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籍平行语料库研究的问题和展望

2016-11-23 10:47蔡璐瑶许蔚
东方教育 2016年17期
关键词:英译

蔡璐瑶 许蔚

摘要:本文综述中国古籍汉英平行语料库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研究,从翻译存在的问题、应用研究等方面进行新的阐释,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回顾平行语料库历史并展望新的未来。

关键词:中国古籍;平行语料库;英译

一、引言

语料库和语料库语言学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新兴领域,以真实的双语语料库或翻译语料库为研究对象,分析翻译本质、翻译过程和翻译现象的翻译学分支学科。平行语料库是其中一种,其可揭示译者的翻译策略以及具体翻译语言特征形成的原因。平行语料库作为一种新的资源和方法,在翻译实践领域越来越广为人知并带来极大的便利。中国古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中国古籍英译是一种跨文化活动。[1]翻译研究早已超越了一门学科的限制。[2]本文就近年来中国古籍汉英平行语料库的现状、目的和研究展望进行论述。

二、现状和发展特点

2.1 目前形势

就目前看来,国内的平行语料库基本都是汉语与英语的语料库,一般都是对古籍汉语进行英译研究。从近十年有关论文统计数据看,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领域:典籍英译文本研究、典籍英译理论研究、典籍英译译者主体研究。典籍英译文本研究是目前英译研究的主要领域,译本类别研究涉及面广,但主要集中在文学文本翻译领域,研究方法多为运用国内外各派翻译理论对典籍英译本进行译本个案研究和译本比较研究。针对典籍英译理论研究也成上升趋势。随着翻译界兴起的文化转向,译者主体研究成为研究热点之一,以翻译的忠实标准为出发点,以译者主体入分析研究典籍。[3]典籍英译研究最初侧重于单纯的文本分析、译者及作品研究、译文比较研究,而后关注视角逐渐转向为翻译标准与翻译过程研究、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等,理论与实践结合更加紧密。[4]

2.2 发展特点

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西方翻译研究的流派主要有翻译研究派、文化学派、操纵学派、目的学派、功能学派、释义学派、结构学派、多元系统学派等。中国古籍英译近年出现“热”势,近期研究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有关古典诗词英译研究的论著出现较早。例如《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在英译中的体现》一文通过研究出自大家手笔的中国古典诗词的译作,联系理论,从多角度分析原作的意美、音美、形美是如何在其英译中体现的。

第二,有关古籍研究的论著大多是介绍古今中外学者翻译活动,而且呈现在译著和译者的集中化。[5]就《道德经》而言,它的英译本书目较多,但是对译者的研究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有名的译者译本方面。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它的英译、个别词语翻译、译本评析及文化意象转换方面,少有基于语料库的隐喻分析、英译文本中隐喻的主要功能在于为核心概念提供意义解释,反映文本内部的关系。而对于《道德经》的英译研究,不少是基于西方翻译理论对两个或多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如王瑛就目的论对《道德经》的四个译本进行对比研究,从词汇、句法、修辞三个方面对译本的文化因素进行分析和归纳,得出古籍翻译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传递文化信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近些年来,两个译本和多译本分析渐渐摆脱单纯依靠西方某种翻译理论论证观点的模式,而是转向从多维视角对译本进行分析比较。如梁婧就两个英译本从文体、语义、文化韵味三个方面探讨古籍翻译的文化,对典籍翻译为文化的交流传播、传承世界文明所做的贡献和前景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对从事典籍翻译的译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译者应熟悉中国文化,正确处理好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就《论语》英译研究来说,国内的《论语》英译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论语》英译个案研究、《论语》英译对比研究、《论语》词汇英译研究。少有人从历史文化语境等视角入手,对《论语》英译史作一个系统的历时性研究。[6]

第三,近年古籍英译研究重视翻译基本理论的探讨。如张小波、张映先《从古籍英译分析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中国科技翻译2006年01期)一文揭示出社会意识形态对中国古典文化经典翻译的影响。意识形态左右着译者的翻译选择、翻译策略,也左右着译者对具体的语言和文化问题的处理。[2]

三、分析与展望

3.1 存在问题

英译文本是源文本的再隐喻化和再概念化,这一过程使得各种语义互相关联的隐喻汇聚在一起,构成了道思想的一个庞大意义网站:任何解读没有对错之分,都在通过叠加离合创新而不断扩展这一网络。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从研究广度上讲,研究的范围过于狭窄,主要集中于对有名译本的对比和分析。以《道德经》为例,国内研究者主要集中于对少数大家,例如韦利、许渊冲、韩禄伯等,多数研究者只对他们的译作进行分析探讨,而忽视了其他不那么有名的译者的译作,这在无形之中也是否定了其他译者的劳动成果。研究分析应当从长远来看,多译本多角度进行对比评析,吸收各家所长,做到百家齐放,这样才能解决古籍翻译研究停滞不前、缺少创新的问题。[7]

