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化自信的丰硕实践

2016-11-25 13:39穹平
今日海南 2016年10期
关键词:海南文化

文|穹平

海南文化自信的丰硕实践

文|穹平

民之精魂,文以化之;国之自信,文以铸之。

就在这短短一个月里,大型歌舞诗《黎族家园》刚刚斩获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剧目金奖,在艺术交融之间呈现出黎族先民数千年来的奋斗史诗、远年图腾;舞动京津、载誉归来的民族舞剧《东坡海南》又在海口进行惠民汇报展演,描摹900多年前一代文豪苏轼来海南弘文劝农时满眼里的春幡春胜、杨花似雪;新编琼剧《海瑞》正整装待发角逐“文华大奖”,向世人传述500多年前一代廉吏海瑞的清忠高义、原乡情怀;大型电视连续剧《天涯浴血》继央视之后又登陆广东卫视,再现90年前琼崖革命开创“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血火历程、不朽功勋;人文纪录片《海南“丝路”正扬帆》也同时在央视首播,激励人们在21世纪海上丝路上破浪前行、勇开新局……文脉绵劲、力作迭出、品类丰盛、繁花似锦,这就是近年来海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剖面、一帧缩影。

春华秋实,更知因缘际会。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对厘正文化坐标、激扬文化力量、参与文化竞争的深沉思考和大力实践,促成今日海南文化发展的百花竞放、争奇斗艳;对未来海南而言,这也仍将是紧迫的时代命题、繁重的治理实践和庄严的历史责任。

增强文化自觉的战略选择

自古“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如何认识文化,决定了如何对待文化、发展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血脉,是国民的诗意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因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需要以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为条件。”

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方、一个时代,重视文化、发展文化的,往往就国富民康、长治久安;轻慢文化、糟蹋文化的,往往就精神萎顿、兴亡皆忽。只有文化具备超越物质和资本的本来自信,才能创出引领时代的更先进文明;只有文化成为浸润经济和社会的丰厚滋养,才能催生推动历史的更强劲动力。因此,共产党人必须从政治的高度、历史的规律、人民的需求上来充分审视、发展和繁荣文化,不断增强抓文化的历史自觉。

从海南来看,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战略选择。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这是当今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建设和发展的通识——但凡文化兴盛之地都成为旅游胜地,而旅游胜地往往也会成为文化兴盛之地。省委书记罗保铭曾深刻指出:“把旅游岛和文化岛结合起来,堪称珠联璧合、天下绝配,就是给旅游注入文化的灵魂,插上文化的翅膀。”可以说,没有文化支撑的国际旅游岛是不可想象的。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时,居民消费进入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并重时期。因此,从国际旅游岛建设一开始“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就被写入了指导思想,并在具体发展措施中明确了文化的产业属性,狠抓不放、常抓不懈。2009年海南人均GDP为2805美元时,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2015年人均GDP达到6554美元时,海南文化活力迸发、文化魅力彰显,这绝不是历史时序的巧合,而是把握规律的必然。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打造海南精神坐标的战略选择。

长期以来,海南深受“文化沙漠”之说的困扰。余秋雨《天涯故事》对海南独特的家园文明和女性

文明予以论述,但他当时也不得不说“大家对海南的历史都知之甚少,这是无法掩盖的事实。”但事实上,海南历史上不乏黎族文化的灿若云霞,《更路簿》的叹为观止,黄道婆的衣被天下,海瑞、丘濬的才气回荡,白玉蟾的南宗风骨;不乏伏波将军的金戈跃马,冼夫人的平乱英姿,宋氏三姐妹的风云际会;不乏“尼父道行千载后,坐令南海变东周”的报国志气,“唐宋君王非寡德,琼崖人士有奇缘”的宽广胸怀,“黎母山头白玉簪,古来人物盛江南”的人文愿景;也不乏红色文化的滋养,有红色娘子军的热血春秋,琼崖纵队的英雄战史,和渡海战役的波澜壮阔……可以说文化现象独特、文化资源丰厚,并非什么“文化沙漠”。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如果说人们知之甚少,那么折射的问题恰好是,如何充分发掘、传承并转化为凝聚全省人民乃至海外乡亲万众一心、攻坚克难、加快建设和发展海南的强大力量,已经成为极为紧迫的战略任务。

