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人为本”设计观的本义及超越

2016-11-25 13:17张犇
中国文艺评论 2016年9期
关键词:以人为本设计文化

张犇

论“以人为本”设计观的本义及超越

张犇

设计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设计文化是对社会文化的有益补充。在当今社会背景之下,随着人们精神需求的增长和审美素质的提高,设计在满足一般使用功能的同时,还需要体现出良好的艺术性、文化性乃至教化性,并关涉到伦理道德和生态层面。在当前物质生产极大丰富、精神需求日益迫切的社会语境下,“以人为本”理念因其与当代设计中所倡导的人性化设计、生态型设计等理念具有诸多的契合之处,已被设计界作为当下重要的设计观之一,在设计活动中获得广泛运用。这对推动我国当代设计的发展,丰富设计的文化内涵具有积极而现实的作用。

设计本身就具有强烈的“以人为本”的特征,设计的主旨任务就是为消费者不断提供经济、实用、美观的产品。设计者必须根据用户的需求,通过合理的设计,生产出符合用户要求、能为用户生活提供便利的产品;好的设计还具有引领消费者享有健康生活方式的作用及较强的情感交流、人文慰藉乃至教化等功能;优秀的设计则可能成为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公民素质提高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社会文明程度的极大提高,在当下社会和文化语境下,设计还被赋予了参与建设生态伦理型社会秩序的重任。

一、“以人为本”设计观首先应是一种负责任的设计态度

“以人为本”设计观,首先应是一种负责任的设计态度。只有具备了负责任的态度和对于“人”的尊重,设计才有可能将“人”的利益和需求作为考虑的重点和出发点,制定出符合公众需求特点的、合理的设计标准。但在设计领域,对于“以人为本”设计观的理解和履行却还存在有一定不足,主要表现为两种:一种表现是忽视“以人为本”设计观,缺乏负责任的贯彻“以人为本”设计观的思想意识或执行能力,要么过度强调所谓理念的先进性、技法的创新性、形式的艺术性等,却忽视了设计最基本的功能性;要么依随甲方好大喜功、炫耀政绩的心态亦步亦趋,无主性设计甚至抄袭;或者为获取利益而误导公众;或者为一己私利,对自然材料无度占有、对污染材料无度应用,伤害消费者身心健康,乃至破坏生态环境等;另一种表现则是过度关注“以人为本”设计观,无选择性地迎合消费者需求,甚至是非理性需求,设计生产出各类劣质品或奢侈品,貌似打着“以人为本”的旗帜、以消费者的需求为本,实质上却是只为攫取高额利润而造成了材料、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还助长了消费者不良的消费观或畸形的消费攀比心理,对于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和谐进步均产生诸多不良影响,这两种表现都是有悖于“以人为本”设计观的本质的。因此,作为设计而言,负责任的态度是必备的前提。

IBM公司是践行“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和“以人为本”设计观的成功案例之一。公司创始人托马斯·约翰·沃森(Thomas.J.Watson)早在1914年创办IBM公司时就设立了一套严格的“行为准则”,即:必须尊重个人,必须尽可能给予顾客最好的服务,必须追求优异的工作表现。这套具有浓厚的“以人为本”特征的“行为准则”为公司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1956年其子继任IBM公司总裁之后,继续不折不扣地推广和践行这套“以人为本”的行为准则,助推IBM公司商业帝国的最终建立。这种“以人为本”“包容并蓄”的管理理念也体现在IBM公司的产品设计上,质量优质的产品和形式多样的企业文化符号不断地被设计推出,尤其是保罗·兰德(Paul Rand)的IBM标志设计,早已成为世界平面设计中的经典作品。这些业绩的取得,正是IBM公司一贯践行的“以人为本”理念在设计中的良好展现。

台湾文创产业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有效地拉动了台湾经济的发展。在笔者看来,台湾文创产业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也正是在践行了“以人为本”的设计观的前提下取得的成果。台湾当代文创产品聚焦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看似格局不大,却与民生关联紧密;台湾文创产品专注于人用、人情、人文等最基本的人性需求,因而在设计上思维缜密,构思睿巧,产品品质呈现出合理的功能性、精致的可视性、亲和的情感性和沉蕴的文化性等特征,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喜爱。这种设计文化现象也助推了当代台湾生活哲学的形成,为当代台湾社会文化注入了全新的内容,同时也赓续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并对内地文创产业的发展思路和走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台湾当代文创产业坚持植根于最基本的日常生活,由小及大,始终贯彻从消费者端了解需求再倒逼设计端进行有针对性设计的思路,注重与消费者的交流;在设计中,设计师不仅能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还能自觉提升个人修为,所设计出的作品温文巧智、文脉隽永,这种植根于传统文化土壤之上的设计观和善于将“古早味”与当代设计结合的设计思路,正是当前内地设计界有必要学习和借鉴的。

