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相声创作与表演中学“唱”的运用

2016-11-24 20:49:14赵广群
曲艺 2016年10期
关键词:段子创作艺术

文 赵广群

论相声创作与表演中学“唱”的运用

文 赵广群

相声艺术在长期的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形成了“以说为主、以唱为辅、以学当先、逗在其中”的表演特色。其中的“唱”是相声的四门基本功之一,也是相声表演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相声艺术“唱”的溯源

在相声表演中,最初的“唱”是指开场小唱、太平歌词和数来宝三种艺术形式,而并非指“唱歌”或者“唱戏”。

(一)开场小唱。早年间,开场小唱是相声艺人迫于生活压力,多以撂地摆摊为生,多为聚拢观众,吸引过往人群注意力的一种表演形式,大多是唱一些吉祥话,如《发四喜》、《大实话》等,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相声演员受到了应有的尊重,演出场所也有了很大的改观,由最初的撂地走进了茶馆、园子或是正规剧场。由于社会发展,观众审美水平的提高,开场小唱这种艺术形式已不适应演出场所和观众审美的需要,因此,在演出过程中逐渐地省去了这个环节。

(二)太平歌词。太平歌词流行于北京城区、郊区。太平歌词演唱者,手持竹板两块,用指合拍,运用手指、腕子的变化,敲打出轻音、重音和连环点作为伴奏,词句多为警世规善的词句,歌韵多婉转。太平歌词后被相声艺人引入“唱”活,相声在明地演出时,于正式开演前或演出中加演。太平歌词的唱词一般为上下句对应形式,以7字句、10字句为主,通篇为一辙。除竹板外,无伴奏乐器。太平歌词的著名曲目有《劝人方》、《秦琼观阵》、《韩信算卦》、《太公卖面》、《鹬蚌相争》等。

(三)数来宝。数来宝是相声“唱”中的又一种艺术形式,是最初艺人的沿街说唱,见景生情,即兴编词。用两块大板和五块小板做伴奏,后进入小型游乐场所演出,说唱内容有所变化。部分艺人演唱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逐渐演变为快板书。

二、学“唱”在传统相声中的运用

随着观众的审美需求与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要求相声这门综合的艺术必须不断发展和完善,来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欣赏需要,学“唱”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在早期的传统相声中,学“唱”主要是以学唱京剧为主,如《黄鹤楼》、《捉放曹》、《文昭关》、《八大改行》、《关公战秦琼》、《罗成戏貂婵》、《乌龙院》等,这些段子很多已成为不朽的经典佳作。演出时,要求演员本身必须有深厚的京剧底蕴,虽然相声里常说“像不像三分样”,但演员如果想把段子演成功就必须在台下刻苦用功,学习京剧表演的基本功,也就是常说的四功五法(指的是“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

新中国成立后,在1950年1月19日,由孙玉奎、侯宝林、常宝霆等人发起,在北京成立了“相声改进小组”,成立识字班,消灭文盲,进行时事教育,提高相声演员的文化和政治水平,改造相声,以达到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的作用。

相声在进入天津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后又向南发展。最先受到影响的是河北与山东一带,相声中有很多学地方方言的段子称之为“倒口”,所学的方言就是河北省深武饶安一代的方言。1943年,著名相声前辈孙少林在山东济南成立了大观园晨光茶社,也是相声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与在京津两地演出不同,为了能满足更多观众的需要,演员不得不多多学习外地的艺术门类来扩展自己的业务能力,与此同时也创作出很多优秀的与学“唱”相关的段子,如以学习大鼓艺术为主的《学西河》、《学大鼓》;以学河北梆子为主的《学梆子》、《汾河湾》等。后又有相声名家张永熙在南京夫子庙成立相声大会,相声又受到南方观众的喜爱。为了满足当地观众的欣赏需要,张先生又创作了以学唱南方戏曲为主的相声作品,如《学评弹》、《南腔北调》等。与此同时,在北京,名家辈出,而最受观众欢迎的莫过于一代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也因此,在相声界有着“南张北侯中少林”之说。

此后,相声很快就受到全国观众的喜爱,这也对相声演员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在学唱方面,很多的前辈艺术家又创作出了诸多与学唱有关的作品,如:《学评戏》、《山东二黄》、《学坠子》、《杂学唱》、《学小曲》、《学越剧》等。