比如单就琼剧,2012年4月省第六次党代会就明确要求,要“加强琼剧、黎锦等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传承”;借助陆续出台的《中共海南省委关于推动全省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实施意见》《海南省“十三五”时期琼剧传承发展纲要规划》《海南省优秀精神产品创作生产传播项目扶持奖励办法(试行)》等,不遗余力推进琼剧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此类事例的背后,正是省委、省政府发展和繁荣海南文化的高度自觉和坚定决心。2012年7月原创舞蹈诗《黎族故事》斩获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11项大奖,省委专门召开总结表彰座谈会,提出“繁荣特色文化精品,增强海南文化自信”的大课题。随后,从2014年到2016年,省委密集召开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工作会议、加强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对海南文化事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进行系统部署,并结合海南实际、从战略全局出发,对文艺创作、宣传报道进行点题,要求聚焦海南近年来在改革发展中不断刷新“海南速度”、激扬“海南精神”、收获“海南效益”的时代脉络,做到古今相融、凝神聚气、服务中心、鼓舞斗志。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的战略选择。

文化的第一属性是公共属性。随着全面小康的目标日益接近,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开启从生存型、温饱型到小康型、享受型的重大转型,呈现“井喷”之势,消费能力增强,鉴赏水平提高,多层次、多形式、多样性的特点明显。时光越是推衍,人们越是发现,一个地区的文化发展,虽关联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但又相对独立,可以适度超前、引领时代。这对于厘清“发展文化为了谁”的根本问题、解决历史上海南文化发展及其公共服务水平长期不高的问题而言,可谓正当其时。

为此,省第六次党代会顺应大势、准确把脉,着重提出要加快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加大投入力度,建立结构合理、功能健全、供给有力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以积极主动作为,来应答时代挑战、回应人民呼声。省委书记罗保铭特别指出,要让城镇居民和农村百姓都能享受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阳光。省委副书记、省长刘赐贵也强调,要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统筹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搭建综合性文化服务平台,加快形成文化服务均等享受、文化发展同步推进的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格局,以满足公众的基本文体需求。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玉成海南文明风尚的战略选择。

“凡礼始乎诵,成乎文,终乎悦极。”因而文化的关键在于“化”,把社会文化“最大公约数”内化为一个社会和万千个人的价值中轴、道德风尚和行为圭臬。这个“最大公约数”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对于国家而言,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才能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基础;对于海南而言,只有生态之美形于外、人性之美化于内,才是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善治之境。

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目标,是打造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和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园,迫切需要进一步发挥好文化的陶冶教化功能,弘扬精气神,涵养正能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和水一样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近年来,海南省委、省政府正是对标“度假天堂”和“文明之岛”战略目标,不断推动把海南建设成为文明向善、正气充盈、文化氛围浓厚的精神文明高地。省委书记罗保铭频繁为凡人善举点赞、为草根英雄站台,海南省出台《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规定》,其深意都在于此。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正

是省委、省政府近年来以全局的战略眼光,高度的文化自觉,精准的决策部署,推动着海南文化发展奋起直追、加速前行,让琼州大地的每一种风物、每一处人情,都雕刻着充沛的文化印记,展示着丰厚的文明滋养。

树立文化自信的激昂变奏

任何一次文化选择,都离不开时代土壤、资源禀赋、自觉意识;任何一次文化进步,都离不开贞下起元、革故鼎新、上下求索。

时下爽气初来,秋稻正浓。政如农工,抓文化也是一样,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获。历经多年的强力推进、传承创新、活力释放,海南更加成为“风情浓郁、积淀深厚、源远流长的文化沃土”,成为祖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迎来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自信足以彰扬的黄金时代。

这是百花齐放、力作不断的时代。阿根廷著名文学家博尔赫斯曾说:“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对新事物的认识无非是一种回忆。”海南文艺成就中,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就是大量提取引以为豪的本土历史和民族素材,用现代艺术手段加以推陈出新、融会贯通,集中呈现海南之美、人文之盛。