我国当代设计正是在对多元文化的吸纳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发展过程中,泥沙俱下的现象不可避免,差设计也毋需讳言,当前设计中依然不同程度地充斥了大量的对于“以人为本”设计观的滥用,以当前各地正在兴起的打造地域文化特色为例,2015年9月,安徽省巢湖市在互联网上发布消息,拟投资1.5亿人民币在该市建设“有巢区文化广场”,通过塑造中华人文始祖之一的有巢氏,设计和打造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有巢氏文化”。发掘地方文化、拉动地方经济的思路无可厚非,但历史上是否确有“有巢氏”其人及“有巢氏”在巢湖区域活动证据的来源等问题值得商榷,可从目前该地所展示的研究成果来看,明显缺乏严谨的论证和权威考古资料的支撑,只凭几位地方文化学者发表了几篇级别并不高的论文就匆忙盖棺定论,难以令人信服。对于有巢氏的源流和地望所在,本文不作探讨,但该地公布的“有巢区文化广场”中的主题雕像“有巢氏”,无论造型还是动态,竟与米开朗基罗著名的《摩西像》如出一辙,基本可以认定是一种抄袭行为。也许从相关部门的角度而言,此次文化广场的打造符合“以人为本”的理念,但从其外在表现来看,这是一次非常不严谨的“伪文化”打造及文化“抢注”行为,凸显出某些决策者文化水平不高,却又炫耀政绩的功利性心态,有悖于“以人为本”设计观的本质。

优秀的文化是提升全民素质之本,合理、健康的文化创新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和对传统文化的良性传承,还可为当代公众提供认知传统文化的途径。立足于尊重传统基础上的对于历史文化景观的设计和打造,既是“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体现,也是“以人为本”设计观的体现。但“有巢区文化广场”这种缺乏严肃态度、严谨论证甚至抄袭的设计行为,则已违背了“以人为本”设计观的本质。

“以人为本”设计观不仅表现出对于产品设计和消费者负责任的态度,还需表现出对于社会时尚、思想观念、文化传承、生存空间等领域负责任的态度,而不是简单的供需关系。

二、 “以人为本”设计观并不是“一切只为了人”

对于诸多不良设计现象,设计领域有必要加强对于“以人为本”设计观的了解和传播:

首先,设计面对的对象更加广泛,不仅要面对“人”,还要面对“人”之外的客观世界,这与社会管理领域中只单纯地面对“人”有明显差异。因此,在设计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不能片面地将其解读为“以人为主”或“以人为先”,因为设计不仅仅只面向“人”这个单一的维度,还涉及到个体与群体、社会与生态等多个领域。当代设计已逐步从纠结于形式与功能孰高孰低的窠臼中向注重人文关怀、强调情感性、伦理性、文脉性等方面转化,这实质上就是“以人为本”设计观在社会生活中的良好体现。近年来,我国对于国外先进设计观念的引进和消化,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当代设计的水平和文化内涵,尤其是对于生态设计的倡导、强调设计与科技的结合等全新设计理念的广泛吸收和运用,无不彰显出“以人为本”设计观的在场,特别是在当下我国正在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之下,“以人为本”设计观的现实意义就显得更为突出。

其次,应于“以人为本”设计观的过度解读给予批判和监督,如在各地均有出现的“奇奇怪怪的建筑”,除具有炫耀政绩、地标符号、图像功能之外,民生功能薄弱。这种作品的大量出现,实际上已偏离了“以人为本”的设计观而沦为“以官为本”和“以政绩为本”的符号;在一些商业活动中,商家为获取更大利润,冠以尊重“大众消费意向”“顾客是上帝”等貌似“以人为本”设计观的口号,甚至无底线地迎合消费者的非理性需求,或诱导消费者过多追求功能上的便利性、享受性和材料上的高档性,或过度地开发所谓的情感性,却忽视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间最基本的交流和内在联系。

设计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一举一动均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毋庸置疑,优秀的文化创新就是“以人为本”理念的良好体现,如台湾的文创产业不仅成为拉动台湾经济新的增长点,也成为了台湾新的文化名片。当前中央政府正在大力推进对于传统文化的开发与创新,设计在其中将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但这其中类似于“有巢区文化广场”这种缺乏考据、好大喜功、盲目打造文化名片的现象则应给予严肃的批判。如果表面上高举“以人为本”的旗帜,实质上却打着“打造地方文化特色”的幌子谋取政绩,并为此编造文献,戏说历史,伪造典故,张冠李戴地设计“伪文化”“伪古董”,这种行为不仅混淆了文化的真实面目,也误导了公众尤其是年轻人对于历史观、文化观的正确认识。

