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杨妤婕
初心的吟咏—传统岔曲《八花八典》赏析
文 杨妤婕
《八花八典》是传统岔曲中的名段,八种名花对应八个名人典故,即孔子赞兰、苏东坡咏海棠、陶渊明采菊、唐明皇梦游广寒宫赏桂、西施采莲、武陵渔人误入桃花源、孟浩然踏雪寻梅、唐伯虎画牡丹,用以赞美兰花的幽静、海棠的秀美、菊的孤傲、桂的出尘、莲的高洁、桃的自由、梅的清奇、牡丹的华丽富贵,这些美好情愫在中国文化中世代传承,长久地滋养着中国人的心灵。尽管典故的主人公是先圣硕儒、帝王才子,但是对高尚正直之风骨、和谐娴雅之生活的崇尚与追求,却是所有中国人的共同情怀,这一点有岔曲的最后一句可以佐证,历史上对大才子唐伯虎的公认评价是“唐寅才艺精湛,除了精通诗文,在绘画方面不论山水、人物,还是花鸟无不精妙”,唐寅虽然并非专画牡丹,但是既然“不论山水、人物,还是花鸟无不精妙”,那么岔曲的作者便顺理成章地以为有“花中之王”美誉的牡丹必为大画家所钟爱并多画常画,故指为一典;另一个证明,就是这段岔曲的久唱不衰,本人幼时初听《八花八典》,即来自家父闲时的浅哼低唱,其后又多次在票房听过或男声或女腔、或高亢或柔美的演唱,可见人同此心以及这段曲目的精妙迷人。
岔曲是满族的曲种,据传先发源于军中,继而流行于王孙贵胄之间,因此具有雍容典雅的皇家作派和沉静散淡的文人气质,与八名花八典故的内容高度相契,唱来行云流水、妙韵天成,听来赏心悦耳、美不胜收。
这是中国式的文化境界、是中国式的艺术心性,是对美的欣赏和赞颂,是对高雅生活高贵精神的希望和向往,是从古至今中国人共同的真性情,是我们不变的初心的吟咏。
(责任编辑/朱红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