三、学“唱”在“新相声”中的应用

相声按创作时期分为两种,以新中国成立为分水岭,在解放以前创作的相声称之为“传统相声”;而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创作的相声称之为“新相声”。在新相声的创作和表演中,学唱依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在1950年1月19日,由孙玉奎、侯宝林、常宝霆等人发起,在北京成立了“相声改进小组”,成立识字班,消灭文盲,进行时事教育,提高相声演员的文化和政治水平,改造相声,以达到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的作用。“相声改进小组”不但受到相声演员们的拥护,也得到包括老舍先生,语言学家吴小玲、罗常培等人的支持和帮助。那一时期文艺创作也很兴旺,配合形势创作出大量的新文艺作品。这一时期的学“唱”巧妙地融入了学“唱”的表演技巧,丰富了整部作品内容。如马季先生的《劳动号子》、姜昆先生的《错走了这一步》、笑林先生的《学电台》等,深受观众喜爱。后来,东北相声名家杨振华先生更是大胆地进行了尝试,把吉他带进了相声舞台,这种对于艺术的大胆追求与探索确实值得现在很多年轻的相声演员学习。

在新相声中,由廉春明先生创作,李金斗和陈涌泉两位老师演出的《武松打虎》可算得上是经典之作。在这部作品中,以武松打虎这个故事为背景,加上了许多京剧中唱的元素,配合演员深厚的演出功底获得了行内行外的一致赞赏;再有,王谦祥、李增瑞这对相声界的黄金搭档创作演出的《戏曲漫谈》唱腔美,配合手眼身法步,让人陶醉,耐人回味。

在表演方面,

演员要根据自身的条件,

适合演什么样的段子就多演什么样的,

作为一个演员应该对观众负责,

自己不适合演的作品不能强求,

否则绝不会取得很好的口碑。

四、关于新相声中学“唱”作品锐减的一点反思

在新相声的作品中,有学“唱”内容的作品比传统段子明显少了很多,而能成为经典的就更是凤毛麟角,这不禁让人思考——学“唱”类的作品既然这样受观众的欢迎和喜爱为什么好的作品却如此之少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其他艺术形式的冲击,观众的审美需求有所改变。

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有所提高,精神生活也大有改善,各种文化活动日益多元化,话剧、小品、情景剧乃至歌星演唱会都深受大家喜爱,很多观众喜爱相声却又缺乏对相声的足够认识,很多观众单纯的认为相声就只是一种逗乐的艺术形式,而以学“唱”为主的作品往往笑料不足,这样就难以满足观众的需要,这样就使得以学“唱”为主的作品陷入到创作和演出的困境。

(二)市场经济的影响,创作人才缺失。

相声的创作是一个非常辛苦而又吃功夫的工作,不但要求作者有深厚的文化功底,还需对其他姊妹艺术要有相当深y刻的见解。但创作人员费劲心思创作出来一个作品得到的报酬却是极低的,很难用以维持生计。很多好的创作人才,不得不放弃这门工作而转做收入高的工作,这也导致了大量创作人员的缺失。另外,创作版权没有受到应有的保障。通常好的作品一经问世,就会被其他同行剽窃。

(三)以学“唱”为主的作品内容空洞,成了“快餐”。

近几年,相声界的同仁也一直在试着尝试将学“唱”类的相声发扬光大,但通常是刚刚萌芽就被扼杀,很多的学“唱”作品,只能演一次,演第二次观众就不爱看了,演三遍观众就烦了。笔者认为主要是作品内容结构不够巧妙,情节太过空洞,缺少回味和筋劲,有的相声听着挺可乐,可等听完了,根本就不知道演员所要表达的意图是什么,一个没有主题的相声或者是多个笑话的罗列,不能称为相声。另外,在演出的时候,演员一味的卖弄演出技巧,而忽略了相声本身的结构要求。很多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模仿秀,模仿的也确实十分逼真,但是结构却是相当的不合理,不符合相声所要求的铺平垫稳、三翻四抖,这样就使得作品耐不住推敲缺少回味。