在当今民间工艺美术领域中也存在一种畸形的现象,即动辄以“最大”“最多”等噱头吸引眼球的文化设计,各种“记录”层出不穷,如恩施咸丰土司皇宫刺绣公司,就曾绣出长达两米的、号称世界最大的绣花鞋垫;2014年4月海南琼中三月三广场曾组织上演了一场千人织锦表演赛等。类似的表演活动在各地都有上演,表面上看是一场视觉盛宴,既能大大提升当地的知名度,还能被作为一种地方政府或商家本着“以人为本”理念所进行的文化设计,但这种已将当地民间工艺美术彻底“娱乐化”的文化设计行为,违背了工艺美术固有的发展规律,而已成为消费社会的文化逻辑对民间工艺美术的市场化操作,民间工艺美术的技艺已沦为一种表演手段被娱乐化。在羌族地区,每年一度的释比文化节,释比们或唱或跳,场面宏大,热闹非凡,但却已完全远离了释比生存的土壤而成为纯表演性的技艺;释比们围绕表演,甚至改变了服饰的装饰和色彩、器具和法器的类型和造型,也使释比文化中蕴含的古羌文化内涵完全被削弱。凡此种种,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在新文化语境下当地政府或商家为推动地方旅游业、拉动地方经济发展而采取的有效举措,同时还是对于民间工艺美术生存空间的拓宽,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和设计成效,但却背离了民间工艺美术中艺术符号能指和所指的内在联系,导致商业意识形态下的文化设计的虚假繁荣。

在这些不良心态的鼓噪之下,出现的诸多奇怪、畸形的设计现象,使很多消费者的消费目的已不是产品而是欲望,设计与消费则成了对欲望的欲望,看似高举“以人为本”设计观的大旗,却并不能真正参透“以人为本”设计观的本质,忽视和违背了社会文化发展中的内在规律和基本准则,这对于推动和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是极为不利的。这些不尽人意的设计现象,在笔者看来,还是与部分决策者、商家和设计者为追逐利益,对于“以人为本”设计观的领悟不够深刻或选择性忽视有关。

毋庸置疑,设计是一种商品,也是一种艺术品,但设计归根结底是一种文化,如果仅为追求利益,将文化当商品,误导年青一代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那对于民族发展的阻绊和伤害是极为巨大的,若不加以合理引导和制约,因此所形成的设计文化生态,必将违背“以人为本”设计观的本质,掣肘我国设计文化的健康发展。

当前正在大力推进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设计行业带来了大量机遇,也对设计行业提出更高更强的要求。新时期设计的任务不仅是要提升设计的自身水平和产品质量,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还要着力凝练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设计精神,彻底摆脱对于域外设计的依赖,这就需要设计界能真正理解“以人为本”设计观的实际内涵,以“合理性”为设计的核心内容,以对社会文化发展负责任的态度,祛除功利性和浮躁性,为我国当代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注入新鲜优良的血液。

从当代西方设计理念的发展趋势来看,生态性设计、伦理性设计等更加人性化、生态化、可持续性的设计理念已占据主流地位。这些先进的设计理念近年来也被我国设计界大量引进和借鉴,有效地改变了我国当代设计的面貌。但平心而论,所谓借鉴,在某种程度上其实还是很难脱离复制,造成这种局面的历史原因非常复杂,但文化自信缺失,缺乏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设计精神,也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如在生活方式的时尚性设计方面,目前众多的时尚方式并非源自于我们的本土文化,如插花、动漫、茶道、时尚等,因其符合多层面消费群体的情感化需求,却已成为当下生活方式中的不可或缺的内容,体现出浓厚的“以人为本”设计观。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设计形式会给消费者带来全方位的生理和心理的愉悦,即使它是舶来品,也不能否认它积极的正能量作用,但在当今时代,如何从我们自身博大的文化传统中提取、运用“以人为本”设计观为公众设计出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生活方式和设计作品,已不容许我们的设计师再度缺席。

