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蕃古道,是中国古代一条非常著名的交通大道,也是唐代以来中原去往青海、西藏的首选大道。它起自长安(今陕西西安),途经甘肃、青海至逻些(今西藏拉萨),全长3000余公里。整个古道横贯中国西部,跨越举世闻名的世界屋脊,连通了中国西南的友好邻邦,因此又有“丝绸南路”之称。
公元7世纪初,李渊在中原地区建立李唐王朝,几乎与此同时,吐蕃王国在松赞干布的率领下迅速崛起,统一了青藏高原上的许多部落,建立了强大的奴隶主专制政权。
唐太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松赞干布派使臣前往唐朝首都长安,拜见唐太宗,并请求联姻和好。唐太宗也派出使臣回访,但未答应联姻。公元640年,松赞干布再次派宰相禄东赞前往长安求婚,唐太宗审时度势,答应将自己的宗室女儿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为了中原这片土地的万年长存,为了维持帝王的万古基业,面对一个又一个觊觎者,守着“女婿不打丈人”的平民认识,守着异域和亲的婚姻胜过十万雄兵的认识,文成公主就那么毅然而又悲情地踏上了和亲之路。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隆冬,送亲队伍在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的率领下,护送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亲。这支队伍,除了携带着丰盛的嫁妆,还带有大量书籍、乐器、绢帛和粮食种子;成员除文成公主陪嫁的侍婢,还有一批文士、乐师和农技人员,几乎就像是一个“文化访问团”和“农技队”。这些人员是去干什么呢?唐太宗觉得,只有对吐蕃加强笼络,才能保证大唐西南边陲的稳定,因此才千方百计从经济和文化上对其予以协助,使吐蕃在潜移默化中“感激和追随大唐”。
告别长安,送亲队伍一路西行,很快来到中原王朝辖区的前哨和屏障,素有“草原门户”之称的分界线——赤岭,也就是后来的日月山。
文成公主在山顶举目四顾,想起临行前,曾获赐一面日月宝镜:“如果想念故土和亲人,可以从宝镜中观看。”她取出宝镜,反复照看,镜中出现熟悉的长安景色,一时间愁丝万缕,潸然泪下,于是她将日月宝镜扔下山崖,被摔成两半的宝镜,化为“日山”和“月山”。为了纪念文成公主,当地人把赤岭改名为“日月山”。这是文成公主进入吐蕃的第一站。
到了春暖花开的时候,文成公主一行到了河源地区,这里水草茂盛,牛羊成群,一改沿途风沙迷茫的荒凉景象,让人精神为之一振,送亲队伍作了数日休整。暖泉驿优质的热泉,洗去了奔波的风尘,而在玛多渡黄河时,无数热情淳朴的“河源人”手拉手,以身躯搭建成一座人桥供文成公主过河,这至高无上的礼遇,让她感动不已,内心逐渐对吐蕃民族产生了认同感。
这时,松赞干布亲自率领的大队迎亲人马也赶到了河源,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在这里举行了一场简单的婚礼仪式。松赞干布乐不可支,决定回到逻些城后,一定要为公主修筑一座华丽的宫殿,屋宇宏伟华丽,亭榭精美雅致,还有碧波荡漾的池塘,种满各色美丽的花木,一切建制都模仿大唐宫苑的模式,用来安顿文成公主,藉慰她的思乡之情。
不过,从河源地区前往逻些,还有一段路。翻过巴颜喀拉山脉,越过清水河之后,文成公主就来到了通天河边。在特制的牛皮筏子上,两岸臣民迎送,让她在惊涛骇浪中领略到了惬意。渡过通天河之后,因为留恋当地的美丽风光,于是她多停留了些时日,同时致力于教化民众和传播先进技术。通天河畔的勒巴沟成为她传播佛教的圣地,而结古镇的文成公主庙,则成为藏民千百年来祈求公主护佑的信仰殿堂。随后,在藏民依依不舍的挽留中,文成公主再次启程,赶赴逻些……
文成公主入藏和亲,揭开了唐蕃友好历史的新篇章。在此之后的200年中,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一直是唐蕃双方关系的主流。吐蕃王朝的兴盛和强大,也有文成公主的一份功劳。她为西藏带来了大批工匠、艺人和大量绸缎、典籍、医书、粮食,给吐蕃社会、经济、文化、科学带来了划时代的巨变。
1300多年过去了,唐蕃古道几乎湮灭在时光里,文成公主漫漫西行路上的迷茫、悲伤、欣喜和感动也都随风而逝,唯有山水依旧,在春秋更迭、暑去寒来的轮回中,默默地讲述着那些往事。在本期策划中,本刊特邀著名作家白渔先生撰稿——根据他耗费数年时间,重走文成公主入藏路线的经历,选择青海境内日月山、黄河源、通天河三大区域,对文成公主曾经流连的这些高山与大河进行祭奠,重新发现它们的壮美和辽阔。
亲爱的读者,当你翻开本期杂志,当那位奇女子的形象逐渐在你眼前变得清晰,你会发现,当年她走过的那些地方,任凭时光荏苒,千年后依然美丽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