的还用白绿黄等颜色的纸。由于好奇,就问父亲,这叫什么?父亲回答:“这叫春联,红纸写的是喜贺联,其他颜色的是孝联,是纪念逝去的老人的春联。有关这方面的知识,等下半年,送你到彭先生开办的‘对联班’去学习,他会告诉你一切。”
当年9月,父亲为我到“基础班”报了名。我发现,班上尽是年龄较大的人,数我年纪最小。彭先生系本村民办老师,应多人的邀请,每逢星期天下午专教对联课,也不收钱,只是轮流在学员家吃晚饭。基础班,先讲“对韵”,然后习四声,平上去入,并以“天子圣哲”四字举例。继而练习“课对”,内容由单词、复词到短语,再到句对。如大对小,少对多,雨对风等。起初我如坠云雾,时间一长,由不懂到似懂非懂。先生每讲完一节课都留有作业。有一次,留给我的作业是“牛头”,我对了“马嘴”,大人们一片哗然。他们认为,“牛头”不对“马嘴”。但先生还是给我打了钩。可能是因为我年龄小鼓励我吧。而大人们的作业是“园中寻马齿”。大多数人都抓头挠耳,不知其对。我问他们难在哪里?他们说“马齿”,既是动物马的牙齿,又为植物马齿苋之名。有人对上“山上找牛膝”,但彭先生把一位彭姓学员的“湖内割鸡头”写在黑板上予以表扬。我当时不知它好在哪里?只是乖乖地听先生讲解。
先生每到一家吃晚饭时,都会给家主作一副嵌名联。其中有两联我记得较清楚。一家主叫鹤年,上有高堂老母,祖宗三代七口人,先生随口曰:
青松栖白鹤;
白发杖青年。
很符合其家庭实际。
另一家主叫友财,是村会计,先生曰:
友以义交情可久;
财从公取利方长。
此联虽出自《对联汇海》,但自然贴切。这中间有个插曲,即晚饭前,友财之爱人炒了豆子(本地方言为“个个”)给先生当点心,她出了上联给先生对:“个个吃一个个个”,先生思考良久,不得其对,直到现在也无人对出。盼四海诸贤教我。
1954年春节,有一大学员之妻,姓段,于前一年秋天死于肺结核(俗称痨病)。他自作挽联:
痨病鬼,命不牢,劳生劳死;
段姓人,情未断,断筋断骨。
虽不工,但能催人泪下。
是年正月月半已过,照样上对联课。我也开始学对三字联,本以为可以循序渐进,不想,到了四月,江西余干县洪水泛滥,人们都外出逃荒,中断了唯一的学习机会!
直到1986年,我接触到《对联》杂志,想过投稿,但由于基础薄弱,不敢献丑。此前,我曾自拟一些不伦不类的对联,如1980年春节,时为赤足医生的我,在大队卫生所工作,只能作为2分的劳力(最高分为5分)累计工分,年终由大队到户口所在生产队调款,才有现金拿到手。可1978年和1979年这两年,由于种种原因,全部调款也只能满足支付大队干部的工资,而我只能枵腹从公。故自拟两副对联:
雄心树立,空混数载;
壮志展舒,枵腹两年。
西弟红专会计农家乐;
东哥赤足医生饭囊空。
注:当时我与二弟同住一屋,二弟住西边。
虽为枵腹,但对患者还是一往情深,也得到了他们的肯定,曾送来不少旗匾。其中有一面写有“华佗再世,可治百病;铁拐临凡,能救千人”的锦旗,我很感兴趣,不是说把我吹捧得好就好,而是我喜爱这种文化。诸如:“妙手回春”“医术超群”“名医风范”等,都属吹捧之类。这类锦旗送来时,我都会感到汗颜。不过,也是一种鞭策,迫使自己再努力,尽量减少患者痛苦,争取把疾病治愈,并作对联自勉,张贴在诊室内。
仔细看病,除苦解痛诚济世;
磊落行医,治痼疗疴为救人。
横批: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