三、“以人为本”设计观应向“以生灵为本”设计观延伸

“以人为本”设计观与社会管理层面的“以人为本”理念的不同之处还在于,优秀的设计,除了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使用功能和情感愉悦外,还能关注到“他者”的权利,而不是过度放大“人”的权利。当今社会,从大规模攫取自然界的各种名贵稀有材料到大范围人类生活场所的改造,都极大地破坏和改变了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但这种剧烈的人类活动在当今时代已是常态。如果说出于发展的需要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而改造人类“第二自然”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对于违背设计伦理而不人道地获取动植物材料资源甚至毁灭自然生态的行为就应受到鄙弃。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攀升,公众消费能力获得了极大提高,对于物质的追求也呈几何级增长,“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名贵材质、名牌产品等已成为众多消费者追逐的目标,虽然这种消费心态无可厚非,但冷静下来分析,很多名牌产品不仅在于其品质的高端,还在于其材料的稀有。所谓“物以稀为贵”,正是因为产品的材稀质美所致。原本有量化限制和固定消费群的高端市场突然涌入成倍的消费者,所带来的高额利润回报不断地诱惑商家提高产品的生产规模,这必然需要索取更多的原材料,于是对于稀有资源的占有和伤害也成倍地增长。

人虽贵为万物之灵,但并不代表人类就可以无所顾忌地占有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和侵害其他生物的生存权利。早在1915年,法国人道主义思想家阿尔贝特·史怀泽就提出了“敬畏生命”的理念。在史怀泽看来,到目前为止,所有伦理学的最大缺陷,就是相信他们只需处理人与人的关系,道德只涉及人与人的行为。只对人讲道德,是人际关系的伦理学,这种伦理学是不完整的。他指出,人们必须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那样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在自己的生命中体验到其他生命:“真正的伦理人认为,一切生命都是神圣的,包括那些从人的立场来看显得低级的生命也是如此,只是在具体情况和必然性的强制下,它才会作出区别。”[1][法]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陈泽环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9页。对此,他认为“只有保存和促进生命的最普遍和绝对的合目的性,即敬畏生命的合目的性,才是伦理的。”[2][法]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陈泽环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28页。

对于当今我国设计而言,史怀泽的“敬畏生命”伦理原则应可成为将“以人为本”设计观向“以生灵为本”设计观延伸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在我国当前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背景下,对于设计伦理的关注和运用应成为设计界广泛遵守和践行的原则。基于此,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张夫也教授提出将“以人为本”设计观向“以生灵为本”的生态型设计观延伸,是符合当前我国设计发展的方向和要求的。

四、在设计中还应形成“以人为本——以生灵为本——以道为本”的递进

当前大力推进的各类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不可避免地与设计发生了联系,但依笔者拙见,设计的首要任务还是应专注于为消费者提供合理、合情、合目的性的产品,“创新”不应成为设计的首要任务。设计中所谓的创新,应是在科技创新大发展的背景之下,通过借助于科技创新成果,为设计提供技术上的支撑,设计出更加合理的商品,这才应是设计在当今社会中的根本任务。设计是为“人”造物的艺术,也是为“人”服务的社会活动和文化活动,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设计面向各类社会群体,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则具有习惯性和稳定性等特征,即使需要改变,也是潜移默化而非疾风暴雨。试想若总是处在生活方式和各类器具的不断创新、变化的环境之中,带来的结果必然是无所适从。

设计的核心应是“合理”,只有真正做到了“合理”,才是对于“以人为本”设计观的最有效实现。当今对于优秀设计的衡量标准必须要建立在“合理”的基础之上,这种“合理”,包含了功能、形式、美感、文化、伦理等各类要素,合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而这种规律性,与我国传统文化中传承已久的“道”有一定的相通之处。

关于“道”,《易传·系辞上》中解释为“以物得开通谓之道”,通俗而言,是指对各类自然法则和规律的精练概括,反映在设计中,就是一种在设计过程中应共同遵守、适应于社会需求和自然规律的法则。设计者不仅要关注形而下之“物器”,还应积极主动地去关注形而上之“道”,由器入道,逐渐形成尊重法则,敬畏生命的自觉意识,提升自己的修为,而不能仅仅拘囿于满足“用”的狭小格局之中。

无论人类的科技与才智发展到何种高度,都不能因自身的需要而无节制地伤害其他生灵,暴殄天物,而应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清醒地认识到个体的“人”必须受到各种社会关系和文化生态因素制约、不能随意僭越自然法则的现实。

从设计的本质特征和可行性发展思考,在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遵循和把握自然的内在规律,从强调“以人为本”延伸至 “以生灵为本”,最终向“以道为本”递进,进而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这种递进关系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论断的。

在我国当下和未来设计的发展中,若能切实有效地以“合理性”为真核,从“以人为本”设计观向“以生灵为本”设计观延伸,共奉“以道为本”设计观为圭臬,则将有相当大的可能超越只拘泥于为“人”服务的层面而上升到对社会秩序与生态文明的关注。若能实现这个愿景,设计的主体和客体也将能在一个良性和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共享设计带来的享受和欢娱。

张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王筱淇)

猜你喜欢
以人为本设计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