取材于海南丰沃历史题材的舞台剧《黄道婆》唱响黎汉纺织文明的华韵颂歌,获得第12届文华奖;现代琼剧《下南洋》展示侨乡命运浮沉的心灵画卷,荣获第3届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二等奖、第11届中国戏剧节最高奖――优秀剧目奖,并被选晋京参加建国60周年优秀剧目献礼演出;大型舞剧《秋菊传奇》塑造抗日女杰丰满的艺术形象,将首次代表我省院校参加中国校园戏剧节;《鉴真东渡》《浴血英魂》《汉武之恋》《东坡海南》《定安娘》等经典剧目无不风靡一时、影响深广;《白玉蟾真人全集》发行,再现白玉蟾以医术救人、以善行感人、以道法度人、创始道教丹派南宗的仙风道骨……在文化资源的发掘保护和艺术样式的传承创新上,才情竞相迸发、充分涌流。

取意于本土悠久民族文化的歌舞剧《黎族故事》《黎族家园》先后夺得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金奖;人偶剧《鹿回头》聚焦天涯人鹿相恋的动人传说,获得第8届梅花奖、第9届文华奖、第6届中国艺术节大奖、中宣部第8届“五个一工程”奖;《达达瑟》追寻黎族文明的历史足迹,一举获得第2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剧目、演出、舞美三项金奖,与《鹿回头》《黎族家园》等黎族舞台剧,卷起“最炫黎族风”;歌剧《南海哩哩美》演绎着海南渔家千百年来对“祖宗海”深沉眷恋的赤子情怀,一曲难忘、余音绕梁。

取道于强势影视艺术的大型历史电视连续剧《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揭示封建王朝的盛衰兴亡密码,被誉为当时“最好看的电视剧”,获得第7届金鹰奖、第26届飞天奖;展示文昌宋氏家族传奇历史的《宋耀如·父亲》已拍摄完成;红色题材电视剧《天涯浴血》屡获各界好评;人文纪录片《遇见海南人》传播覆盖90多个国家和地区,夺得第2届伦敦国际华语电影节大奖;旅游宣传片《海南深呼吸》登陆纽约时代广场,吸引了彭博新闻社、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美国城市周报等全球数百家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这是产业壮大、魅力独显的时代。挖掘、保护和传承海南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宗教文化、时尚文化等,对于国际旅游岛建设本身意味着什么?省委书记罗保铭指出,要“让其大放异彩,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增强海南人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文旅融合的发展思路,使海南避免走上“政府是投资主体,领导是基本观众,得奖是主要目的,仓库是最终归宿”的文化产品生产模式的歧路,必须守住根本、充实内涵的同时,更要面向市场、引领市场。一个鲜活案例是,《三亚千古情》运用现代声光电色,把海上摩托、空中水膜、美人鱼秀搬上舞台,让游客感知落笔洞的万年回声、冼夫人的疆场驰骋、海上丝路的异域风情、鉴真东渡的惊涛骇浪,仿佛穿越行走在恢宏的历史画卷之中,极视听之娱、极震撼之感;因此商演3年来,观众量日均在5000人以上,逢春节、国庆黄金周期间几成“万人景区”,真正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一组数据实证是,从2009年至2013年短短5年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从33.01亿元跃升至100.52亿元,年增长率始终在15%以上;对GDP贡献率也从3.3%提升至5.02%。文化,对于吃“旅游饭”的海南而言,既是软实力,也成硬支撑。

这是需求井喷、成果共享的时代。文化发展的目的在于人民,文化发展的动力来自人民,文化发展的评判交给人民,文化发展的成果人民共享,一切坚持“以人民为中

心”的发展方向,这就是共产党人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发展文化的根本旨趣。因此,近年来海南始终不忘文化兼具精神纽带和民生福祉的双重属性,精准对接当前人民群众井喷式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优化改善供给,打通文化“最后一公里”。