第二,在研究深度方面,存在研究局限性。中国古籍名著的翻译不仅仅是字面意思的转化,更重要的是字面意义背后的文化知识,由于汉英两种文化的差异性,以及古汉语的特点,使得典籍翻译存在种种困难近些年来,从文化层面进行分析研究成为热点,但多数研究者仅局限于意识形态和文化因素,很少有学者在哲学方面、政治方面、战争方面对古代典籍进行初步的认识和探讨,并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归纳分析。

第三,在资料占有方面不够全面。研究者对于西方研究者探究中国古籍及其英译的情况了解不够全面,缺乏专门评论的文章,对中国古籍在国外的传播和接受层面上的研究过于款宽泛,并没有在资料的说服力上给予足够的支持。

第四,单一文本分析的客观性和全面性还有待商榷。研究者在探究过程中没有做到完全的客观公正,往往掺杂着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因此研究成果也往往有着局限性和狭隘性。在未来的中国古籍研究中,研究者应带着辩证的眼光去审视多个译本,在广度和深度方面做到完善。

3.2 解决方法

为了国内古籍英译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善。

第一,扩展研究广度和范围。对中国典籍的英译研究不仅仅局限于文学方面,也不要拘束于大家的作品。典籍研究需从多学科方面展开进行。将研究领域拓展到美学、哲学、文学传播等非文学领域,并致力于政治、军事、科技、法律等方面的典籍英译研究,如《史记》、《孙子兵法》、《荀子》等,将中国的多元文化通过英译展现给世界,弘扬中华文化,消除国外对中国的偏见和误解。一方面有利于世界各国从文化渊源上了解中国和中国人民,中国文化典籍的对外传播与推广可以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贵和尚中”的中庸之道、“和而不同”的文化观等。[8]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

第二,深化研究主题。我们需要借鉴和运用译学理论对典籍英译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研究。深入了解古籍的文化意义、哲学意义、政治意义等。

第三,丰富研究方法。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世界大背景下,不同国家、地区译学理论研究不断融合、丰富和发展。无论是文学理论、现代语言学,还是哲学、美学、生态学,都对典籍英译研究起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科技的发展使得科学主义研究方法应运而生——加强将古籍英译与计算机软件结合研究和语料库研究,吸收培养各领域优秀人才,加强中国学者和国外学者的交流和合作,充分利用现存资源,促进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和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目标的实现。

典籍英译的发展不仅仅是翻译学者的工作,它涵盖了从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员到汉语文化专家到编辑出版校对人员的多个环节。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道义上来看,中华民族是一个最强大的民族,是一个高度文明的善于自律的民族,因而中华文化是具有先进性的,非常值得发扬发展,典籍英译的合理发展恰好可以推动中华文明国际化。[9]

四、结语

对于中国古籍的英译研究已风风雨雨走过了几十年,其目的就是提高中国古籍英译的研究水平,所以研究者应该做得全面具体,积累丰硕的可借鉴研究成果,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走出去”格局,开创更广阔的发展前景。[10]中国古籍双语平行语料库对于基于语料库的知识积累获取结果会产生重要影响,今后对于古籍英译的平行语料库的研究也应当具有多元对应现象,从大规模语料库基础上进行可读性方面的计算。

参考文献:

[1]刘泽权、闫继苗.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与翻译策略研究——以《红楼梦》中报道动词及英译为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04).

[2]胡显耀.语料库翻译研究与翻译普遍性[J].上海科技翻译,2004(04).

[3]陈莉.回顾与反思:国内典籍英译十年研究(2002-2011[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

[4]姚婧.近五年中国典籍英译研究概况[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01).

[5]张佳颖.中国古籍英语翻译初步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9(04).

[6]李钢,李金姝.《论语》英译研究综述[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报,2013(01).

[7]马婕.《道德经》英译研究综述与展望[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09).

[8]毕冉.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与对外传播之思考[J].出版广角,2016(04).

[9]王欣.汉语典籍英译发展综述[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03).

[10]郭尚兴.论中国典籍英译的几个基本问题[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01).

猜你喜欢
英译
《论语》英译选登
《论语》英译选登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从“最贴近的自然对等”看“君子”和“小人”的英译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孔子之道及其英译之法