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神话差异初探——以中国古代神话和西方古希腊神话的对比为例

2016-11-24 15:28何菲
人间 2016年29期
关键词:中西文化中西古希腊

何菲

(北京语言大学,北京 海淀 100083)

中西神话差异初探——以中国古代神话和西方古希腊神话的对比为例

何菲

(北京语言大学,北京 海淀 100083)

作为一种民间文学,神话是远古时代人们的集体口头创作。那时,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等的原始理解不尽相同,产生于不同环境背景下的中西神话更是有着较大的差异。研究中西神话的差异,有助于从根本上考察中西文化的差异。本文将以中国古代神话和西方古希腊神话为例,对中西神话中神的形象、人与神的关系及其体现出的不同的审美观进行对比分析,并试图追寻这些差异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中西神话;差异;中西文化

作为一种民间文学,神话是远古时代人们的集体口头创作。产生于不同环境背景下的中西神话,从一开始就呈现出了各自不同的特点,并对后来中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研究中西神话的差异,有助于从根本上考察中西文化的差异,且对研究人类文明的起源也有着重大意义。本文将以中国古代神话与西方古希腊神话为例,对中西神话中神的形象、人与神的关系及其体现出的不同的审美观进行对比分析,并试图追寻这些差异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一、神的形象差异

据先秦古籍《山海经》记载,中国古代神话中最初神的形象通常都是人兽同体、半人半兽,如人面蛇身的女娲、牛面人身的炎帝等。在后来的演变中,玉皇大帝等神的形象越来越像人。但是,和天宫十二星宿一样,有些神仍然保留了部分动物性特征。中国古代神话中人兽同体半人半兽的神的形象,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在自然身上打上了他们自己的烙印:自然不再是完全异己的、有着无限威力的、不可接近的客体,人形与兽形的大胆组接象征性地表现了人与自然通过神而融为一体的观念,神的形象既带有自然特征,又融合了人格意志[1]。从图腾的纯兽形到人兽同体的转变,表现出了古代中国人对人类自身信心的提高。

相比较而言,除了极少带有突出图腾性质、人兽同体的怪神,如半人半蛇的厄喀德那、狮面人身的斯芬克斯等,西方古希腊神话中神的最初形象大多都是完全按照人的形象去塑造的。那些神和人同形同性,他们不仅具备人的形态和性别特点,还具有人的思想和情感。

除了外貌特征,中西神话中神的个性特征也是有差异的。在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中国古代神话中,凸显的都是诸神勇敢、善良等美好品质和乐于助人的奉献精神。这些神不能有七情六欲,也不能与人类相爱;一旦有个人感情产生,都常以悲剧收场。比如,织女与凡人牛郎相爱,最终被迫分开每年只能相见一次;因触犯天条和凡人相爱,宝莲灯故事中的三圣母最终被压在华山之下。总之,受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的神大多不食人间烟火,清心寡欲,他们是正义与道德的化身,是人类的保护者[2]。西方古希腊神话中的神,却不一定拥有这样完美的道德品质,他们大多有自己的爱恨情仇,会为欲望所左右,也追求物质享受,甚至有时还会去捉弄人类,诸神之间也会充斥着嫉妒和仇恨。比如,希腊神话中的天后赫拉就非常嫉妒、恨宙斯的诸多情妇,常常用残忍的手段对她们施以报复。简言之,中国古代的神很重视群体意识和伦理道德,具有奉献精神,古希腊神话中的神则更倾向于追求个性自由,显得自由奔放、独立不羁。

二、人与神的关系差异

就整体而言,中国古代神话中人与神的关系是和谐而自然的。一方面,人对神敬而不畏,当人类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时,便会想起神灵,虔诚地祈求他们的援助;另一方面,神大多具有高尚的品德,非常乐意接受人类的祈求,为他们较好地生存繁衍造福: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神农尝百草,无一不是此类典型。另外,人类的世界和神的世界不是彼此分开永远隔绝的,相反,人和神是可以相互转换身份的。除了按血统继承以外,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有些神,就是由人苦苦修炼或吃过仙药而位列仙班的,比如:财神赵公明,就是因精修而至道;月神嫦娥本也是一凡人,却因偷食了后羿自西王母处取得的不死药而奔月成仙[3]。同时,神一旦犯错,就会被贬为凡人,此后,与一般人类无异。

在古希腊神话中,却常常存在着人神对立。首先,神和人之间的区别不仅仅表现在地位上的巨大差异,而且也表现在这种差异是绝对的、永久的。即便神的外貌形象与人极其相似,神与人也可通婚,但他们结合后所生的子女却不会被尊为神。其次,很多神的品德并没有多么高尚,对人类的苦难并不同情,有时还会去故意捉弄甚至惩罚人类。比如,以宙斯为首的诸神常常会在奥林匹斯山上纵情欢乐,他们不但不同情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类,还有意捉弄,并三番五次地想毁掉人类;生活在人间的神普罗米修斯因心生怜悯而为人类盗得火种,却被震怒的宙斯责罚,被钉在高加索山上,终日忍受秃鹰的啄食;为惩罚人类,天神宙斯还派潘多拉来到人间,为人类增添祸害、疾病、仇恨等种种灾难[4]。