文明大行动、文明生态村建设、“绿化宝岛”大行动等公共文化主题活动深入推进;文化惠民直通车、群艺大舞台、文艺志愿小分队等,以及连续四年举办、涌现出一大批新歌曲的海南歌曲创作演唱大赛成为新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省图书馆、博物馆、省歌舞剧院、体育馆、南海博物馆等公共文化重大基础设施不断建设;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加快推进,“农家书屋”覆盖全省所有的行政村,澄迈、保亭、琼中、三亚等获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覆盖城乡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基本形成;连南海渔船也都实现通广播、通电视……

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也最能说明问题。比如在电影业,2012年6月全省数字银幕仅56块,到今年上半年已刷新为201块,预计年底达到300块;2012年全省电影票房仅1.19亿元,今年预计可达4亿元,差不多每两年翻一番。再比如在书店业,2012年新华书店系统销售1.03亿元,2015年突破2亿元,包括所有市县门市在内,首次实现全面盈利;全省24小时书店、复合型书店、精品图书店、微信书城等新业态不断涌现,日渐形成全民阅读、争读好书的“书香海南”。

正是这样卓见成效的保基本、保均等、保便利、保公益,和系列文化惠民工程的深入实施,使海南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日益彰显,公共文化日益兴盛。

这是坚守导向、气象万千的时代。思想文化,自古就被当作“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新闻舆论,也被当作“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海南地处改革开放、经略南海的第一线,文化的“定海神针”之功须臾不可忘记,坚守“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的文化理想和政治责任,把占领文化市场、观点市场作为占领意识形态阵地的重要一招,始终确保道路不偏、信仰不丢、颜色不变。

针对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针对新中国成立60周年、抗战胜利70周年、建党90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等重要节点,针对博鳌亚洲论坛年会、金砖峰会、澜湄会议等大型国际盛会,重大主题报道浓墨重彩、融合创新,“深读”“天涯专论”“南海平”“大特区讲坛”等品牌栏目不断推出;针对乐东电厂风波、三亚“候鸟”裸奔、发霉面包事件以及部分省外媒体唱衰海南等舆论风波,海南统筹应对、关口前移,做到及时发声、精准辟谣;以天涯、凯迪、南海网为代表的网络文化平台在全国都有一席之地,素有“广东的报纸、湖南的电视、海南的网络”之誉,以媒体融合为主的阵地建设不断深入;面对全省重点改革、打违攻坚、环岛高铁建设、投资项目百日大会战、海口“双创”、三亚“双修”、三沙建设等重点工作,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无一不是把导向性、思想性、艺术性、感染力融会贯通,出色完成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澄清谬误、明辨是非的重任。

《更路簿》,一本本泛黄的册子,它们不仅是中国历代渔民在南海海域及诸岛礁生产生活的经验总结,更是三沙主权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的历史证据。专著《南海天书:海南渔民“更路簿”文化诠释》出版发行;电视专题片《我们的更路簿——三沙属于中国的历史证据》在央视一套播出;海南日报设立《更路簿》保护基金,在推动《更路簿》保护研究、加大对三沙报道力度等方面聚焦发力,得到中宣部《新闻阅评》的充分肯定。这些都是在关键时间节点,以高度的大局意识和行动自觉,及时、准确发出了“海南声音”,坚决扛起维护“祖宗海”主权的历史责任。

这是人才辈出、俊采星驰的时代。文心即人心,“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因此,人才问题至关重要,文化发展和繁荣注定是知识密集型、技术创新型、道德示范型的。省委、省政府历来强调,要强化责任担当、锻造过硬队伍,把人才问题当作重中之重来抓好抓实,推动大批技艺精湛、德艺双馨的文化名家,以及高素质、有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文化产业人才不断涌现。

这其中就包括为新闻事业矢志奋斗、被称为“新时期新闻记者杰出代表”、作为全国新闻界唯一的代表入选“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百名人物”的甘远志;包括创作出《马桥词典》《山南水北》等经典,屡获茅盾文学奖、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的韩少功;包括艺术成就杰出、热衷文艺下乡的中国书协副主席吴东民;包括创作原创舞蹈诗《黎族故事》、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的省歌舞团团长彭煜翔;包括担纲现代琼剧