(四)有的相声演员不注重职业道德的培养。

目前,很多相声演员,把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在业务上不思进取,在演出的时候投机取巧,如同杨仪、杨进明和杨少华表演过得《获奖以后》中说“——有这么一种人刚刚在自己的业务上取得一点小成绩,就不务正业、见异思迁……”。

五、如何让学“唱”类相声摆脱困境

笔者认为,相声表演艺术要想得到观众的认可和喜爱,最关键的问题是相声艺术要与时俱进,因此,相声艺术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继承传统,与时俱进。

继承传统相声里的精髓和表演技巧,同时拓宽思路,在内容上多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在形式上立足传统的同时,可以借鉴其他艺术门类的改革方式,来丰富学“唱”类相声的艺术形式,使学“唱”类的相声能够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得到观众的认可和欢迎。

相声,说到底还是一门以说为主的艺术,犹如一盆可观赏的植物,“说”就如同这个植物的花,而学“唱”则是这个植物的绿叶,红花需要绿叶衬托,但如果一个植物满是绿叶而没有红花,则很难让人喜爱。因此,无论是在演出还是在创作的时候,绝不能刻意的去添加,应该做到水到而渠成,自然而不做作,这样才能让观众感觉到可乐而有意思。比如杨振华先生与金炳昶先生的作品《下象棋》,将高仓健主演的《追捕》中的台词和音乐与下象棋的事情做巧妙的融合,其中的“啦呀啦,车没了,吃了车我再吃你马”让人每每想起,都忍俊不禁。

(二)保护和发展相声艺术,必须要重视创作人员的待遇和对作品版权的保护。

有关监管部门出台一些保护人才,鼓励创作的政策,对做出贡献的人才进行相应的奖励。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加强宣传力度,对有剽窃行为的人应加大惩罚力度,以此来提高创作者的积极性。

(三)加强相声演员自身的文化修养、技能训练和职业道德培训工作。

演员是表现作品的载体,演员的表演关系到作品质量的好坏。因此,加强相声演员的文化修养和基本功训练事关重要。

相声具有包容性,其他艺术门类的技巧和表演手法都能运用到相声中来,这就要求相声演员要掌握一定“说”、“学”、“逗”、“唱”的技能,才能驾驭相声作品。因此,一名优秀的相声演员,既要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又要掌握很多艺术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例如相声大师侯宝林,在没有正式进入相声这个行业之前是学习京剧艺术的,而当他踏入相声领域以后,再去表演那些与京剧有关的相声作品时,他之前学习京剧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还有像《文章会》、《批三国》这样的文哏段子,如果是一个文化水平不高的演员就无法演绎成经典,就无法达到苏文茂先生那样的高度。

学“唱“类的相声,要求演员要有很好的演唱基础。相声界流传着一句俏皮话叫“一柳三火”,这里的柳就是指学“唱”。把学“唱”很好的融入到相声作品中,一定会受到观众的认可和欢迎。笔者在进入相声行业之前是专门学习声乐的,在进入相声行业以后,通过老师和朋友的指点,将之前学到的本领融入到了相声这门艺术里,先后和搭档创作并改编了一些学唱类作品,如《楼内情歌》、《歌曲达人》、《天仙配》等作品,在很多相声演出场所演出时,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和认可。

另外,在表演方面,演员要根据自身的条件,适合演什么样的段子就多演什么样的,作为一个演员应该对观众负责,自己不适合演的作品不能强求,否则绝不会取得很好的口碑。相传相声泰斗马三立先生早年在听了侯宝林先生的相声之后就决定以后少演有唱的段子,而主攻以说为主的相声,把自己擅长的“贯口”展现给观众,演出了如《十点钟开始》、《开粥厂》、《夸住宅》等经典作品。

总之,相声是一门综合艺术,特别是学“唱”类的相声,更要求相声演员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

(责任编辑/宝木)

猜你喜欢
段子创作艺术
嘻哈段子铺
嘻哈段子铺
嘻哈段子铺
《一墙之隔》创作谈
纸的艺术
段子来了
中学生博览(2016年8期)2016-05-14 08:59:57
因艺术而生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58:59
艺术之手
读者(2016年7期)2016-03-11 12:14:36
创作随笔
文艺论坛(2016年23期)2016-02-28 09:24:07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