其实,中国古代神话中这种和谐自然的人神关系,体现的正是中国人一直以来都在强调的“天人合一”观念,而西方古希腊神话体现的则是古希腊人的“天人对立”思想。中西方之所以在思想观念上有如此大的差异,主要是因为其各自所处的环境背景差异较大。希腊半岛濒临海洋,境内多山少耕地,使得古希腊人不得不把发展的眼光主要放在航海事业上。长期的海外冒险和艰苦漂泊的生涯,却让古希腊人逐渐感受到了大海乃至整个自然的神秘与威力。惧怕大自然的神秘,又不甘于屈服于大自然的威力,古希腊人最终形成了“人神对立”的思想[5]。远古时代的中国人民,却生活在土地肥沃的黄河中游。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播秋收,不违农时,生活和谐有序。

三、不同的审美观

在记载神的形貌时,中国古代神话大多只是寥寥几笔带过,甚至根本不作具体描绘,更不用说有多少艺术加工的痕迹,多半都只会给人留下人兽同体半人半兽的印象;谈到神祗们的德行和功绩时,却是浓墨重彩细加描绘,如描写尧时曾这样写道,“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豖希、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豖希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6]。”由此可见,相比起“形”,中国古代神话更加重视对神祗们的“神”的描绘和宣扬。当然,所谓的“神”,主要指的就是诸神的德行和功绩,即要有善心善行。另外,在中国古代神话里,不管是女娲补天,还是大禹治水,只要诸神够“善”,人们就会虔诚地敬仰,并颂扬他们的善心善行,以示感激;最终,神话的讲述者和倾听者,都感动不已,这些神也都因为“善”而显得异常地美了。

古希腊神话中与人同形同性的众神,却多有美丽的外貌,男神往往高大俊美雄伟健壮,女神常常婀娜多姿饶有风情。比如,在对夺取金羊毛的主要英雄伊阿宋的描写中,就曾这样写道,“伊阿宋和他的朋友终于跨进了大殿,风流倜傥,十分自豪,犹如大海中升起的天狼星,神采奕奕”,直接在视觉上就先给人带来一种美感。另外,古希腊神话还有一种悲剧美。在这些神话故事中,无论是人,还是神,都会遭遇厄运,都会难逃命运的捉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大都带有一种悲剧性。比如,因太阳神阿波罗爱上了波斯王女,山泽女神柯莱蒂悲痛万分,却依然苦恋着阿波罗,从早到晚都凝望着太阳,一片深情,最终化做一株向日葵;再比如,众神为惩罚西西弗思,令其推一块石头上山,石头每每快到山顶,便自动滚落,如此往复,永无止境。乍一看,我们会为这类悲剧感到心痛,会为自身命运的多舛忧伤,会为人类的苦苦挣扎感叹;细思量,我们却会为它们所展现出的真实与深刻动容,并瞬间体验到一种说不出的美感。

很明显,上述这些差异,正体现出了中西文化中审美观的不同。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崇尚品德与善行,认为只要“善”的东西,就是美的,最善者便最美。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因善而美的审美倾向。所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美感大多来源于诸神的善心善行,这是一种符合中国人的朴素的、简单的美。古希腊神话则不同。一方面,他们重视对人类自身美的肯定和对现实人生的赞美,认为和人一样拥有美貌的神,才是美的;另一方面,现世不安的生活,又迫使他们对人生对社会进行哲学性的深入思考,他们意识到了人生中不可避免的悲剧性,但又不想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最终便决定顽强地同命运抗争,以真实为最美。因此,古希腊神话带给我们的美感,多是形象美为先,后续再加一种悲剧美,这是一种双重的、深邃的美。

四、结语

神话,本是中西方文化共同的源头。中西神话,在神的形象、人与神的关系及审美观等方面,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透过这些差异,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文化各自的特点:中华民族历来重视群体意识和伦理道德,信奉“天人合一”的观念;西方文化则更重视人格的独立与个性的自由,相信“天人对立”的思想;中国人具有因善而美的审美倾向,西方人则更相信真实最美。所以说,研究中西神话的差异,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甚至对研究人类文明的起源也有着重大意义。

[1]董新祥.中西神话中神的形象与“天人观”差异[J].山东社会科学,2007,(9).

[2]闫家亮.中西神话比较研究[J].青春岁月,2014,(10).

[3]李翠萍.简析中西神话差异[J].青春岁月.

[4]陶洁等.希腊罗马神话故事一百篇[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5]何文祯.中西神话与中西文化传统[J].河北大学学报,1994.

[6]刘安等.淮南子全译[Z].许匡一译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G120

A

1671-864X(2016)10-0004-02

何菲(1989-),女,汉族,湖北襄阳人,北京语言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文化传播研究。

猜你喜欢
中西文化中西古希腊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基于新媒体专业能力培养的“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书介:《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中西文化交流研究的治史经验与方法——澳门大学汤开建教授访谈录
“双栖”画家孙志纯 行走风景 融会中西
璀璨的古希腊艺术
古希腊人办事,基本靠神
第五回 热爱“实用而宏大”的古希腊人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Conflicts and Blending in Guas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