《下南洋》主角,获评“全国艺德标兵”、琼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梅花奖得主的省琼剧院院长一团团长符传杰;包括用25年时间学习、沉淀、创作出《鹿回头》《达达瑟》《黎族家园》三部黎族舞台剧,获得文华奖、孔雀奖、“五个一工程”奖的海口市艺术团团长蒙麓光;包括屡屡斩获国际大奖的海南女子爱乐乐团、三亚市歌舞剧院、省文化艺术学校等,都成为优秀文艺人才的汇聚中心和培养摇篮;省委宣传部、海南师范大学从2013年起在全国首批启动部校共建新闻系;特别是琼剧国有艺术表演团体克服体制改革的诸多困难,琼剧剧目创作水平不断提高,新生代琼剧名角、年轻观众的规模不断壮大,琼剧复兴势不可挡……海南文化快速发展,得益于也正激励着全省文化领域的人才济济、群星闪耀。

这是人心向善、正气高扬的时代。如同经济、政治、社会、生态领域需要良好的治理一样,一个社会的思想文化、意识形态、道德人心领域也需要良好的治理。对文化自信的认识与阐释,不仅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的提炼相伴随,而且还具体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弘扬和践行来展现。

天有日月星,人贵精气神。培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须臾离不开对国民精神根本要义的发掘、追寻和阐扬。由省委宣传部和人民出版社、全省社科理论界和高校教学工作者、机关干部通力合作形成的智慧结晶《中国人的精气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民读本》及其姊妹篇《中国人的根与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相继出版,用鲜活生动的语言、一丝不苟的态度、准确权威的解读,推动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每当有陈启贤、方胜虎、王才发、伍思东、吕海鹰、孙旭光、马牙古拜等这样的平民英雄出现,省委都旗帜鲜明地表明对好人好事的点赞、褒奖和撑腰,推动全省凡人善举层出不穷、美德义行蔚然成风;鹦哥岭青年团队坚守理想、奉献青春、脚踏实地、服务基层的可贵精神感动中国,以之为题材的话剧《执着》走进人民大会堂,电影《新青春之歌》《鹦哥岭,最后一枪》搬上银幕;吴春忠被评为“最美基层干部”,被习近平总书记称赞为“真是好样的”,吴春忠式的大批基层干部,在抗洪抢险、征地拆迁、打违攻坚、服务三农等急难险重任务中为民拼搏、冲锋在前,激励全省各级干部“闯”的魄力更大、“抢”的意识更强、“争”的劲头更猛、“拼”的勇气更足,使海南更加上下同心、正气充盈、向善向上、政通人和。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无数次朝晖夕阴、清风朗月与人事代谢过去了,百花齐放、熠熠生辉的文化发展瑰丽图景形成了,人文风光两蔚然、见者远而闻者彰的万千气象,正是海南在新时期对历史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深刻思考的结果,是对文化发展责任与使命、理想与坚守的生动践行的结果,也是对文化自信基因与土壤、沿革与创新的自觉追寻的启示。

实现文化自强的海南担当

智者远行,必先回望岁月、校准坐标。

在西学东渐、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上个世纪初,遍览中外文化类型的思想家梁启超曾主张,要在中国文化上“站稳脚跟”;思想家梁漱溟先生直接指出,“世界未来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这些富于洞见、充满智慧的话语,也得到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哲学家罗素的呼应。汤因比曾期望:“如果中国能够在社会和经济的战略选择方面开辟出一条新路,那么它也会证明自己有能力给全世界提供中国和世界都需要的礼物。这个礼物应该是现代西方的活力和传统中国的稳定二者恰当的结合体”。罗素则说,“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甚至在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集会巴黎、共同呼吁:“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中西大家的一致认识穿过岁月、余音回响,尤其是当前海南正处在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全面建设国际旅游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人们不得不一再审视、深思:在建设文化强国、实现文化自强的大局中,海南应当何为?

文化从自觉,到自信,再到自强,是一脉相循的历史必然。海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生动实践,使人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体系中的旺盛生机,以及海南源于中原文化但又与外界文化类型密切碰撞、沟通和交流的独特价值。在建设文化强国的中国道

路上,海南文化资源和特性发挥越来越大有可为,助力实现文化自强、推动与世界文化类型的双向交流。

实现文化自强、推动双向交流,是实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必然需要。

“礼之用,和为贵。”这就是中华文化的持久秉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一道造福人类”。这就要求当前要更加注重中国智慧中的“天人一体”的宇宙情怀、“天下一家”的人类情怀和“中和之道”的协调智慧。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心相通在于文相融。最为独特之处在于,文艺是世界语言,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相互了解和沟通的最好方式,这是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格局中,尤其是理解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和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这“五通三同”内涵和目标时,需要充分认识到的。

省委书记罗保铭曾深刻指出:“海南自古就扼守海上丝绸之路的要冲,现在又被国家定位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要扛起这个国家担当,文艺完全可以当先锋、打头阵。”

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海南地处开放前沿、对外交流充分,以及370万琼籍海外乡亲分布于全球约6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大部分处于“一带一路”沿线的资源优势,在实打实、心连心地文化交流中,让外界充分感知、理解和认同“协和万邦”“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等中华文化思想。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实践,也使海南更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通过传承和弘扬古“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开展广泛的人文交流,加强媒体合作、旅游合作等多种方式,来促进彼此合作共赢、文明共鉴、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开花结果、造福人民。

实现文化自强、推动双向交流,是海南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需要。

面对日夜奔腾、千年如斯的广袤南海,海南人民最能体会“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的至理名言。有学者指出,古往今来,没有任何一种文化能够在绝缘自闭中迸发生机、传扬绵延,都是在海纳百川、不拒细流中会通超胜,成就万千气象。文化自信的源远流长如此,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也是如此。

海南初尝文旅深度融合的发展甜头,在未来全面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时,以文化自信自强,创造改革开放新局,则只能加劲、不能放松。为此,海南省还专门出台《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实施方案》,构建开放型文化产业格局,不断增强海南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一个“海南风情美食园”,也可让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中外嘉宾流连忘返、赞赏有加;一次“丝路话古今,寻梦万里行”的大型采访报道,更让人真切感受到海南与兄弟省份、与海上丝路沿线各国优势互补、海陆相通、共迎真正的“亚洲世纪”的大洋信风;大型纪录片《遇见海南人》在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斩获国内外12项大奖;海南爱乐女子合唱团、海韵合唱团赴俄罗斯参加第九届世界合唱比赛,一曲难忘、夺得金奖,全省各艺术团体也频频赴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新加坡、奥地利、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出访演出,都充分展现了海南文化的特殊魅力和深度交流的美好愿景;“华光礁一号”沉船特展的举办、南海博物馆和国家文物局水下文物遗产保护中心南海基地的相继建设,回照出海上丝路的辉煌盛景;加快建设的南海佛学院,也将不再只是一家佛学院,更是一个海上丝路人文合作交流重要基地……

以管窥豹,一叶知秋,海南正行进在深化对外文化交流、夯实文化自强根基、增强文化产业实力的浩荡春风里。这就是丝路文化的时代阐释,是文化强国的海南担当,是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解。

昨天的深谋远虑,成就今天的丰硕成果。今天的豪情奋斗,就是明天的光辉序言。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海南文化的加快发展繁荣,正折射出海南以民为本、协调发展的历史自觉和政治自觉,折射出海南魅力独具、人文蔚然的坚定自信和丰厚滋养,折射出不断增强软实力、硬支撑、推动对外文化交流共鉴的自强意识和果敢担当。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定可以肩负起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的重任,推动海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海图上扬帆远航!

(转自《海南日报》)

本文责编/蔡萌 邮箱/394666442@qq.com

猜你喜欢
海南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海南书香节 引领全民阅读新风尚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砥砺前行
海南杂忆
谁远谁近?
59国免签游海南
热带宝岛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